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剑
【教学目标】
1.学习“丑、特、咬、讨、厌、讥”6个一类字,理解“暖烘烘”“特别”“讨厌”“讥笑”的意思,练习用“特别”说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感受丑小鸭出生之后,被他人欺负的遭遇。
【教学重点】
学习“丑、特、咬、讨、厌、讥”6个一类字,理解“暖烘烘”“特别”“讨厌”“讥笑”的意思,练习用“特别”说话。
【教学难点】
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感受丑小鸭出生之后,被他人欺负的遭遇。
【教学准备】
6个生字的字卡和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激情导入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读童话故事吗?今天有一位童话中的朋友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上,我们看看他是谁?有人认识他吗?他就是安徒生笔下的丑小鸭。
2.学习“丑”字。
(1)字理识字方法学习生字。(PPT演示)
(2)学习丑字笔顺(Flash演示)
【点评:学生在认知过程中能够获得练习和实践。】
二、初读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听清字音。
2.学生自读,圈画生字。
【点评: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朗读方式,激活了学生潜在的学习欲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研读一~四自然段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课件出示,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学习“烘”。
(1)课件出示第一小节,让学生到白板上圈一圈生字。
(2)理解词义。
(3)出示句子填空。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课件出示,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2.学习“特”“瘦”。
(1)通过近义词的方法学习“特”,再用“特别”说一句话。
(2)通过反义词的方法记住“瘦”。
(3)师:丑小鸭的样子和别的小鸭不一样(出示填空)?
【点评: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没有缺失语言和语感的训练。】
3.出示句子,回答问题。
(1)出示课文句子。
(2)师:想一想这句话强调了什么,指名读。
(3)师: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读。齐读。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那么课文中提到谁欺负丑小鸭了?下面就请小朋友用你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可以一边读一边用笔画出相关的句子。
汇报:
1.让学生从第三自然段汇报——“哥哥、姐姐咬他,公鸡啄他、连养鸭的小姑娘也讨厌他。”
2.字词体会。
(1)学习“咬”“讨厌”。
A.用动作法学习生字“咬”。
B.师: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丑小鸭在家里的处境怎么样?
给“讨”字组词。
师:谁知道和讨厌这个词意思相反的词是什么?
师:那养鸭的小姑娘讨厌丑小鸭,会怎么对待它,会怎么说,怎么做呢?
【点评:“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有了对学生的真诚欣赏和认同,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充满了阳光雨露和温馨浪漫。】
(2)师:同学们说得真好,在老师眼前出现了只被养鸭的小姑娘多次虐待的丑小鸭,它含着泪,默默地看着他的哥哥、姐姐被小姑娘细心照料,低下了头。
A.引读,丑小鸭多么伤心啊!女同学请伤心地读——
B.师:在家里,丑小鸭受到这么多人的欺负,它感到非常孤单,就钻出篱笆,伤心地离开了家(播放视频)。
【点评:通过音像手段把学生带进课文内容,让学生置身于课文第一自然段所描绘的情境之中,激起了学生学习课文的情感:同时,又让学生在孤独离家出走的画面中,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形式,复习巩固了生字、词语,落实了“双基”,可谓“一举两得”,而且效果佳。】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过渡:
师:在家里,丑小鸭得不到亲人的爱护,伙伴的关心,伤心地离开了家,来到树林里,小动物们又是怎样对待它的?
2.字词体会,学习“讥”。
A.师:你是用什么办法记住这个字的?
师:讥笑是什么意思?
B.想象说话。
师:小鸟讥笑丑小鸭,会说些什么?
C.师:丑小鸭不仅受到了小鸟的讥笑,还被猎狗追赶。
师:如果丑小鸭被猎狗追上会怎么样?
师:看来丑小鸭是在逃命啊!
师:树林里还会有哪些小动物会欺负它?怎么欺负它?
【点评:语文课程标准再三强调语文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引导学生加强语言积累,加强语感,加强体验,深入到作者潜意识层面,理解作品。】
D.师:正因为如此,它白天只好躲起来,到了晚上才出来找吃的。
师:这么多小动物都欺负它,它一次次被讥笑,一回回被追赶,一天天饿着肚子,让我们觉得它非常可怜。(随机播放视频)
师:让我们带着对丑小鸭的同情,再来读一读这一段(课件4自然段)。
四、总结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大家都知道丑小鸭最后变成了美丽的天鹅了,后来它又经历了哪些事情,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总评】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之间的文本对话过程”,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因此,“课堂不应该是一人独白,应该是双主体的交流,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間、师生与文本之间自由、开放、弘扬个性的对话”。
新课标还指出: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我们在课堂上要允许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要努力实现“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情感与情感的交融、心灵与心灵的接纳”。
于是,我们都在心灵深处记下了:“人文关怀——语文教学所要追求的理想境界。”
(作者单位 长春市第五十六中小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