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艳
摘 要:舞蹈是与音乐紧密结合的重要艺术形式,幼儿舞蹈活动可以让幼儿在动作与音乐的配合下形成一种节奏的认知,产生对节奏有效的记忆模式,从而达到培养幼儿节奏感、提高幼儿音乐素养的目的。
关键词:节奏感;舞蹈律动;舞蹈音乐;体验教学
培养幼儿节奏感是幼儿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在幼儿音乐教学中应重视对节奏感的培养。教育学者认为音乐和节奏是密不可分的,通过节奏向学生传授音乐、语言、舞蹈、表演等内容,使他们可以展现出更好的艺术表现力与创造性。在音乐教学的众多方式中,节奏感的培养始终都是最基本的教学内容。幼儿对节奏感意识很强,通过节奏教学,可以培养幼儿对音乐的感知能力,促进其音乐素养的提高,使其身心和谐成长。这也是培养幼儿节奏感的重要意义。
舞蹈和音乐是相互依托,不可分割的。舞蹈是对音乐的形体化表达,因此,舞蹈在音乐教学中作为培养幼儿节奏感的工具是具有现实意义的。对于幼儿舞蹈教学而言,音乐是第一课,舞蹈的动作必须配合音乐来进行,舞蹈的意境必须依托音乐来展现,从音乐入手,引导幼儿感受意境,感知节奏,让幼儿在舞蹈动作中掌握音乐的律动,形成对音乐节奏的敏感性,使幼儿在舞蹈活动中对音乐节奏逐渐获得层次性的认知与发展。因此,幼儿音乐教育中利用舞蹈教学来培养幼兒节奏感是十分有效的。
一、舞蹈音乐对节奏感培养的影响
舞蹈音乐中的高低、快慢、强弱变化对节奏感的培养十分重要。在舞蹈教学中,要培养幼儿对不同音乐表现方式的认知。然而幼儿年龄尚小,单凭耳朵倾听来感知,稍显勉强,若能让动作与音乐相互配合,成效会更显著。如,以高亢或低沉的不同节奏型乐曲引导幼儿表现巨人与矮人的动作,这样,利用舞蹈动作与音乐的结合,让幼儿感知不同音乐节奏下舞蹈动作的差异,提高幼儿
对节奏差异的认知,让节奏感在不同的动作体验中得到培养与
提升。
另外,还可随机改变一首乐曲的节奏,让幼儿表现不同节奏下舞蹈动作的快慢变化,以一曲多用的方式引导幼儿体验不同节奏下动作频率的改变:如,正常音乐节奏下进行普通的走步动作,加快节奏则变成跳跃或跑动等动作,而放慢节奏则变成了蜗牛
爬、大熊走……这样,避免了舞蹈动作单一练习的枯燥乏味,同时也锻炼了幼儿对节奏快慢变换的判断与表现。幼儿注意力、反应能力、节奏感知能力、艺术表现能力得到充分挖掘与培养。
幼儿对声音的大小较为敏感,多数来自于生活。如,远处的声音小,而近处的声音大。利用声音大小的逐渐变化,结合舞蹈动作和音乐的变化来培养幼儿对节奏强弱变化的感知。教学中,首先引导孩子回忆生活中声音的强弱变化,如,远处大海的声音,飞机飞过的声音,火车开过的声音……都是从弱到强再而变弱,让孩子知道声音变大是渐强,而声音变小则是渐弱。幼儿能够认知到节奏强弱后,在舞蹈教学活动中,就可启发幼儿利用拍手、跺脚等舞蹈动作来表达动静与声音强弱之间的变化,从而帮助孩子在舞蹈活动中提高对节奏的认知与表现。
二、舞蹈律动对节奏培养的影响
在舞蹈教学中进行节奏感培养,舞蹈律动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律动,顾名思义就是有规律的运动。舞蹈律动就是在舞蹈中,听到音乐后按照节奏而通过肢体动作表达出来的那种感觉,是一种有节奏的跳动。节奏来源于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每个角落,怎样让幼儿发现节奏、感受节奏、再现节奏,对身边的各种节奏有更深刻的体验和感受呢?我发现,将生活中一些幼儿易于发现与掌握的直观节奏形态:如,小雨落下“滴答滴答”的声音;电闪雷鸣时,雷声“轰隆隆——轰隆隆”的声音;打鼾时“呼噜——呼噜”的声音;敲门时,发出的短促“笃—笃—笃—笃”的声音;小鸡“叽叽叽”的叫声;汽车喇叭“滴滴滴”的鸣声……在舞蹈教学中进行倾听,并加以对比分析,让幼儿发现其中存在的节奏规律,进而引导幼儿结合拍手、跺脚、点头、跳跃等肢体动作,通过从易到难,从简到繁,从单一到复杂的练习,让幼儿自主、积极、创意、快乐地用身体律动来模拟表现节奏,从而在舞蹈活动中获得节奏感的培养。
应该注意的是,以舞蹈教学培养幼儿节奏感的方式应重视孩子自身的条件,因为身高、体重、年龄等都是影响孩子舞蹈动作差异的因素:体态灵活轻盈的孩子与身材粗壮且灵活性差的孩子对比而言,他们对同一舞蹈动作的接受与表现能力是大相径庭的;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对节奏感的感知与体验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所以在舞蹈教学中应针对幼儿的能力差异、年龄、心理等身心特点对舞蹈动作以及节奏训练进行灵活的调整。
总而言之,舞蹈教学是培养幼儿节奏感的一种重要手段,而节奏感是幼儿学习舞蹈过程中不可缺失的一种能力,两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如何更巧妙地把节奏感培养融入舞蹈教学中,我们还将进行长期的探索与研究。
参考文献:
[1]潘静叶.探究音乐律动对幼儿节奏感的培养[J].艺术科技,2013(04).
[2]徐国帅,李亚楠.浅谈培养幼儿节奏感[J].神州,2012(04).
[3]张君,刘纪秋.幼儿节奏感知的培养方法[J].大众文艺,2010(12).
(作者单位 福建省漳州市漳浦县实验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