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特殊“谁让+N+VP”句语义研究

2014-08-20 06:03陈善娟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4年5期
关键词:特殊研究

陈善娟

摘 要:本文在对比三类“谁让”句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有别于现有意义的特殊“让”字句—特殊“谁让+N+VP”句。文章立足现代汉语语料库,从定量和定性的角度来研究特殊“谁让+N+VP”句的语义特征,并对特殊“谁让+N+VP”句做了语义类型的分类。

关键词:特殊“谁让+N+VP”句 语义类型 研究

引言

目前,现代汉语对“让”字句的研究已经很深入,但是有一类“让”字句比较特殊。如:

(1)他无可奈何地戴上眼镜,“架梁”之苦只得认命,谁让自己是个近视眼?(1994年报刊精选)

(2)风吹日晒,农业劳动本身的艰苦不必说了,谁让咱是农民呢?(1994年报刊精选)

此类句子中的“谁”和“让”紧密结合,由此构成一种特殊的“让”字句。周继圣从语用条件角度称之为非独立“让”字句;胡德明从语用含义和语用功能角度将它命名为“归因句”。前者侧重语用,后者重视语义,我们且先将它记为特殊“谁让+N+VP”句。

特殊“谁让+N+VP”句的特殊之处体现在类似句子的对比中。

一、 三类“谁让+N+VP”句语义对比

试比较下面三类例句:

甲类:

(1)“谁让你不高兴了?”“亲爱的,没有人。也许我不该这样说。”(西德尼·谢尔顿《镜子里的陌生人》)

乙类:

(2)杨德又急问:“谁让你们随便放走了人?”(马峰《吕梁英雄传》)

丙类:

(3)她终于考上了大学,如果她考不上,我想我是应当负有责任的,谁让她不幸而有我这样一个无能的妈妈。(当代报刊《读书》)

从形式上看,三者没有区别,但是意义大不相同。甲类句是疑问句,“有疑而问”,要求对方针对疑问代词“谁”作出回答。这种“谁让+N+VP”问句的前面还可以加上“是”,加强疑问的语气程度。例如:

(4)“请问,是谁让你来这儿上班的,我怎么没接到通知啊?”(魏柏林《只想握握你的手》)

乙、丙两类句的答案虽都包含在问句中,但二者还是有所区别。乙类句符合反问句判定规则中的语义规则“否定+命题”。殷树林在总结反问句的性质特点时指出反问句的三个基本特征是无疑而问、不需要回答和表示否定,并将之定义为:对其形式有所否定的无疑而问句。[1]可见反问句的突出特点是“无疑而问”,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的意思,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的意思。据此,我们可以将乙类句转化为:

谁让你去和他接触的?=没人(谁都没)让你去和他接触。

丙类句的答案虽然也在句子中,但并不符合反问句的上述规则。

谁让你是我大哥呢?≠没人(谁也没)让你是我大哥。

二、区分标准

我们可以用简单的方法来区分这三类句子,先根据能否在“谁”的前面添加焦点标记“是”把甲类句子剔除出来,再用变换的形式来区别乙类和丙类句子:

谁让+N+VP?→没(有)人让+N+VP/谁也没让+N+VP

变换形式后,两句意义相符合,句子可接受,是乙类,如例(1);变换形式后,前后意义有问题,句子不可接受,就是丙类,如例(2):

(1)张英才一愣:“谁让你回答这个问题的?”→张英才一愣:“没人(谁也没)让你回答这个问题。”(刘醒龙《凤凰琴》)

(2)这样做本也无可非议,谁让他脑袋里装了那么多矛盾问题呢!→这样做本也无可非议,没人(*谁也没)让他脑袋里装了那么多矛盾问题呢!(肖剑、刘博《无形之手:左右我们生活的23条规则》)

由于部分丙类特殊“谁让+N+VP”句是从乙类引申发展而来的,再加上受具体的语言环境限制,有时会出现乙丙难辨的情况。

根据上面的区分标准,我们在现代汉语通用平衡语料库中检索到“谁让+N+VP”句计42条,得到的有效句子是41条。它们在类型上的分布如下表:

表1:“谁让+N+VP”句使用分布

“谁让+N+VP”句 甲类 甲兼

乙类 乙类 丙类 乙丙

难辨

数量 4 3 3 29 2

比率(%) 9.7% 7.3% 7.3% 70.7% 4.9%

为了确保所得数据的准确率和结果的权威性,我们同时还检索了北语语料库,得到“谁让+N+VP”句计387条,经过一一甄别,有337条有效例句。它们的使用分布如下:

表2 :“谁让+N+VP”句使用分布

“谁让+N+VP”句 甲类 甲兼

乙类 乙类 丙类 乙丙

难辨

数量 16 30 53 230 8

比率(%) 4.7% 8.9% 15.7% 68.2% 2.3%

如表所示,无论是通用平衡语料库还是在北语语料库,丙类“谁让+N+VP”句即特殊“谁让+N+VP”句在数量上都占有绝对的优势。下面我们将对通用平衡语料库中的29例和北语语料库中的230例共259例特殊“谁让+N+VP”句进行语义类型的定量统计分析。

三、现有特殊“谁让+N+VP”句的语义分类

语义分类基于语义用法的不同。目前对特殊“谁让+N+VP”句的用法研究不多,分类更是少之又少。只有邓川林对此作过一些具体用法分类。邓从主观性理论的角度研究了“让”字句的四种用法:询问致使者、标记责任者、解释原因和言语行为用法。[2]邓的研究着眼于“让”字句的表义功能和推理机制,比较系统地反映了“让”字句各种用法的区别。它们和本文中的上述三类“让”字句的对应情况为:

询问致使者用法→甲类“谁让+N+VP”句

解释原因用法→丙类“谁让+N+VP”句

言语行为用法→特殊“谁让+N+VP”句[3]endprint

猜你喜欢
特殊研究
公司研究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我国FDI和OFDI对CO2排放影响的比较研究
我国FDI和OFDI对CO2排放影响的比较研究
Applications of Deep Mixing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A Thought: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Natural Disasters? Five Years afte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
对周期函数最小正周期判定法的研究与应用
立足特殊化,巧解数学题
档案见证基层民主在“特殊”选区的首次实践
怎样转化个别“特殊”的幼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