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泉堂+黄希亮
一、活动展现素质 课程走向联动
进入鹰潭市直片教研联合体第三次教研开放的市八小校园,橱窗美,彩旗飘,活力多,笑脸扬。“魔方”表演,体现的是思维的快、准、齐;“欢乐竹竿”,律动的是童年的旋律;“花式跳绳”,飞扬的是少年的风采;车模、航模表演,纷飞的是科学想象的思绪……阳光体育、科技活动展现的是八小人全体参与、全面发展、全员共享的精彩。
半天的教研活动,集中体现了“联动”二字的深义。这种联动一是在各种教研层面上的联动:城乡层面、手拉手层面、初小衔接层面,七校联合层面,甚至连青少年活动中心以及县区教研室也一同参与到教研联动之中,范围之广、层面之多,让教研开放更有交流、探究、互动和辐射的意义。第二是在各个教研个体上的互动:初中、小学两级老师,市、县、中心校三级教研员,语数英、德育实践等多学科教师的联合参与,同课异构、同课同研,让教研在“文化融入、中小衔接”这样一个大的思路下多维互动,教研的广度和深度都得到了全面展现。
二、教研追求高效 课堂展示精彩
除了联动,有效也是本次开放的一大亮色。由初中到小学,由城区到手拉手学校,每个学科三位老师同上一堂课,同研一堂课,以同一话题为载体,探究中小衔接,城乡教育如何融合,如何协调统一的问题,既有年段对比,又有纵深呼应,学科联动更为有效,体现了宏观层面上的深度跟进。
另外,20分钟短课的设置也让这一份有效得到了强化。20分钟的课,难上!难在这样一种矛盾当中:既要考虑学科内在的规律,又要尽可能地展现更多的教学亮点和学生精彩。这是一种矛盾。比如,语文学科强调环环相扣,强调步步深入,强调衔接呼应,每一个环节都要体现整体切入、细节聚焦,再回归到整体的关照与升华,这样一个过程体现的就是一种语言习得的规律。所以,课时的减半不能造成步骤的压缩、亮点的弱化和规律的缺失甚至违背,这就相当考验老师的课堂掌控能力、教材处理能力和一课一得的意识。今天的三位老师都做得很好,各自站在了同一教材的不同角度切入,或者习得方法,或者培养语感,或者强化运用。20分钟虽然不长,但训练实,亮点多,主线清晰,课堂有效。体现了20分钟短课的独有魅力。
总体上看,这三节课都很成功!首先,我想说两处惊讶:第一个惊讶在共同的教材选择和安排上。《安塞腰鼓》这样一篇表现阳刚之美的文章,却让三位温文尔雅的女教师来上,有趣,也上出了不一般的师生精彩;第二个惊讶是三位老师在片段教学核心内容的选择上,各自选取场面、后生和黄土地这三处内容,各自从一个角度、一个片段切入,使得三堂课立足点不同,教学节奏不同,语用特色也不同,可谓殊途同归,相得益彰。
第一堂课是实验中学的刘英娥老师执教的,我想用三个关键词来概括:
首先是一种大气。初中老师上课就是大气,教学目标简明扼要(紧紧围绕“挑好词好句学会品读”和“感受民风民俗体会拼搏昂扬精神”两大目标进行教学),教学思路大开大合,所提问题能够聚焦核心,以一两个大问题涵盖全文全课,没有在枝节问题和小环节上过多肢解教与学,整体教学显得很大气。
其次是“两点关注”。第一是关注语言形式,体会短句特点,引导学生透过词句想开去,想出文字背后的画面,想出文字背后蕴含的情境,悟出其中蕴含的生命力量。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对话交流体会短句的句式特点和修辞手法的运用,关注语言形式。第二是关注了“一课一得”。刘老师紧扣“震撼”一词,由充满活力的鼓点感受跃进到贫瘠环境的体会,再过渡到充满张力的黄土人生命情怀的挖掘,重好词好句的品鉴,重课文句式的合作品读,重民风民俗的多层感悟,这样一种透过文字想象品味意境的“一课一得”式的教学风格,就体现在清晰的教学层次的呈现之中。
还有就是“三个引入”。一是引入丰富多样的视频,让语言的品读充满画面感和地域文化的张力。二是引入人文内涵的深度挖掘。三是引入充满语文味的多层想象和互动谈话。三个引入让课显得很丰厚,很扎实。
第二堂课是由市八小的马静老师执教的。借用本课中的“好一个”,我也想为马老师叫三个“好”。
第一个好:这是一堂朗读指导的好课。朗读指导轻巧、得法、层层推进又井然有序。本课至少有四处精彩的朗读指导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第一处是开课借助“好一个安塞腰鼓!”一句的指导朗读。这第一通“朗读之鼓”擂得虽然轻巧,但响在了点子上。马老师说,关注“好”字你会怎么读?关注最后的标点你会怎么读?这种朗读指导简明、扼要,但强调在点子上,学生有了目光的聚焦,朗读便有了着力点。这是一种很好的朗读指导法,不牵强,不刻意,又有实效。
第二处精彩是在第一处排比句的指导上。“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这一句的指导也非常轻巧。学生找到这句后,让学生谈感受——体现了力量,体现了生命!然后以“这三个关键词能否互换顺序”的问题让学生体会这种情感的逐步加深,感受到这种渐进的力量和推升的情感,之后指名读,齐读,读出语气的细腻变化。
第三处朗读指导上的精彩体现在五个倒装句式上。借助这一句,马老师通过变化语序,运用对比朗读,感受倒装句式的特殊效果,同时借助这一倒装句式,体会“骤雨、旋风”等关键词的特殊含义,从关键词的组合上感受这种急促的力量,并让学生读出句式的短促和不一般的气势,让句式和词语背后的情景呈现在个性化的朗读之中。
第四处精彩是借助多媒体让学生再次齐读这五个倒装句式,这次读采用了齐读,目的性很明确,因为有了前面的烘托与铺垫,这种气势便水到渠成地通过齐读表现出来。视频出示的时机和采用的朗读方式都恰到好处。
第二个好:这是一堂方法习得的好课——呈现方法,迁移方法,运用方法富有层次。本课中,马老师始终将方法的习得和运用贯穿在课堂当中,初读画句子前提示方法:画出让自己眼前一亮的词语和句子,写出自己的赏析。这是方法的认知。品读时针对几个排比句的对比读,归纳方法,让学生知道赏析可以从修辞上,从句式上,从关键词上入手,谈体会,说感受,读出自己的理解。这是方法的迁移。最后在读写结合阶段,老师在学生感受到倒装句式的特点后,出示三个同样句式,但难度逐步提高的填空题,让学生写同样的句式。学生有了前面对句式的体会,对排比、比喻手法的感知,对关键词的深入品味后,这时的读写结合便容易衔接到位了。这一步就是方法的落实和运用。一堂仅仅20分钟的课,能够在方法的认知、迁移和运用三个阶段走上一个来回,而且这么扎实有效,层次清晰,实属难得。endprint
第三个好:这也是一堂初小衔接的好课。好在主线清晰,层次简明,“赏析”这一种方法体现了与中学的一种良好的对应与衔接。马老师的教学主线就是一条感受并迁移运用赏析方法的主线。开课切入中心句,找到四处场面、四个部分、四处反复,这既是教学主线的梳理,也是整体上的感知,这一步不能少,是语文教学由整体到部分到回归整体的语言习得规律决定的。接着,马老师让学生找句子、写赏析,在读句中品,在找句中赏析,在模仿写句中迁移运用,关注三种句式,运用三种方法,品读三处句子,层次清晰简明。最后是方法的运用和完善板书之后的积累,这也是再次回归整体的一种语言运用。其中,赏析之法与简明之线,均体现了较好的初小衔接。(赏析方法更多的是初中采用的教学之法)
第三堂课是由贵溪泗沥中心小学的方杏子老师同课异构的《安塞腰鼓》。这也是一堂主线和方法都非常简明的好课。
20分钟的短课,为了体现高效,切入点一定要精准,教学主线一定要简明。在这一点上,方老师可谓是想了很多办法,付出了很多辛苦。这份辛苦体现在方老师前后设计、推倒重来的多次改变上。起初的设计中,方老师也是以感受场面作为教学的核心内容,但因为本次教研活动想要体现一种殊途同归的教研开放思想,选取不同的切入角度,更容易展现不相同的语用设计。因此,方老师主动改变教学内容,将“后生”这一部分的感悟作为教学的着力点,方老师紧扣“搏击”二字,从后生们“搏击腰鼓”推进到黄土人“搏击命运”,将人文内涵的挖掘与语言品析有效结合,做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效统一。这一改,改出了清晰的主线和较为精妙的品读运用。
在朗读指导上,方老师体现了“二重”:重指导、重实效。比如,第12自然段“搏击”那一句的朗读指导就体现了这种思想。首先是引导学生体会“敲击”与“搏击”的异同,体会搏击的力量,读出三处“搏击”力量与情感的渐进效果。接着,引导学生体会老师强调的带着重号的词语的特点,体会读好关键词在朗读中的作用,指导这些词语在句子中的读法。最后采用范读引路,读出气势和节奏。这种朗读指导就显得很有层次感和实效性。
同时,这种朗读的亮色还体现在老师不断推出的有关黄土高原背景的呈现中,图片、资料恰当引入,视频、音乐有效对接,每一层次的呈现都引导学生进行一番入情入味的朗读,逐步读出鼓动的生命、后生的乐观与黄土人对命运的不屈。这样的背景链接,就让课显得更有厚度,更有生命的张力。
“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为市直分片教研的充分联动叫好,为每一堂关注学生、落实方法、体现高效的好课叫好。
愿这样有节奏、有韵味的教育“鼓点”继续敲响,余音不绝……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