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晨
前不久,北京市市区、乡镇两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换届选举工作已经顺利完成。在北京市西城区的上百个选区中,有一个选区因其所在位置而显得格外特殊,这就是中南海选区。中南海不仅是党中央和国家各大机关的办公所在地,也是国家最高领导人的居住地。按照人大代表选举制度规定的属地原则,在中南海工作和生活的人员都要在该选区参与选举。笔者通过查阅西城区档案馆的馆藏档案,找到一份反映新中国成立初期关于中南海选区普选工作的档案资料,即《中南海选区普选工作总结报告》(档案号:1-1-428-26),由此了解到当年的人大代表普选工作是如何在中南海选区开展的。
1953年3月1日,由中央人民政府公布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以下简称《选举法》)是新中国颁布的第一部选举法。随着《选举法》的颁布,全国基层普选工作从4月份开始全面铺开,近六亿人参与选举。中南海选区作为当时西单区的选区之一,也同步参与其中。当时的中南海选区按照所在机关划分为三个工作区,即党中央为甲区,中宣部为乙区,政务院为丙区(以下简称甲区、乙区、丙区)。10月底,时任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的杨尚昆同志召开会议成立了选举工作组,决定采取分片包干、互相商量的方法开展工作。
11月初,普选工作进入户口调查、选民登记的环节,杨尚昆主任和时任政务院副秘书长孙志远同志首先在各自单位作了动员报告,接下来选举工作组对勤务人员进行宣传教育,组织甲区、乙区的选民学习《选举法》,并以座谈会的形式开展充分讨论。在此环节中,甲区、乙区分别以处室为单位对选民进行户口调查和登记工作,在核对选民年龄的过程中,工作组做得非常细致。当时,由于丙区正处于搬家过程中,工作十分繁忙,没有仔细地核对选民年龄,因此出了一些差错。领导发现后,丙区在选举工作组的帮助下又做了一次全面检查,对选民进行重新登记并为符合资格的选民换发了选民证。
此外,中南海选区在选举过程中也非常注重统战工作。12月2日,由政务院机关党委召集各个民主党派及无党派民主人士共同协商,作为高级民主人士的李济深、张澜、郭沫若、黄炎培等人也被编入选民小组中。经过协商,该小组推举王敬先、沈谦两名候选人为联合提名候选人。时任政务院副总理黄炎培同志对提名的两位候选人很满意,他说:“这两个人一个管安全(指王敬先,时任中央警卫局副局长),一个管健康(指沈谦,时任中南海门诊部内科主任)再合适不过了。”随后,政务院机关党委又召开了党团员小组长、支委会议进行动员,一方面是为征求党内意见,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另一方面,也是为发挥党在选举工作中的作用,保持党的一致性,保证选举工作的顺利完成。
经过选民小组的酝酿和讨论,根据绝大多数选民的意见,在报请西单区选举委员会批准后,候选人名单于12月6日正式公布。在投票之前,选举工作组再次召开了选民大会,推选出监选人并安排了三个工作区的投票时间。甲区在8日投票,乙区、丙区在10日投票。
12月8日,毛主席以一名普通选民的身份亲临中南海选区投票站现场,投了自己填写的选票。据当时担任西单区委书记的杜若同志回忆,毛主席投完票即从票箱后边绕过来大声问道:“哪一个是西单区委书记?”因为这一切来得太突然,她赶忙迎上去和毛主席握手,由于当时激动万分,她只说了一声:“毛主席好!”就把下面的话全忘了。毛主席和蔼地问她叫什么名字,还问这两个字怎么写,杜若都一一作了回答。
12月11日,选举工作组召开了中南海甲、乙、丙三区的选民小组组长会,会上宣布了投票结果并为当选代表颁发证书。至此,西单区第一届人民代表普选工作在中南海选区就圆满结束了。
从档案中笔者看出,中南海虽然在政治地位上显得格外特殊,但是在人大代表的基层选举工作中,它的地位却与全国任何一个地区一样,没有特殊性。从选举各阶段的组织安排到每一个工作细节,中南海选区的各单位及人员都能按照选举工作组的指导有序进行,不搞特殊化,这说明新中国的选举制度自建立之初就充分体现了普遍平等的原则。
作者单位:北京市西城区档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