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历史结论提高备考效率

2014-08-22 08:13甘长春
试题与研究·中考历史 2014年2期
关键词:史实结论观点

甘长春

历史结论是人们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地位、性质、目的、特点、作用、影响、局限性或历史阶段特征所作出的一种主观认识和价值判断,一般包括历史观点、历史评价、经验教训、启示感悟等。它因素材来源广泛,表现形式多样,能灵活考查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而备受各地中考命题人的青睐,成为中考试题的亮点和高频考点。例如2013年河南省中考历史共20道选择题,其中有6题考查了历史结论,接近三分之一,5道主观题中就有3题涉及历史结论的考查,表明命题人非常重视对历史结论的考查。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首次明确了义务教育历史课程的性质,将思想性摆在四大特性的首位,并强调了历史认识的重要性,“要引导学生逐步形成对历史的正确认识,并提高正确认识现实的能力”,“从历史发展的进程中认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地位和作用”,“初步学会对历史事物进行分析和评价”。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中更是给出了一些重要的历史结论,如“认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中的决定作用,认识到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是中国强盛的重要保证”;“认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认识从专制到民主、由人治到法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认识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历史进步的推动作用,逐步形成尊重科学、崇尚科学的意识,树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等。课标的这些要求必将会引起命题人对历史结论的高度重视,进一步加大考查历史结论的力度,同样也提醒师生们在2014年的中考复习备考中,一定要高度重视历史结论的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了解历史结论的形式、类型,明确中考试题考查历史结论的特点,更要找出复习备考的有效对策,将历史结论教学落到实处。

一、历史结论呈现的三大形式

1.呈现在中学历史教材中。

中学历史教材的编写,一般有史有论,前史后论,夹议夹叙,这些“议”“论”依史而出,与客观史实水乳交融而又观点鲜明,它们在历史事件的叙述中,在知识网络的关节点,往往起到画龙点睛之作用,这也是历史结论呈现的主要形式。

就历史课本而言,历史结论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或显或隐,它主要显现在课本正文内,有时也隐藏于小字、注释,甚至课后练习中。在常规教学和复习中只要注意总结,就会梳理出每一课的一些历史结论。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起始课《鸦片战争》,我们从教材中就可梳理出如下历史结论:

(1)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原因是为了开辟中国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中国廉价原料。

(2)鸦片的输入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的灾难。

(3)虎门销烟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4)林则徐是反对外来侵略的民族英雄。

(5)鸦片战争及《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6)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呈现在对历史的理解总结中。

有些规律性的历史结论教材没有直接表述出来,需要我们在引导学生学习教材时深入挖掘总结得出。如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主要原因是封建制度落后,清政府腐败无能,闭关锁国而又盲目自大。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开端。戊戌变法大大唤起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的宣传。抗日战争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等。有些历史结论还需要我们在对某一段历史充分理解之后才能归纳得出。如学习完中国近代史后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归纳出“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列强侵华史,是中华民族的屈辱史和灾难史,也是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抗争史,也是先进的中国人寻求救国道路的探索史”的历史结论。由此我们又可以得出一些认识,如“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才能取得民主革命的胜利”,“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等。

3.呈现在对课外材料的提炼中。

有些历史结论需要从课外历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才能提炼出来。如阅读下列材料:

中国的启蒙运动具有与欧洲启蒙运动迥异的特点。如果说欧洲启蒙运动是一场以个性自由为鹄的人文启蒙运动,那么中国启蒙运动则是一场旨在国家富强的现代化启蒙运动。这是中西方启蒙运动的最基本差异。关于启蒙与现代化的关系,西方与中国适成倒置:在欧洲,是由启蒙而现代化;在中国,则是为现代化而启蒙。欧洲由启蒙而现代化是一个水到渠成的文化和社会转型过程……中国启蒙运动则是救亡的现代化运动的步骤。

——郑大华主编《民国思想史论》

通过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可以提炼出如下认识:中国思想启蒙的特点是为现代化而启蒙。导致这一特点的外因是资本主义列强侵略或民族危机加深;内因是先进中国人的不懈探索。中国启蒙运动所起的作用是推动了中国救亡图存,推动了近代化进程,推动了中国社会转型。

二、教材历史结论的三大基本类型

初中教材中的历史结论形式丰富多样,常见的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1.历史人物评价类的结论。

历史人物是历史活动的主体,是历史发展演变的推动者。课标和教材对重要历史人物大多盖棺定论,都给出了一两句的定性评价。综合来看,一般从两个方面进行评价。一是对人物称谓的定论。如孔子是“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和儒家学派创始人”;林则徐是“反对外来侵略的民族英雄”,是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张学良是“伟大的爱国者”;邓小平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哥伦布是意大利航海家;文艺复兴的先驱但丁被誉为“旧时代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马克思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爱迪生是“美国科学家”等。二是对人物活动的评论。如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林肯为维护国家统一和解放黑人奴隶做出了重大贡献,成为美国历史上的著名总统;列宁领导了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实行新经济政策,探索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等。这些评价结论,简明扼要,众所认同,突出了人物的个性特征及其与历史活动的相互关系,需要认真归纳总结掌握。

2.历史因果关系类的结论。

人类社会任何一个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演变过程,都有它产生发展的背景,也都有它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对这些因果关系,用历史结论的方式来挖掘它们的内涵和本质关系,是教材的一大特点。例如: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根本原因是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得到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的根本原因是工人阶级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红军被迫长征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中央临时负责人军事指挥错误。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很快占领东北三省主要是由于蒋介石实行不抵抗政策。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是实行了全民族的抗战。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大增强的主要原因是实行了改革开放的政策。英、美、法三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共同原因是专制制度阻碍了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主要原因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争夺殖民地的矛盾十分尖锐。导致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形成的根本原因是法西斯国家疯狂侵略与世界各国人民的矛盾。两极格局结束主要是由于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出现的直接原因是俄罗斯、中国、日本、欧盟实力的不断增强等。这些因果类的历史结论,时空范围广,纵横联系多,含量丰富,是学习考试的重点和难点,新课标也要求学生“逐步学会运用时序与地域、原因与结果等概念,对历史事实进行理解和判断”,所以教学时也需要予以特别注意。

3.历史意义影响类的结论。

历史事件的意义、影响、作用、后果是教材历史结论的最主要组成部分,几乎每课都有,它们无疑是高频考点,复习时需要高度重视又要认真辨别。对于这类结论,教材一般有三种评价形式。第一种评价是赞扬肯定。如“历史意义”“积极影响”就属于这一类,因为只有那些推动社会进步、促进生产力发展、爱国利民、维护统一、加强国际友好往来的人物和事件,才有意义可言,需要肯定赞扬。这种评价也是最主要的评价形式,初中教材非常重视对这个方面的论述和总结,都写得相当突出,也有新意。如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五四运动、抗日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如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的意义、十月革命胜利的世界历史意义等。第二种是以批判否定为主,主要是针对某一内容阻碍了人类发展、破坏了文明进步所带来的后果、消极作用,这类历史结论教材相对较少,中国古代史主要有秦的暴政、八王之乱、安史之乱、八股取士、清朝闭关锁国政策,近现代史主要有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给中国带来的危害,南京大屠杀,“文化大革命”等。世界史主要有一战的后果,德日法西斯的暴行,1929年经济危机,美苏争霸等内容。第三种评价是即以赞扬为主,同时又指出其局限性。这类历史结论教材也有一些,如对“洋务运动”评价,对“哥伦布和新航路开辟”的客观认识,对拿破仑对外战争的客观评价,对俄国、日本改革的评价、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评价,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对三次科技革命的认识等,需要学生用一分为二的辩证观点去认识述评。考试中这类评价通常以主观题型出现,因为它更能考查学生的开放性思维程度,是学生能力的“试金石”,往往决定着考生分数高低,复习时要特别重视。

三、中考试题考查历史结论的三大特征

1.从试题结论的选取看,其一是直接选取课本中的观点命题,考查学生对课本观点的识记、再现和理解能力。2013年全国各地中考试题主要采用了这种考查方法。

例1 (贵阳市中考试卷第19题)马克思说:“在美国历史和人类历史上,林肯必将与华盛顿齐名。”马克思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林肯政府( )

A.推行冷战政策对抗苏联

B.领导美国人民打败英国殖民者

C.维护国家统一废除黑人奴隶制

D.彻底消除对黑人的种族歧视和民族压迫

其二是选取课本外的观点命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理解所给历史观点的能力。近几年中考对这种考查方法有加大的趋势。

例2 (苏州市中考试卷第5题)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革命》中称:“在中国近代史上,没有哪一段插曲比鸦片战争为谴责‘帝国主义侵略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它成为中国人对西方武力入侵和在此以后几乎整整一个世纪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地位的不满情绪的内容。除了从这一角度看鸦片战争外,还有必要将其放到近代历史的主要趋势之中去观察。”在该“趋势”背景下,费正清认为( )

A.鸦片战争是西方工业文明的扩张

B.侵略者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

C.鸦片战争阻碍了中国现代化历程

D.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华民族灾难的开端

2.从试题考查的形式看,历史结论的考查在客观题和主观题两大题型中大量出现,而且形式多样,花样翻新,贯穿于试题的各个部分。仅从选择题来看就有据史推论型、由论找史型、史论结合型、观点判断型等类型,需要我们认真研究中考试题,找出规律,加强训练。

3.从试题考查的目标看,通过历史结论能有效地考查课标规定的三维目标,能更好地落实课改理念,这也是历史结论广受命题人青睐的主要原因。仅从能力考查方面来看,它就能实现对六大能力目标的考查。

第一,考查学生对课本观点的再认、再现的能力,如上述例1。

第二,考查学生理解重要历史观点的能力,如上述例2。

第三,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提炼历史观点的能力,如河南省中考第3题、第8题、第10题、第14题。

第四,考查学生评判历史观点的能力,如湖北省孝感市第41题、福建省莆田市第18题。

第五,考查学生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揭示历史事件和现象的本质、阐述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如湖北省随州市第7题、山东省济宁市第3题。

第六,考查学生创新能力,即依据材料和现象形成自己观点的能力。如河北省第30题第(3)问“分析材料三,从起因和目标两方面,概括出我国深化改革的必要性”;第(4)问“综合以上材料和问题,概括中美两国改革成功的共同原因”。

四、加强历史结论复习的五大策略

1.要指导学生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原理。

科学理论是历史结论的灵魂,没有科学的理论观点,就没有正确的历史结论。2011年版新课标反复强调:“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进行科学、正确的阐释,客观分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对历史问题进行实事求是的解释和评述;坚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原则,力求科学性、思想性和生动性的统一。”可以说,历史教材的任何历史结论都是运用“唯物史观”的结晶,都是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灵活运用,这些观点是我们利用和开发历史结论这片天地的指南,尽管它对初中生来说有点抽象。在常规教学和复习中,我们还是应让学生初步懂得“唯物史观”的一些基本原理观点,并运用这些观点分析解决问题,得出正确的历史结论。

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主要有如下观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观点;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观点;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人民群众和个人的地位与作用的观点;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观点;辩证的观点;现象与本质(实质)的观点;从基本国情和具体国情出发的观点;继承、改革和创新的观点;爱国爱民的观点;民族独立、发展和融合的观点;世界整体联系的观点;文明的观点等。

2.要指导学生掌握教材中一些重要的历史结论。

历史教材的编写,通常是史论结合的。复习时,教师要注意提醒学生,课文中哪些是史实,哪些是结论,史实与论点是怎样结合的,以增强学生史论结合的意识,提高学生分析理解和认识表达能力。对六本教材中的每一个历史结论,复习时不可能面面俱到,这就需要我们依据课标和考纲要求,明确哪些历史事件以及历史结论是重点,对重点结论进行归纳总结,最好是将结论问题化,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掌握。譬如对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教材的评价显然是不全面的(如教材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就没有集中评价,而是将它作为第21课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学生是不能完全应对中考需要的,复习时可利用如下表格,并通过适当图文材料引导学生对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进行全方位多领域的分析,尽量得出全面的完整的历史结论。

4.要指导学生通过历史材料得出历史结论。

“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历史研究、教材编写和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也是通过试题考查学生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最基本途径。教学中主要通过下列两大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其一是学习教材是如何从史实材料中得出历史结论的。如教材关于“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这个结论,就是从如下史实中得出的:日本不断侵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形势;张学良、杨虎城发动“兵谏”要求蒋介石“停止内战,联共抗日”;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并派周恩来到西安调停;国际社会和爱国力量要求和平解决;蒋介石本人同意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有了这些史实基础,才有上述结论的形成。

其二是通过典型试题训练来提升从历史材料中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中考考查这种能力的试题有很多,选择题和主观题都有。主观题如2013年山东威海市第32题第(2)问材料二中,“辛亥革命博物馆”位于湖北省武汉市,你认为该博物馆建在这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第(4)问分析材料四表格中数据的变化,你能得出什么结论?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得益于哪一政策的实施?

解答的一般步骤是:认真阅读材料内容,读懂材料表达的中心意思是什么,对组合材料还要分析材料间的相互联系。仔细审读设问要求,看设问要求考查哪个方面的历史结论,是问原因还是影响,是要求回答特点还是感悟启示。把材料重点信息与课本的史实、结论相对照,找出材料信息与课文内容的关联点,再将材料中的有效信息与课本知识进行迁移,通过归纳推断形成正确的历史结论并书写作答。

5.要指导学生利用史实论证说明历史结论。

掌握“论从史出,以史证论”的方法,形成强烈的“史证”意识,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既是课标的要求,也是我们学习历史的需要。要在训练中养成用史料论证历史观点的良好习惯,告诉学生可以采取如下三种途径。

其一是直接从教材中寻找史实依据。如“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这一历史结论,我们就可以直接从教材内容中寻找到相关史料进行论证。首先明确“中国近代史”这一概念;再通过表格材料对比鸦片战争前后政治、经济、社会主要矛盾和社会性质方面的变化,这样就容易理解“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这一结论了。

其二是教师提供必要的课外新材料。譬如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不可能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因此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这一结论,除了利用教材的相关材料外,我们还可以提供《大国崛起》中新情境材料来论证上述结论:法国总理克里孟梭说:“这是一个各自保持警惕的和平,是一个手扶剑柄签订的和平,是一个虽已签字但并未真正实现的和平……”美国总统威尔逊更是一针见血:“我们不久就会看到一场新的世界冲突,这场冲突的结果将不再是一场战争,而是整个世界的大灾难。”

其三是平时的试题训练要注意训练学生以史证论的答题技巧。考试中命题人总会提出一个历史观点或结论,要求考生运用相关史实来证明这个观点或结论的正误。如2013年江苏省无锡市第39题: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掌握“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方法有助于学生形成证据意识,培养思维能力。如论点:“美国领先科技发展”;史实:“第三次科技革命起源于美国”等。某校举办历史小论坛——“美国发展之路”,邀请各位参加。请结合所学知识为以下论点写出一例最恰当的史实,并结合美国发展历程谈谈你的认识。

(1)争取民族解放——

(2)维护国家统一——

(3)摆脱经济危机——

(4)反法西斯侵略——

(5)推行霸权主义——

总之,在历史结论的教学和复习中,我们要以教材中的历史结论为重点,以典型试题的训练为抓手,使学生不仅掌握一些现成的重要历史结论,而且能够学会得出历史结论的方法,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既是我们重视历史结论教学的最大收获,也应是我们历史教育教学追求的一个终极目标。

四、加强历史结论复习的五大策略

1.要指导学生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原理。

科学理论是历史结论的灵魂,没有科学的理论观点,就没有正确的历史结论。2011年版新课标反复强调:“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进行科学、正确的阐释,客观分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对历史问题进行实事求是的解释和评述;坚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原则,力求科学性、思想性和生动性的统一。”可以说,历史教材的任何历史结论都是运用“唯物史观”的结晶,都是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灵活运用,这些观点是我们利用和开发历史结论这片天地的指南,尽管它对初中生来说有点抽象。在常规教学和复习中,我们还是应让学生初步懂得“唯物史观”的一些基本原理观点,并运用这些观点分析解决问题,得出正确的历史结论。

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主要有如下观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观点;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观点;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人民群众和个人的地位与作用的观点;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观点;辩证的观点;现象与本质(实质)的观点;从基本国情和具体国情出发的观点;继承、改革和创新的观点;爱国爱民的观点;民族独立、发展和融合的观点;世界整体联系的观点;文明的观点等。

2.要指导学生掌握教材中一些重要的历史结论。

历史教材的编写,通常是史论结合的。复习时,教师要注意提醒学生,课文中哪些是史实,哪些是结论,史实与论点是怎样结合的,以增强学生史论结合的意识,提高学生分析理解和认识表达能力。对六本教材中的每一个历史结论,复习时不可能面面俱到,这就需要我们依据课标和考纲要求,明确哪些历史事件以及历史结论是重点,对重点结论进行归纳总结,最好是将结论问题化,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掌握。譬如对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教材的评价显然是不全面的(如教材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就没有集中评价,而是将它作为第21课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学生是不能完全应对中考需要的,复习时可利用如下表格,并通过适当图文材料引导学生对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进行全方位多领域的分析,尽量得出全面的完整的历史结论。

4.要指导学生通过历史材料得出历史结论。

“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历史研究、教材编写和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也是通过试题考查学生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最基本途径。教学中主要通过下列两大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其一是学习教材是如何从史实材料中得出历史结论的。如教材关于“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这个结论,就是从如下史实中得出的:日本不断侵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形势;张学良、杨虎城发动“兵谏”要求蒋介石“停止内战,联共抗日”;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并派周恩来到西安调停;国际社会和爱国力量要求和平解决;蒋介石本人同意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有了这些史实基础,才有上述结论的形成。

其二是通过典型试题训练来提升从历史材料中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中考考查这种能力的试题有很多,选择题和主观题都有。主观题如2013年山东威海市第32题第(2)问材料二中,“辛亥革命博物馆”位于湖北省武汉市,你认为该博物馆建在这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第(4)问分析材料四表格中数据的变化,你能得出什么结论?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得益于哪一政策的实施?

解答的一般步骤是:认真阅读材料内容,读懂材料表达的中心意思是什么,对组合材料还要分析材料间的相互联系。仔细审读设问要求,看设问要求考查哪个方面的历史结论,是问原因还是影响,是要求回答特点还是感悟启示。把材料重点信息与课本的史实、结论相对照,找出材料信息与课文内容的关联点,再将材料中的有效信息与课本知识进行迁移,通过归纳推断形成正确的历史结论并书写作答。

5.要指导学生利用史实论证说明历史结论。

掌握“论从史出,以史证论”的方法,形成强烈的“史证”意识,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既是课标的要求,也是我们学习历史的需要。要在训练中养成用史料论证历史观点的良好习惯,告诉学生可以采取如下三种途径。

其一是直接从教材中寻找史实依据。如“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这一历史结论,我们就可以直接从教材内容中寻找到相关史料进行论证。首先明确“中国近代史”这一概念;再通过表格材料对比鸦片战争前后政治、经济、社会主要矛盾和社会性质方面的变化,这样就容易理解“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这一结论了。

其二是教师提供必要的课外新材料。譬如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不可能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因此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这一结论,除了利用教材的相关材料外,我们还可以提供《大国崛起》中新情境材料来论证上述结论:法国总理克里孟梭说:“这是一个各自保持警惕的和平,是一个手扶剑柄签订的和平,是一个虽已签字但并未真正实现的和平……”美国总统威尔逊更是一针见血:“我们不久就会看到一场新的世界冲突,这场冲突的结果将不再是一场战争,而是整个世界的大灾难。”

其三是平时的试题训练要注意训练学生以史证论的答题技巧。考试中命题人总会提出一个历史观点或结论,要求考生运用相关史实来证明这个观点或结论的正误。如2013年江苏省无锡市第39题: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掌握“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方法有助于学生形成证据意识,培养思维能力。如论点:“美国领先科技发展”;史实:“第三次科技革命起源于美国”等。某校举办历史小论坛——“美国发展之路”,邀请各位参加。请结合所学知识为以下论点写出一例最恰当的史实,并结合美国发展历程谈谈你的认识。

(1)争取民族解放——

(2)维护国家统一——

(3)摆脱经济危机——

(4)反法西斯侵略——

(5)推行霸权主义——

总之,在历史结论的教学和复习中,我们要以教材中的历史结论为重点,以典型试题的训练为抓手,使学生不仅掌握一些现成的重要历史结论,而且能够学会得出历史结论的方法,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既是我们重视历史结论教学的最大收获,也应是我们历史教育教学追求的一个终极目标。

四、加强历史结论复习的五大策略

1.要指导学生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原理。

科学理论是历史结论的灵魂,没有科学的理论观点,就没有正确的历史结论。2011年版新课标反复强调:“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进行科学、正确的阐释,客观分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对历史问题进行实事求是的解释和评述;坚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原则,力求科学性、思想性和生动性的统一。”可以说,历史教材的任何历史结论都是运用“唯物史观”的结晶,都是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灵活运用,这些观点是我们利用和开发历史结论这片天地的指南,尽管它对初中生来说有点抽象。在常规教学和复习中,我们还是应让学生初步懂得“唯物史观”的一些基本原理观点,并运用这些观点分析解决问题,得出正确的历史结论。

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主要有如下观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观点;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观点;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人民群众和个人的地位与作用的观点;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观点;辩证的观点;现象与本质(实质)的观点;从基本国情和具体国情出发的观点;继承、改革和创新的观点;爱国爱民的观点;民族独立、发展和融合的观点;世界整体联系的观点;文明的观点等。

2.要指导学生掌握教材中一些重要的历史结论。

历史教材的编写,通常是史论结合的。复习时,教师要注意提醒学生,课文中哪些是史实,哪些是结论,史实与论点是怎样结合的,以增强学生史论结合的意识,提高学生分析理解和认识表达能力。对六本教材中的每一个历史结论,复习时不可能面面俱到,这就需要我们依据课标和考纲要求,明确哪些历史事件以及历史结论是重点,对重点结论进行归纳总结,最好是将结论问题化,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掌握。譬如对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教材的评价显然是不全面的(如教材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就没有集中评价,而是将它作为第21课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学生是不能完全应对中考需要的,复习时可利用如下表格,并通过适当图文材料引导学生对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进行全方位多领域的分析,尽量得出全面的完整的历史结论。

4.要指导学生通过历史材料得出历史结论。

“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历史研究、教材编写和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也是通过试题考查学生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最基本途径。教学中主要通过下列两大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其一是学习教材是如何从史实材料中得出历史结论的。如教材关于“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这个结论,就是从如下史实中得出的:日本不断侵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形势;张学良、杨虎城发动“兵谏”要求蒋介石“停止内战,联共抗日”;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并派周恩来到西安调停;国际社会和爱国力量要求和平解决;蒋介石本人同意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有了这些史实基础,才有上述结论的形成。

其二是通过典型试题训练来提升从历史材料中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中考考查这种能力的试题有很多,选择题和主观题都有。主观题如2013年山东威海市第32题第(2)问材料二中,“辛亥革命博物馆”位于湖北省武汉市,你认为该博物馆建在这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第(4)问分析材料四表格中数据的变化,你能得出什么结论?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得益于哪一政策的实施?

解答的一般步骤是:认真阅读材料内容,读懂材料表达的中心意思是什么,对组合材料还要分析材料间的相互联系。仔细审读设问要求,看设问要求考查哪个方面的历史结论,是问原因还是影响,是要求回答特点还是感悟启示。把材料重点信息与课本的史实、结论相对照,找出材料信息与课文内容的关联点,再将材料中的有效信息与课本知识进行迁移,通过归纳推断形成正确的历史结论并书写作答。

5.要指导学生利用史实论证说明历史结论。

掌握“论从史出,以史证论”的方法,形成强烈的“史证”意识,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既是课标的要求,也是我们学习历史的需要。要在训练中养成用史料论证历史观点的良好习惯,告诉学生可以采取如下三种途径。

其一是直接从教材中寻找史实依据。如“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这一历史结论,我们就可以直接从教材内容中寻找到相关史料进行论证。首先明确“中国近代史”这一概念;再通过表格材料对比鸦片战争前后政治、经济、社会主要矛盾和社会性质方面的变化,这样就容易理解“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这一结论了。

其二是教师提供必要的课外新材料。譬如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不可能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因此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这一结论,除了利用教材的相关材料外,我们还可以提供《大国崛起》中新情境材料来论证上述结论:法国总理克里孟梭说:“这是一个各自保持警惕的和平,是一个手扶剑柄签订的和平,是一个虽已签字但并未真正实现的和平……”美国总统威尔逊更是一针见血:“我们不久就会看到一场新的世界冲突,这场冲突的结果将不再是一场战争,而是整个世界的大灾难。”

其三是平时的试题训练要注意训练学生以史证论的答题技巧。考试中命题人总会提出一个历史观点或结论,要求考生运用相关史实来证明这个观点或结论的正误。如2013年江苏省无锡市第39题: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掌握“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方法有助于学生形成证据意识,培养思维能力。如论点:“美国领先科技发展”;史实:“第三次科技革命起源于美国”等。某校举办历史小论坛——“美国发展之路”,邀请各位参加。请结合所学知识为以下论点写出一例最恰当的史实,并结合美国发展历程谈谈你的认识。

(1)争取民族解放——

(2)维护国家统一——

(3)摆脱经济危机——

(4)反法西斯侵略——

(5)推行霸权主义——

总之,在历史结论的教学和复习中,我们要以教材中的历史结论为重点,以典型试题的训练为抓手,使学生不仅掌握一些现成的重要历史结论,而且能够学会得出历史结论的方法,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既是我们重视历史结论教学的最大收获,也应是我们历史教育教学追求的一个终极目标。

猜你喜欢
史实结论观点
更多观点,请扫码阅读。
更多观点,请扫码阅读
更多观点,请扫码阅读。
例谈史实、史论与史观之间的辩证关系
引领学生追求历史学习的最高境界
结论
史学素养视域下“三史”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观点参考
惊人结论
不该实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