2014年中考历史模拟试题(四)

2014-08-22 23:59陈新见
试题与研究·中考历史 2014年2期
关键词:史实本题解析

陈新见

参考答案与解析

一、选择题

1.C 【解析】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都体现了儒家思想。

2.D 【解析】D项说法显然是错误的,西汉武帝时派张骞出使西域。

3.D 【解析】图2说明南方还没有开发;图3说明江南已经开发,江南经济开始逐渐赶上了北方,这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江南经济发展成就。

4.A 【解析】历史上的分裂与统一是交替出现的。隋朝结束了南北朝的分裂局面,元朝结束了五代十国辽、宋、夏、金的分裂局面。唐朝是隋朝的更替,不是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宋朝时,全国并未统一。

5.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明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两图的区别在于,图5没有丞相这一官职了。明太祖时期,废除丞相制度,设六部分理朝政。

6.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火药最早在唐朝发明,晚于三国时期,故A不符合史实;西汉时期发明了纸,科举考试在隋朝时期创立,故隋朝时科举考试时用纸答题,符合史实;指南针在宋代用于航海事业,故C符合史实;活字印刷术在北宋时期发明,早于明朝,故D符合史实。因此正确选项是A。

7.A 【解析】第一首诗歌中的“岛、东南”,指的是台湾,这首诗是赞颂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史实;第二首诗赞颂的抗金名将岳飞;第三首是赞颂的是鉴真东渡日本传播唐文化。

8.D 【解析】林则徐的预见是指俄国对中国侵略的危害。A是英法军队的暴行,B是英国侵略的史实,C是日本侵略的史实,D是俄国对中国侵略的史实,故选D。

9.D 【解析】C处对应的时间是1900—1901年,正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期,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故选D。

10.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黄埔军校的建立。根据所学知识,1924年在苏联和中共的帮助下,孙中山在广州创办了黄埔军校,蒋介石任校长,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因此D叙述正确。

11.B 【解析】B、D与九一八事变有关,柳条湖事件是借口,转嫁经济危机是原因。

12.B 【解析】1895年,甲午战争战败,签订《马关条约》割台湾给日本,台湾与大陆分离;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台湾回到祖国怀抱;1949年解放战争胜利,蒋介石败逃台湾,台湾与大陆分离。故符合题意的线索是①③④,B是正确选项。

13.A 【解析】解答本题有两个途径:一是根据题干时间词“1953年”,正是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时期;二是结合教材,中国生产出第一辆汽车,是在“一五”计划时期。故选A。

14.C 【解析】1960年粮食产量变化的原因是人民公社化运动给农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C说法是错误的,故选C。

15.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香港回归。图片是金紫荆花铜像,紫荆花是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区旗上的图案,代表了香港特别行政区。故邮票是为了纪念香港回归而发行的。

16.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万隆会议。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总理提出“求同存异”,很好地团结了与会各国,粉碎了帝国主义阴谋破坏会议的企图,推动大会圆满成功,故选A。

17.C 【解析】“投票决定国家内政、外交、和平、战争等重大问题”反映的是民主制度,结合时间“公元前5世纪”、投票的主体“男性公民”,据此可知这是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故选C。

18.C 【解析】“给欧洲人送去了新世界的文明,还使新旧大陆的物产得以交换和传播”表述了新航路开辟使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表明新航路开辟促进了美洲的发展,因此题目表述的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故选C。

19.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工业革命。工业革命中由于蒸汽机的推广和使用,煤炭消费量猛增,使煤炭成为依赖的能源。

20.B 【解析】材料表明在农奴制度下,地主不关心生产技术的改进,农奴制阻碍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因此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根本原因是农奴制危机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1.D 【解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开端是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所以俄国支持的与奥匈帝国开战的国家是塞尔维亚,故选D。

22.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题干给出的时间,结合教材学习可知与题干相关的史实是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美国罗斯福新政、德意日法西斯侵略扩张。辨析备选项的词汇,A项是正确的,B、C、D三项中苏维埃政府、原子弹分别出现于1917年、二战末期,与题干的时间和涉及的事件不符。

23.C 【解析】二战后美国仍然是世界一流经济强国地位;日本从战前的小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从西欧到欧盟表明欧洲的崛起,因此选项A、B、D解读是正确的。C说法错误,二战后形成了美日欧三足鼎立的经济格局,不是政治格局,故选C。

24.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当今世界政治格局。提取信息结合所学,题中所说的国家是当今世界多极化趋势中的几股势力,这体现了多极化发展的趋势。

25.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经济全球化的表现。解答关键是正确把握题目“不属于”的含义,言外之意,有三个选项是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事件。A、B、D都体现了经济全球化趋势,C是体现的是政治多极化趋势。

二、材料解析题

26.(1)郑和。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郑和:宣扬国威,加强亚非国家的友好交流;欧洲航海家:寻找黄金,进行殖民掠夺。

(2)鸦片战争、《南京条约》。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3)在洋务运动中筹建了中国近代三支海军(或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4)1895年4月,甲午战争中国战败,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及其附属岛屿,从此钓鱼岛脱离祖国怀抱。国际地位的提高和综合国力的增强。

27.(1)美国南北战争。

(2)明治维新。九一八事变或七七事变等;偷袭珍珠港或发动太平洋战争。

(3)①跌倒了——西方列强发动的鸦片战争等一系列侵华战争;②转折点——抗日战争的胜利;③站起来了——新中国的成立;④富起来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改革开放。

(4)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5)①民族要独立,国家要统一。②要重视引进和发展高科技。③要重视教育,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科教兴国。④要善于抓住机遇,注意加强国际经济联系。⑤要完善管理制度,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⑥要保持政局稳定和政策的连续性。(至少要从两个方面作答,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

三、探究题

28.(1)三国协约。轴心国集团(或柏林—罗马—东京轴心)。

(2)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3)一战中凡尔登战役被称为绞肉机,说明了战争是残酷的和灾难性的。

(4)南京大屠杀;台儿庄战役(平型关大捷或百团大战)。

(5)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波兰、法国等。德国进攻苏联;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扩大。

(6)两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的战争浩劫,战争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

(7)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两极格局。宣传语:如远离战争,珍惜和平;和平来之不易,战争悲剧不能重演;人类命运休戚相关,正义力量携手维护和平;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和平共处,平等互利等。(提示:设计的宣传语只要围绕“反对战争,维护和平”的主题,主题突出,立意新颖,语句通畅,具有健康的思想情感与正确的价值观即可,格式不限。)

参考答案与解析

一、选择题

1.C 【解析】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都体现了儒家思想。

2.D 【解析】D项说法显然是错误的,西汉武帝时派张骞出使西域。

3.D 【解析】图2说明南方还没有开发;图3说明江南已经开发,江南经济开始逐渐赶上了北方,这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江南经济发展成就。

4.A 【解析】历史上的分裂与统一是交替出现的。隋朝结束了南北朝的分裂局面,元朝结束了五代十国辽、宋、夏、金的分裂局面。唐朝是隋朝的更替,不是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宋朝时,全国并未统一。

5.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明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两图的区别在于,图5没有丞相这一官职了。明太祖时期,废除丞相制度,设六部分理朝政。

6.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火药最早在唐朝发明,晚于三国时期,故A不符合史实;西汉时期发明了纸,科举考试在隋朝时期创立,故隋朝时科举考试时用纸答题,符合史实;指南针在宋代用于航海事业,故C符合史实;活字印刷术在北宋时期发明,早于明朝,故D符合史实。因此正确选项是A。

7.A 【解析】第一首诗歌中的“岛、东南”,指的是台湾,这首诗是赞颂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史实;第二首诗赞颂的抗金名将岳飞;第三首是赞颂的是鉴真东渡日本传播唐文化。

8.D 【解析】林则徐的预见是指俄国对中国侵略的危害。A是英法军队的暴行,B是英国侵略的史实,C是日本侵略的史实,D是俄国对中国侵略的史实,故选D。

9.D 【解析】C处对应的时间是1900—1901年,正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期,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故选D。

10.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黄埔军校的建立。根据所学知识,1924年在苏联和中共的帮助下,孙中山在广州创办了黄埔军校,蒋介石任校长,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因此D叙述正确。

11.B 【解析】B、D与九一八事变有关,柳条湖事件是借口,转嫁经济危机是原因。

12.B 【解析】1895年,甲午战争战败,签订《马关条约》割台湾给日本,台湾与大陆分离;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台湾回到祖国怀抱;1949年解放战争胜利,蒋介石败逃台湾,台湾与大陆分离。故符合题意的线索是①③④,B是正确选项。

13.A 【解析】解答本题有两个途径:一是根据题干时间词“1953年”,正是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时期;二是结合教材,中国生产出第一辆汽车,是在“一五”计划时期。故选A。

14.C 【解析】1960年粮食产量变化的原因是人民公社化运动给农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C说法是错误的,故选C。

15.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香港回归。图片是金紫荆花铜像,紫荆花是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区旗上的图案,代表了香港特别行政区。故邮票是为了纪念香港回归而发行的。

16.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万隆会议。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总理提出“求同存异”,很好地团结了与会各国,粉碎了帝国主义阴谋破坏会议的企图,推动大会圆满成功,故选A。

17.C 【解析】“投票决定国家内政、外交、和平、战争等重大问题”反映的是民主制度,结合时间“公元前5世纪”、投票的主体“男性公民”,据此可知这是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故选C。

18.C 【解析】“给欧洲人送去了新世界的文明,还使新旧大陆的物产得以交换和传播”表述了新航路开辟使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表明新航路开辟促进了美洲的发展,因此题目表述的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故选C。

19.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工业革命。工业革命中由于蒸汽机的推广和使用,煤炭消费量猛增,使煤炭成为依赖的能源。

20.B 【解析】材料表明在农奴制度下,地主不关心生产技术的改进,农奴制阻碍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因此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根本原因是农奴制危机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1.D 【解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开端是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所以俄国支持的与奥匈帝国开战的国家是塞尔维亚,故选D。

22.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题干给出的时间,结合教材学习可知与题干相关的史实是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美国罗斯福新政、德意日法西斯侵略扩张。辨析备选项的词汇,A项是正确的,B、C、D三项中苏维埃政府、原子弹分别出现于1917年、二战末期,与题干的时间和涉及的事件不符。

23.C 【解析】二战后美国仍然是世界一流经济强国地位;日本从战前的小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从西欧到欧盟表明欧洲的崛起,因此选项A、B、D解读是正确的。C说法错误,二战后形成了美日欧三足鼎立的经济格局,不是政治格局,故选C。

24.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当今世界政治格局。提取信息结合所学,题中所说的国家是当今世界多极化趋势中的几股势力,这体现了多极化发展的趋势。

25.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经济全球化的表现。解答关键是正确把握题目“不属于”的含义,言外之意,有三个选项是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事件。A、B、D都体现了经济全球化趋势,C是体现的是政治多极化趋势。

二、材料解析题

26.(1)郑和。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郑和:宣扬国威,加强亚非国家的友好交流;欧洲航海家:寻找黄金,进行殖民掠夺。

(2)鸦片战争、《南京条约》。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3)在洋务运动中筹建了中国近代三支海军(或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4)1895年4月,甲午战争中国战败,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及其附属岛屿,从此钓鱼岛脱离祖国怀抱。国际地位的提高和综合国力的增强。

27.(1)美国南北战争。

(2)明治维新。九一八事变或七七事变等;偷袭珍珠港或发动太平洋战争。

(3)①跌倒了——西方列强发动的鸦片战争等一系列侵华战争;②转折点——抗日战争的胜利;③站起来了——新中国的成立;④富起来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改革开放。

(4)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5)①民族要独立,国家要统一。②要重视引进和发展高科技。③要重视教育,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科教兴国。④要善于抓住机遇,注意加强国际经济联系。⑤要完善管理制度,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⑥要保持政局稳定和政策的连续性。(至少要从两个方面作答,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

三、探究题

28.(1)三国协约。轴心国集团(或柏林—罗马—东京轴心)。

(2)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3)一战中凡尔登战役被称为绞肉机,说明了战争是残酷的和灾难性的。

(4)南京大屠杀;台儿庄战役(平型关大捷或百团大战)。

(5)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波兰、法国等。德国进攻苏联;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扩大。

(6)两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的战争浩劫,战争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

(7)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两极格局。宣传语:如远离战争,珍惜和平;和平来之不易,战争悲剧不能重演;人类命运休戚相关,正义力量携手维护和平;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和平共处,平等互利等。(提示:设计的宣传语只要围绕“反对战争,维护和平”的主题,主题突出,立意新颖,语句通畅,具有健康的思想情感与正确的价值观即可,格式不限。)

参考答案与解析

一、选择题

1.C 【解析】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都体现了儒家思想。

2.D 【解析】D项说法显然是错误的,西汉武帝时派张骞出使西域。

3.D 【解析】图2说明南方还没有开发;图3说明江南已经开发,江南经济开始逐渐赶上了北方,这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江南经济发展成就。

4.A 【解析】历史上的分裂与统一是交替出现的。隋朝结束了南北朝的分裂局面,元朝结束了五代十国辽、宋、夏、金的分裂局面。唐朝是隋朝的更替,不是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宋朝时,全国并未统一。

5.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明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两图的区别在于,图5没有丞相这一官职了。明太祖时期,废除丞相制度,设六部分理朝政。

6.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火药最早在唐朝发明,晚于三国时期,故A不符合史实;西汉时期发明了纸,科举考试在隋朝时期创立,故隋朝时科举考试时用纸答题,符合史实;指南针在宋代用于航海事业,故C符合史实;活字印刷术在北宋时期发明,早于明朝,故D符合史实。因此正确选项是A。

7.A 【解析】第一首诗歌中的“岛、东南”,指的是台湾,这首诗是赞颂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史实;第二首诗赞颂的抗金名将岳飞;第三首是赞颂的是鉴真东渡日本传播唐文化。

8.D 【解析】林则徐的预见是指俄国对中国侵略的危害。A是英法军队的暴行,B是英国侵略的史实,C是日本侵略的史实,D是俄国对中国侵略的史实,故选D。

9.D 【解析】C处对应的时间是1900—1901年,正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期,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故选D。

10.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黄埔军校的建立。根据所学知识,1924年在苏联和中共的帮助下,孙中山在广州创办了黄埔军校,蒋介石任校长,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因此D叙述正确。

11.B 【解析】B、D与九一八事变有关,柳条湖事件是借口,转嫁经济危机是原因。

12.B 【解析】1895年,甲午战争战败,签订《马关条约》割台湾给日本,台湾与大陆分离;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台湾回到祖国怀抱;1949年解放战争胜利,蒋介石败逃台湾,台湾与大陆分离。故符合题意的线索是①③④,B是正确选项。

13.A 【解析】解答本题有两个途径:一是根据题干时间词“1953年”,正是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时期;二是结合教材,中国生产出第一辆汽车,是在“一五”计划时期。故选A。

14.C 【解析】1960年粮食产量变化的原因是人民公社化运动给农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C说法是错误的,故选C。

15.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香港回归。图片是金紫荆花铜像,紫荆花是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区旗上的图案,代表了香港特别行政区。故邮票是为了纪念香港回归而发行的。

16.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万隆会议。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总理提出“求同存异”,很好地团结了与会各国,粉碎了帝国主义阴谋破坏会议的企图,推动大会圆满成功,故选A。

17.C 【解析】“投票决定国家内政、外交、和平、战争等重大问题”反映的是民主制度,结合时间“公元前5世纪”、投票的主体“男性公民”,据此可知这是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故选C。

18.C 【解析】“给欧洲人送去了新世界的文明,还使新旧大陆的物产得以交换和传播”表述了新航路开辟使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表明新航路开辟促进了美洲的发展,因此题目表述的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故选C。

19.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工业革命。工业革命中由于蒸汽机的推广和使用,煤炭消费量猛增,使煤炭成为依赖的能源。

20.B 【解析】材料表明在农奴制度下,地主不关心生产技术的改进,农奴制阻碍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因此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根本原因是农奴制危机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1.D 【解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开端是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所以俄国支持的与奥匈帝国开战的国家是塞尔维亚,故选D。

22.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题干给出的时间,结合教材学习可知与题干相关的史实是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美国罗斯福新政、德意日法西斯侵略扩张。辨析备选项的词汇,A项是正确的,B、C、D三项中苏维埃政府、原子弹分别出现于1917年、二战末期,与题干的时间和涉及的事件不符。

23.C 【解析】二战后美国仍然是世界一流经济强国地位;日本从战前的小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从西欧到欧盟表明欧洲的崛起,因此选项A、B、D解读是正确的。C说法错误,二战后形成了美日欧三足鼎立的经济格局,不是政治格局,故选C。

24.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当今世界政治格局。提取信息结合所学,题中所说的国家是当今世界多极化趋势中的几股势力,这体现了多极化发展的趋势。

25.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经济全球化的表现。解答关键是正确把握题目“不属于”的含义,言外之意,有三个选项是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事件。A、B、D都体现了经济全球化趋势,C是体现的是政治多极化趋势。

二、材料解析题

26.(1)郑和。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郑和:宣扬国威,加强亚非国家的友好交流;欧洲航海家:寻找黄金,进行殖民掠夺。

(2)鸦片战争、《南京条约》。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3)在洋务运动中筹建了中国近代三支海军(或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4)1895年4月,甲午战争中国战败,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及其附属岛屿,从此钓鱼岛脱离祖国怀抱。国际地位的提高和综合国力的增强。

27.(1)美国南北战争。

(2)明治维新。九一八事变或七七事变等;偷袭珍珠港或发动太平洋战争。

(3)①跌倒了——西方列强发动的鸦片战争等一系列侵华战争;②转折点——抗日战争的胜利;③站起来了——新中国的成立;④富起来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改革开放。

(4)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5)①民族要独立,国家要统一。②要重视引进和发展高科技。③要重视教育,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科教兴国。④要善于抓住机遇,注意加强国际经济联系。⑤要完善管理制度,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⑥要保持政局稳定和政策的连续性。(至少要从两个方面作答,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

三、探究题

28.(1)三国协约。轴心国集团(或柏林—罗马—东京轴心)。

(2)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3)一战中凡尔登战役被称为绞肉机,说明了战争是残酷的和灾难性的。

(4)南京大屠杀;台儿庄战役(平型关大捷或百团大战)。

(5)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波兰、法国等。德国进攻苏联;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扩大。

(6)两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的战争浩劫,战争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

(7)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两极格局。宣传语:如远离战争,珍惜和平;和平来之不易,战争悲剧不能重演;人类命运休戚相关,正义力量携手维护和平;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和平共处,平等互利等。(提示:设计的宣传语只要围绕“反对战争,维护和平”的主题,主题突出,立意新颖,语句通畅,具有健康的思想情感与正确的价值观即可,格式不限。)

猜你喜欢
史实本题解析
睡梦解析仪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复合场中类抛体运动解析
“Fe2+与Fe3+”相关解析
例谈史实、史论与史观之间的辩证关系
对称巧用解析妙解
引领学生追求历史学习的最高境界
今天是几月几日
史学素养视域下“三史”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找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