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敏
无情的地震,彰显了人间的大爱。还记得2008年汶川大地震,在地震后一个月我们搬进了板房学校,教学上得到了上海的大力援助。板房学校开学那天,上海支教王立新老师来到了我们学校,第一次见王老师,他身着黑色运动服,白色运动鞋,短平头,满脸微笑,给我们的感觉特别亲切。
板房的教学生活是艰苦的,艳阳高照时,板房是个大蒸笼;下雨天,雨水不断往教室里渗,王老师和我们并肩作战,没有一声怨言。每次看见王老师,他都面带微笑,和老师们热情打招呼。工作闲暇时,王老师还要和老师们聊天,聊聊自己的家庭,谈谈国家大事,说说自己的成长,他的每句话都耐人寻味,都是那么充满智慧。
初到玉小,王老师担任四年级三班语文教学工作,他关注每个孩子的一言一行,挖掘孩子们身上的潜力。他的课堂自然朴实,孩子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极高,每个环节的创设都立足于孩子,扎实训练孩子的语文素养。鼓励孩子表达内心的想法,不善言辞的孩子,王老师用慈祥的眼神,循循善诱的教学语言启发孩子、鼓励孩子。在王老师的语文课堂上,时间总是过得那么快,还没来得及回味语言之精妙,教学设计之独具匠心,急促的下课铃声就响了。
王老师的课堂不仅耐人寻味,他的教育教学理念也让我们玉小及都江堰的教育工作者细细品味。在玉小的每周周务会上,王老师都会为我们献上他的专题讲座,每位老师都认真倾听,认真做好笔记,恨不得把每句话都写下来,讲座的内容非常丰富,有涉及课堂教学方面的,有班主任工作方面的,他为我们带来的“三阶段两反思”至今沿用,虽然增加了老师们的工作量,但是从教学研究中我们提高了教学水平。都江堰市召开教研活动时,他会在活动中交流自己的思考和研究,精彩的交流深得教育领导的赞赏,博得在场所有老师的热烈掌声。在《都江堰教研》上,刊载了王老师的多篇文章,他的语言朴实亲切,理念与众不同,给老师们启示颇多,让我情不自禁地读了好几遍。
“青年教师可塑性强,他们需要支持,需要鼓励。”王老师曾经对我说过这样一句话。他的这席话听了让人特别暖心。记得在玉小和上海平利一小开展的“同课异构”活动中,我有幸参与到了其中,从开始的教案设计,到最后的上课,王老师给予了我大量的指導和帮助。试讲中出现的问题,王老师不厌其烦地分析,找对策,同时还给我打气加油,他的鼓励让我找回了自信,从他那里学到了许多宝贵经验。
正是因为王老师的认真指导,无私传教,积极鼓励,我在我校的“课堂大比武”中荣获第一名,并代表我校参加区片赛课。
回顾王老师和我们在一起的日子,他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我们所有玉小人将沿着他的足迹继续前进,把我校建设成为一流的现代化学校。
(作者单位 四川省都江堰市玉堂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