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考点,必须从研究试题的特点入手。与高考历史试题相比,目前中考历史试题具有以下三个重要特点:
一是考查重点,即考查“基本的、重要的历史知识和技能”。这是由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规律所决定的,也是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规定。初中历史内容多、课时少,在中考中分量轻、分值少,也要求中考历史试题必须进行重点考查。
二是不回避热点。这与高考历史试题有着明显区别,高考历史试题为了提高区分度而故意避开热点问题,反热点猜题的意识较强。而中考历史试题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要特别注意“历史现象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对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不必刻意回避,只要能考查出学生运用历史基础知识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即可。因此,与热点相关的历史基础知识,无疑就成了初中学生复习备考的首选重点。当然,为避开备考猜题,试题类型绝大多数为材料式选择题和材料解析题。
三是总体难度较小。这是由初中历史学科在义务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所决定的。目前,在江苏、河南、山东等一些省份,一份中考试题既用于高中招生考试,又用于初中学生毕业考试。“一题两用”决定了这些省份的中考历史试题难度较小,否则大多数初中学生的毕业分数将会偏低。
在明确了这些特点之后,我们就对中考历史的考点有了宏观的、基本的认识。用一句话来说,就是:中考历史的考点都是重点知识,而且不回避热点问题,总体难度较小。这些特点是符合义务教育阶段初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有利于推动义务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初中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但是,在实际的中考历史试题中,由于命题人员对初中学生学习任务的认知程度不同,随意性较大的题目也是存在的,甚至还存在一些偏、难、怪的题目。不过,总体来说,随着课程改革的日益深入,命题人员的认知水平不断提高,中考历史试题的上述特点也越来越明显。
明确中考历史试题的特点,有助于我们分析、量化、确定中考考点。但仅仅明确了这些特点,我们还是不能有效地判断出某一年的中考“必考点和高频考点”。要想较准确地把握考点,还必须认真做好有关考点量化分析的一系列具体工作。下面就以2014年中考历史为例,对如何分析量化考点作以简要介绍。
目前,全国各地的中考历史试题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单科试题,一类是与思想品德、地理拼成三科综合试题。由于各地对初中历史学科教育功能的理解差异,部分省市在中考中对历史学科实行开卷考试。开卷试题与闭卷试题具有明显的不同,一般题量和涉及的考点较多,设问难度较大,考生要想获得高分也必须进行针对性较强的复习。无论单科试题还是三科综合试题,闭卷考试还是开卷考试,根据当地历年中考试题弄清考题和考点的数量,都是非常重要的。这里主要根据近年来各省市闭卷试题的情况,对中考历史试题的考题和考点数量予以研究、说明。
就闭卷试题而言,中考历史单科试卷一般不会超过30道题,其中单项选择题20道至25道,其余为非选择题,非选择题多为材料解析题。在单科试卷中,“考点”即所考查的知识点较多,多数在30-40个之间,一般不会超过40个。三科综合试卷中的历史试题一般不会超过20道题,其中单项选择题10道至15道,其余为非选择题,非选择题也多为材料解析题。综合试题所涉及的历史考点较少,多数在15个至20个之间。若按照单科试题40个考点、综合试题20个考点进行量化分析,初中历史教材六个模块(即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的考点平均数分别为6-7个和3-4个。从各省市中考历史试题可以看出,在单科试题或综合试题中,中国史的分值比例大约都为70%,其中中国古代史占30%左右,中国近现代史占40%左右;世界史的分值比例大约都为30%,其中世界古代史的考查比例一般在5%左右。这样看来,在单科试题的40个考点中,各模块所必须涉及的考点数量大致如下:中国古代史8-10个、中国近代史5-7个、中国现代史6-8个、世界古代史2-3个、世界近代史4-6个、世界现代史4-6个。在综合试题的20个考点中,各模块所必须涉及的考点数量大致如下:中国古代史3-4个、中国近代史2-4个、中国现代史2-4个、世界古代史1-2个、世界近代史2-4个、世界现代史2-4个。
明确了中考历史各模块的主要考点数量,有助于我们分析、把握复习的重点,但还不等于搞清了各模块所要考查的具体考点。各模块的具体考点还需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科书的内容和考试的具体年份来确定。总体来说,具体考点的预测也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在命题人员水平较高、对学生学习规律素有研究的情况下,中考历史的具体考点可按照如下规则进行研究和选择:
1.把与本年度内社会热点问题密切相关的历史基础知识作为复习的重中之重。
在我国绝大多数省市,这里的“本年度”是指从上一年6月至今年5月,对于2014年中考来说,就是指从2013年6月至2014年5月。从初中学生的角度看来,社会热点问题主要有以下两类:一是国际国内已经发生或将要发生的重大事件,如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的提出,当前紧张的中日关系等;二是在历史上的“今天”所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如2014年是清朝设置台湾府330周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120周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00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制定60周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50周年等。凡是与这两类社会热点问题密切相关的历史基础知识,我们都要复习好,确保在中考中能够顺利解答以社会热点为切入点的历史试题。这类试题在近年来各地中考历史试题中占有很大比重,例如:
【例题1】(2013年贵州省贵阳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试题)在今年上半年“中国流行语”排行榜上,有“中国梦”“正能量”等词语。如果1917年的俄国也有一个“年度流行语”排行榜,你认为能上榜的是( )
A.“新宪法颁布” B.“苏联成立”
C.“新经济政策”D.“十月革命”
【解析】该题从“中国梦”这一重大现实热点出发,通过“中国流行语”排行榜所反映的实际情况,联系到重要的历史基础知识“十月革命”。题目难度较小,但体现了从社会热点切入的考查理念。
【答案】D
【例题2】(2013年四川省成都市中考历史试题)中日两国“一衣带水”,过往甚密,两国之间的关系一直引人注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日两国文化同源,地缘相邻,友好往还历史悠久。在被动遭遇世界时,面对的都是有了巨大科技力量,完成了工业革命的文明强盗。两国国人几乎都是带着茫然与困惑来面对坚船利炮与不平等条约。然而,痛定思痛后,与中国“一衣带水”的日本,却从闭关锁国的落后境遇中觉醒过来,采取一系列果断措施,经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政治革命,终于走向强盛。而中国却在西方列强的不断侵略掠夺中,百孔千疮,日益衰弱。雪上加霜的是,新近加盟到列强阵容的日本,骤然挥来屠刀,回手给原本同样命运的中国以致命一击。中国近代最悲惨的命运悲剧,由这只“披着文明的外衣,实际是长着野蛮筋骨的怪兽”的黑手拉开了帷幕。
(据人民网《日本是如何拉开了与中国的差距》)
(1)请结合唐朝时期的相关史实,举例说明中日两国“友好往还历史悠久”。
(2)材料一中所说的促使日本走向强盛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政治革命”是指什么?“革命”中采取的“一系列果断措施”,主要涉及哪几个方面?
(3)如何理解“中国近代最悲惨的命运悲剧,由这只‘披着文明的外衣,实际是长着野蛮筋骨的怪兽的黑手拉开了帷幕”,请结合具体史实(至少三例)加以说明。
材料二 拿破仑说,中国是一只沉睡的雄狮。日本在中日甲午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表现,以及在战后的重新崛起,对中国的发展都产生了近距离的强烈刺激作用,这无疑将使中国这只雄狮永远不敢再睡过去,因为有日本这个“闹钟”在身边,中国人将永远不敢懈怠。
(摘自郭梓林《日本,雄狮身边的闹钟》)
(4)“闹钟”在二战后的重新崛起有哪些经验值得“雄狮”借鉴?
【解析】该题围绕当前比较紧张的中日关系,选取相关材料,考查了学生对古代日本向中国学习、近代日本向欧美学习的重要史实,考查了近代日本对中国发动的主要侵华战争及其严重危害,还考查了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重新崛起的过程中可供中国借鉴的经验。题目难度适中,所考查的知识点皆为课程标准所规定的重要学习内容,属于从热点切入来考查基础知识的典型试题。
【答案】(1)唐朝时,日本遣唐使、僧人和留学生到中国,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鉴真东渡日本,传播了中国文化。(2)明治维新。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生活和军事等方面。(3)1894-1895年,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并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刺激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使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成立伪满洲国,将我国东北地区变成了它的殖民地;1937年,日本发动七七事变,开始全面侵华战争,时间长达八年之久,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4)重视科学技术,注重教育和人才培养,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利用有利的国际条件。
2.认真复习与学生现实生活较为贴近的历史基础知识。有些历史基础知识,虽然不与上述社会热点问题密切相关,但贴近学生生活,对学生现实生活有着较大的影响或有较大的启示意义。如文化传统,道德规范,科技、教育、绘画、音乐、体育成就等。这类历史基础知识,相对于那些与社会热点有关的历史基础知识,有明显的长效性,需要我们每一年都要进行认真分析、领会和把握。前面的例题,着重考查了与当前社会热点问题密切相关的历史基础知识。下面两道中考题,则着重考查了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历史基础知识。
【例题3】(2013年湖北省恩施州初中毕业学业考试历史试题)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下列关于他在教育方面的贡献,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他创办私学,打破官府对教育的垄断
B.他编订《诗》、《书》和《春秋》等作为教材,丰富了教学内容
C.他坚持因材施教、启发诱导等教学方法
D.他晚年编订的《论语》为后人研究孔子提供了宝贵资料
【解析】本题从学生熟知的教育生活入手,考查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贡献,既突出了重点学习内容,又联系到贴近学生生活的一些教学方法。只要学生认真审题,结合生活实际理解题意,就能做出正确解答。该题告诉我们,凡是贴近学生生活的历史基础知识,都应该是我们复习的重要知识点。
【答案】D
【例题4】(2013年河南省初中学业水平暨高级中等学校招生考试历史试题)1986年3月,四位科学家向中央提出《关于跟踪世界战略性高科技发展的建议》,邓小平迅速批示:“此事宜速作决断,不可拖延。”中共中央、国务院及时做出决定,实施《863计划纲要》。材料反映了( )
①邓小平的果断决策 ②科学家的时代责任感 ③党中央的高度重视 ④“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②③④D.①②④
【解析】该题通过回顾邓小平迅速批示科学家建议的历史情境,结合相关史实考查了学生对邓小平批示、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实施《863计划纲要》的理解和认识。其中,邓小平的“果断决策”和科学家的“时代责任感”都是对学生生活具有积极影响的重要元素,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也能让学生认识到各项事业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党的正确领导。本题既考查了学生对相关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考查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贴近学生生活的优秀试题。
【答案】A
3.掌握好各个历史时期具有划时代意义或转折性质的重要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以及具有深远影响的历史人物。除了抓好与本年度社会热点问题密切相关、与学生现实生活较为贴近的历史基础知识之外,还必须努力抓好各个历史时期具有划时代意义或转折性质的重要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以及具有深远影响的历史人物。当前的中考历史,虽然非常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并常常以此为切入点进行命题,但由于历史学科的特点、各地中考历史试题数量的不同以及课程改革的程度不平衡,部分历史中考试题仍然还会比较纯粹地考查一些历史基础知识。例如,以下两道试题:
【例题5】(2013年吉林省长春市中考历史试题)“我们闹革命……一定要有一个家,有了这个家,就可以作为同敌人进行革命斗争的根据地。”我党创建的第一个“家”是( )
A.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B.陕甘革命根据地
C.中央革命根据地
D.大别山根据地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党“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这一重大史实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我党建立的第一个革命根据地,对中国革命的胜利具有重要转折意义。该题难度不大,突出了对历史学科重点知识的考查。
【答案】A
【例题6】(2013年山东省青岛市中考历史试题)一代雄主汉武大帝,内强皇权,外服四夷,造就了中国历史上的一次大国崛起,实现了汉朝的“大一统”。他为解决诸侯国势力过大的问题,曾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自己的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他是接受哪位大臣的建议采取这项措施的( )
A.卫青B.董仲舒
C.张骞D.主父偃
【解析】该题考查了汉武帝时期的大臣主父偃。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汉武帝“大一统”的相关史实是汉朝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基础知识。本题要求学生能够再认出为汉武帝提供建议的大臣主父偃,只要学生对汉武帝“大一统”的相关史实掌握得比较牢固,就能顺利选择出正确答案。
【答案】D
4.适当回避近几年中考试题所考查的知识点。一般说来,中考试题与高考试题一样,都会适当地回避上一年度或最近三年所考查的知识点。所以,在复习备考时,我们也要注意这一规则,尽量提高复习效率。由于中考历史试卷题量的不同,为了保持适当的试题覆盖面,题量较大的单科试卷常常只回避上一年度所考查的知识点,题量较小的综合试卷则往往要回避近三年所考查的知识点。至于所回避的“知识点”即考点的大小,各地的具体规定有所不同。有的省市以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内容标准”所列举的每一条作为一个知识点;有的省市则以教科书中的每一个历史事实(包括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及历史现象)作为一个知识点。例如,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中国古代史的“繁荣与开放的社会”部分的“内容标准”列出了以下5条:
(1)了解隋唐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
(2)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评价唐太宗。
(3)知道武则天和“开元盛世”的基本史实。
(4)了解唐与吐蕃等民族交往的史实。
(5)以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在回避考点时,有的省市可能会把这5条看作5个知识点,如果去年刚考查了“了解隋唐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这一知识点中的某些内容,那么今年就不会再考查到这一知识点的所有内容了。但是,有些省市则会把“了解隋唐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这一条目当作多个知识点的综合,从人教版教科书上看具体包括“隋朝时期科举制的主要内容”“唐太宗时期科举制的主要内容”“武则天时期科举制的主要内容”等三点。如果去年考查了“唐太宗时期科举制的主要内容”这一点,那么今年还可以考查学生对其他两点即“隋朝时期科举制的主要内容”或“武则天时期科举制的主要内容”的掌握和运用情况。所以,各省市在中考历史中的具体回避规则是有差异的,我们必须根据本地中考的实际进行具体分析。
按照上述中考历史命题的四项基本规则,在2014年中考中,初中历史教材各模块的主要考点应该大致如下:
在中国古代史模块中,主要有:先秦社会变革、儒家思想、丝绸之路、三国鼎立、北魏孝文帝改革、唐朝的对外友好交往、宋元的民族关系和社会生活、明清的君主专制与对外关系、名医名著、“四大发明”等。在中国近代史模块中,主要有:列强侵华战争、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经济与社会生活、科技与思想文化等。在中国现代史模块中,主要有:新中国的成立、“一五”计划和社会主义改造、民主与法制建设、改革开放、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外交成就、科技教育文化等。
在世界古代史模块中,主要有:政治制度、世界各民族各地区的和平交往、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等。在世界近代史模块中,主要有:思想解放运动、《权利法案》、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工业革命、科学与文化等。在世界现代史模块中,主要有: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联盟、日本的崛起、世界格局的演变、科学技术和文化等。
明确了考点,就能把握住复习的重点。关于上述2014年中考历史考点的量化分析,只是就一般情况而言。由于全国各地中考历史的不同状况,在复习备考时,务必要依据当地近几年的中考试题特点,抓好相应历史基础知识的复习。只有这样,我们的复习才能更切合当地中考的具体要求,才能在考试中取得更优异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