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音乐回归审美教育

2014-08-20 17:01由德龙
艺术评鉴 2014年13期
关键词:初中音乐教学音乐教育美育

由德龙

摘要:学校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音乐课程标准》对音乐教学所承担的教育任务也有明确的表述。然而,在实际音乐教学中,音乐课缺乏美感,审美情趣渗透甚少,给学生体验美的机会和途径匮乏,导致音乐课缺乏音乐教育的教育功能。本研究立足于初中音乐教学实际,从如何在音乐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的审美体验等问题进行探讨,希望音乐课堂回归音乐美育教育本身。

关键词:音乐教育 美育 初中音乐教学 回归审美教育

一、音乐是美的教育

音乐是刺激个体心智和大脑的有效手段。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入推进,引导和培育学生的全面发展已经成为学校教育的发展趋势。音乐作为一门喜闻乐见的课程深受学生喜爱,它对学生的智力、思维、情感、审美情趣的激发和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新课改环境下所实行的《九年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对音乐课程所承担的任务和教育功能做了详细的阐述,即音乐是一种美育,音乐也是表现和承担美育的主要途径,其核心价值就是提升学生的审美价值体验。也就是在教学中通过音乐教学手段来引导学生体验美、感受美、理解美,从而重视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和空间发展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健全学生的人格,使之达到欣赏美、鉴賞美、创造美的目的。但是,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很多老师把音乐课上成了思想品德课、科学课、历史课等,课堂所体现的“美”显得苍白无力,色彩单一,缺乏美的吸引力。同时,学生的心情也并没有因为音乐课而愉悦、欢快、舒畅,或者整个身心充满了美感。相反,学生的情感是淡泊的、甚至是麻木的。那么,音乐课的美育功能为什么得不到尽情的表现和挖掘,这正是作为音乐教学所重视探讨的话题。音乐本身就是一门美的艺术,能够使人的身心得到放松,心灵得到陶冶和净化。然而,为什么音乐课堂不像音乐课?就是因为缺乏美的熏陶,学生也没有美的体验,所以更谈不上创造美了。因此,让音乐回归本原,回归审美教育,才是音乐课堂教学所真正实现的价值。学生在音乐教学的熏陶中,变得温文尔雅、谈吐不俗、阳光心理、品德高尚、乐观向上,也是当前音乐教学所真正表现的正能量。

二、音乐教学中学生审美情感的熏陶

(一)创设情境,让音乐调动学生的情感

取之有法,教无定法。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让课堂充满音乐的味道,进而激发学生对音乐课堂的期待和热情。创设情境是通过教师依据教学文本与生活实际相整合的一种场景或者生活缩影,教师可以通过这种教学氛围的营造,引领学生投入到美妙的旋律之中,身心得到放松,情感得到宣泄,肢体得到活动,从而启发学生在音乐世界里享受和体验美好的学习生活。例如,在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渴望春天》的教学过程中,有位教师用多媒体播放《渴望春天》的旋律,第一遍让学生聆听这首歌曲,并且让学生能够用语言描述歌曲所表现的情绪。在聆听中,让学生体验音乐旋律的美感,从而内心充满了对春天的无限期许和等待。第二遍,让学生闭上眼睛,轻轻地感受这首歌曲所表现出的那种活泼欢乐的节奏旋律。学生在闭眼感受的过程中,其实大脑已经开启了无限的遨游和想象,他们的脑海里或许浮现了碧绿的田野和潺潺流淌的小溪,或许浮现了鸟语花香的公园和春暖花开的山野。这些美好的事物给学生的心田注入了明丽的色彩和鲜活的画面,处处充满了生机与希望。同时,对学生生发珍爱生命和热爱大好时光的情怀有很大的感染和启发,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审美感知的情感和思想。

(二)入情欣赏,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感

初中生对美之体验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感知能力和鉴赏水平,教师选择有效引导策略和教学方案的设计,都是以美育教育为终极目的的。音乐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在赏心悦目的音乐曲目和与文本相关的音乐视频资料的播放中,各种感官受到强烈的刺激,内心得到美的体验,获得感知美的过程,将是上好一堂充满美的音乐课的显著特征。例如,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教学内容:“唱歌《江河万古流》,欣赏《黄河船夫曲》、《保卫黄河》”中,为了让学生对我国两大河流——黄河母亲河和长江有更深入地了解,教师可以用视频播放黄河和长江所流经的省市地区,并且配用相应的资料介绍,这样学生在试唱这三首歌曲时,感情就更饱满了,音乐素养也得到了培养。因此,从画面中学生也能清晰的看到母亲河和长江的美丽壮观,激发了学生对黄河和长江的热爱和赞美,感恩于她们对中华儿女无私的哺育。所以,此时学生的审美情感也得到了陶冶。随后,在欣赏《保卫黄河》的教学环节中,教师可以以“抗日战争”作为话题进行引入正题,教师边用钢琴演钢琴协奏曲《保卫黄河》,让学生静静的欣赏,感知乐曲所表现的滔滔江水和中华民族不怕艰险的乐观精神,在音乐节奏中得到美的感染和启发。音乐教学中,还可以把音乐作品分成若干小部分,然后通过分段播放,让学生逐段欣赏体验歌曲所表达的意境和感情,从而与文本的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因此,教学中启发学生理解音乐作品的魅力,提升音乐审美素养,使音乐成为美好学生心灵的鸡汤。音乐是有声语言,还需要在日常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体验音乐所表现的美感,让音乐素养在欣赏和感悟中逐步提升,最终让学生在轻松的教学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发挥想象,让音乐滋润学生的心灵

音乐是一种动态的声音形式。一段或轻缓或低沉或激昂的音乐旋律足能使人的思维像脱缰的野马,在无边的狂野放纵飞奔。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适当的教学时机,让学生在音乐海洋中发挥想象,开拓思维,开发智力。例如,在九年级音乐下册《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借助交互电子白板的功能,搜索关于这首歌曲的作者及其创作背景,这样既丰富学生的知识,又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为了让学生对这首歌曲的歌词、感情色彩、情绪等有初步的了解,教师可以用钢琴弹奏这首歌曲,让学生随之轻轻地哼唱,哼唱的过程中学生基本把握住了旋律的节奏,以及那些地方可以换气,那些地方是使用休止符,从而奠定了一定的唱法技巧。然后播放视频资料,引导学生跟随着旋律大声来唱 。视觉感官的刺激,帮助学生记忆了歌词,而且发挥了学生想象的空间,心智自然得到有效的发展。课堂上学生情感的满足,不是自然天成的,而是要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进行激发和调动,进而帮助获得愉悦健康的美感。如在欣赏《英雄赞歌》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电影《英雄儿女》的音频和视频相结合的片段,引导学生聆听并观看画面,感受歌曲的感情色情,以及艺术作品所表达的情感,然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从而激发了学生对英雄人物的赞同和支持,心灵也得到了慰藉。

三、结语

音乐是表达情感的艺术形式之一,在音乐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情感的教育和熏陶,是音乐教学所必须承担的教育任务。新课改环境下,立足音乐教学课堂,教师应该把握好音乐教育功能,选择优质可行的教学手段,刷新教学理念,努力让音乐回归音乐美育教育本身。只要回归音乐教育本身,在音乐课堂上学生的审美情感、审美体验等方面才能得到有效的熏陶和感染,音乐教学目标也才能在音乐实际教学中得以真切的落实。

参考文献:

[1]江华.审美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J].民族音乐,2011,(02).

[2]杨燕妙.浅谈音乐欣赏中的审美教育[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1,(06).

[3]赵京芹.在审美中回归音乐教育之“本”[J].才智,2009,(16).

[4]尹爱青.音乐审美教育的人学解读与思考[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6).

猜你喜欢
初中音乐教学音乐教育美育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论舞蹈元素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渗透
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德育渗透策略
初中音乐教学中流行音乐引入解析
初中音乐教学思考与探讨
新时期高职音乐教育的思路初探
美育教师
论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幼儿音乐教育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