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丽娉
【摘 要】以“研学后教”为理念,“课前预习,课上交流,巧定教学目标;生生互动,交流评价,学习新知;师生互动,点拨提升,合作解难;练习巩固,拓展延伸,培养能力”,是小学中年级语文教学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研学后教”;中年级语文;教学策略
番禺区教育局“研学后教”理念的提出,不但在表面上更改了传统的教学顺序,而且在更深层次变革了传统的教学思想、教学本质以及教学模式上,它侧重于以学定教,教在学之后,教在关键处。在传承既往语文教学中的优点基础上,笔者大胆创新,按以下几点教学策略实施中年级“研学后教”的课堂教学改革。
策略一:课前预习,课上交流,巧定教学目标
“研学后教”既需要教师的“研”,也需要学生的“研”。小学生的“自研”,有课前的自研及课内的自研。笔者设想先引导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学习习惯,慢慢形成“自研”的能力。
以“课文直通车”为预习的第一步,要求从题目到生字到难读的句子到全文,放声地读一次;第二次默读,边读边画字词、标小节号(这一步,全班学生都得按要求做到)。第二天,回到教室让学习小组的组员检查,检查采取轮流制,人人都有检查组员(6人组成1个学习小组)预习情况的机会,能按要求认真预习的,奖励一张乘坐课文直通车的票,每两周统计谁得票最高,得票最高的组员担当学习组的副组长。第二步是“打开积累百宝袋”。每位学生准备一个预习本,在完成第一步后,在预习本上写笔画最多和容易写错的生字各一个。“争当学习智多星”是最后一步,要求学生读文后进行提问或写写自己能发现什么,没问题、没发现的可不写。每两周也由副组长检查预习本,比比谁的百宝袋里装得满,谁发现问题最多。百宝袋里装得满,提问多的,发现多的推荐担任正组长。
教师在导入新课之后,安排5分钟让各个学习小组的组员进行预习情况交流。借学生交流之机,笔者浏览部分学生的预习本,找出学生在预习时觉得难写的字或容易写错的字,记下学生的疑惑,再结合学生的学习需要及自己课前预设的教学目标进行灵活调整。这样结合生本、师本而确定的教学目标,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必然要求。
策略二:生生互动,交流评价,学习新知
“研学后教”的核心要素即在各小组展示过程中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组组互动,讨论、交流、追问、点评、争辩、质疑,彰显出学生主体的生命状态,凸显出学生学习的人文性、深刻性和生成性,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案例】
某小学何老师执教《小鹿的玫瑰花》(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时,敢于采用导学法即“讲——半扶半放——放”进行教学。课伊始,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何老师引领孩子们齐唱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儿歌,自然而然地引入到学写“渐”字的教学,老师指导学生观察字的结构、边范写边指出应该注意的地方,安排学生书写等,还要求学生用“渐”字组词,用“渐渐地”说话,这一环节,体现为何老师的“讲”。教学完“渐”字后,何老师用“半扶半放”的教学策略学习第3自然段,先要求学生自由读第3自然段,边读边思考,根据问题在课文中找答案,再指名请孩子作答。在此过程中,孩子们作出准确的回答,老师接着解决下一个问题。老师的“扶”体现在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有关句子的教学过程中。适度、恰当的“扶”让学生不知不觉地全情投入到课文情节中,在读中体会小鹿的遭遇、心情的变化,对下文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小组学习课文5—8自然段,解决疑问
1. 将学习表派发给每个学习小组,学习表如下:
2. 安排时间小组进行合作学习
3. 汇报小组学习情况
(1)一个小组展示所写的生字,其他同学评议
(2)一个小组展示角色朗读(请听读同学评议,评议后,请刚才角色朗读者再读,再读后,请其他同学肯定角色朗读者进步的地方)
(3)各小组分角色朗读
(4)请两个小组的代表解决问题3
(5)完成想象说话
【听课所得】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老师信任学生,从写到读再到说,让二年级学生动手、动口、动脑,代替老师繁琐、唠叨的讲解,彰显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组组互动、合作学习的蓬勃生机,这既是《语文课程标准》大力倡导的学习方式,又是研学的最佳模式。不但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还让学生学会了合作、探究、评价。
策略三:师生互动,点拨提升,合作解难
“研学”主要是教师在深入研究学情、学法和课标、教材的基础上,编写出引导学生学习目标、内容、方法的“研学案”;“后教”主要针对学生钻研后存留的困惑与问题,展示交流,生生互教,教师进行恰当的点拨、拓展和延伸,让学生进一步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充分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
【案例】
我校冯老师在执教《扁鹊治病》时,按照导学稿展开“研学后教”的课堂教学。
课前,冯老师把这份导学稿中“课前预习的要求”布置给每位学生按要求预习。
课上,冯老师以9张图文并茂的PPT展开教学。一上课,老师展示第一块幻灯片上的学习要求,安排时间让小组进行组内交流;接着,冯老师抽同学读自己课前所写的批注,对学生的预习情况作大致的了解。当学生读“蔡桓公”的“桓”不准确时,老师把“桓”字及拼音写在黑板上,全班齐读拼音,再读“蔡桓公”时,读准确了。然后,请学生提出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这时,老师耐心倾听并从容地说:“这些问题,留待细读课文时就能解决,人心齐,泰山移!”话音刚落,电视机上出现了课文中的生字词,老师请两个四人小组轮流读幻灯片上的生字词;第三块幻灯片上的四字词语展现在屏幕上,老师请个别学生、全班学生边读边找特点,读完后,有学生发现四个四字词语都是赞扬医生的词语。闯过识字关,开始学习课文,这时,老师请学生读课外找到的有关扁鹊的资料并展示了第四块幻灯片的内容。为了检查学生是否理解课文的大意,老师把四道填空题印发给每个小组,让他们进行填空,然后在实物投影仪上评讲并作了以下板书:endprint
扁鹊治病
(名医)
扁 鹊 蔡桓公
(死了)
至此,学生的回答准确,老师只作组织教学,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知识。
在将要出示六块幻灯片上的寓意时,冯老师说:“蔡桓公是一个明君,他在位时到处招贤纳士,想有一番作为,可惜年仅44岁就病死了,蔡桓公死于什么呢?”学生回答:“不听别人的劝告,自以为是。”老师随即说:“谁能用上一个成语,把这则寓言对人们的启发概括出来?”学生交头接耳,议论纷纷,两分钟过去了,仍然找不出恰当的成语来。这时,老师出示了以下表格:
师:找到了死因,再看病历。刚开始只是微小的毛病,我们用“微”来概括(板书),结果不治,不听劝告,病情渐渐加重,我们用“渐”来概括(板书),最后病死。这说明要治好,需要听取别人的意见,要“防”啊(板书),用一个词来概括——“防微杜渐”(词语补写完整),这充分说明了小错不改会酿成大错。
【听课所得】
课堂上,学生反复朗诵品味,集体交流,教师进行必要的引导。老师巧妙的教学设计,及时的启发或点拨,恰当的迁移运用,不但能帮助学生攻破难点,把握好重点,还有助于提高他们语言表达的规范性,更有效地培养他们语言表达的能力。笔者认为,在“研学后教”的课堂上,教师结合学情适时、适度地引导、点拨是必要的。
策略四:练习巩固,拓展延伸,培养能力
在以“研学后教”为特点的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应为学生制定科学合理的“练习”,促进学生掌握知识,获得能力。如,山东杜郎口中学每间教室内外挂满供学生练习用的小黑板,小黑板上写满每位学生所做的练习,学生通过实践出“真知”。再如,在冯老师的语文课堂上,为了检查学生在自读课文后是否理解课文的大意,老师把两道填空题印发给每个小组,让他们进行填空。学生动手做第一道填空题,能掌握课文的大意;本题最后一处填空:故事告诉我们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要求他们初读课文就悟出道理,有一定的难度。第二道填空题:扁鹊三次告诉蔡桓公病情逐渐加重,蔡桓公的态度有那些变化?用简洁的词语写下来。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学生不能从课文中直接找出有关词语写在横线上,必须细读课文,深入思考,才能想到相关的词语写下来。这道练习题的设计,能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以及思维能力。最后,冯老师以“根据提供的话,发挥想象,把话写具体”培养中年级学生大胆的想象力。这道题的设计读来有趣:
根据提供的话,发挥想象,把话写具体。
又过了十天,扁鹊老远望见蔡桓公,只看了几眼,就掉头跑了。
(提示:扁鹊看到蔡桓公的模样,想到了什么?)
老师巧妙的设计,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从而发掘他们的创造潜能。再看冯老师设计的第七、八张幻灯片,一张是新书推荐表,让学生广泛阅读课外书,增广见闻;一张是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学生是“练”出来的,科学有效的练习对于巩固基础知识,发展基本技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构建高效课堂的途径。同样,巧妙的拓展延伸,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研学后教”教学改革是一项区域性的行动研究,我们要边学习边行动,边行动边总结,在行动中发现问题,在行动中解决问题。如此,相信不久以后,“研学后教”的教学模式将会硕果累累。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