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提高
摘 要:教材只是知识的载体,但教材也有它的局限性。有的教师完全照搬教材按照教材内容去教,有的教师则完全脱离教材,另起炉灶,这些都是教师走进了使用教材的误区。所以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就成了教师所面临的新问题。
关键词:创造性;挖掘;加工;领悟;活用
一、遵从经验,科学加工
新教材在创设情景、联系生活方面不遗余力,各展其长,值得赞叹。它不仅结合了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知识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过程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与发展。
曾听过一位同事教学四年级下册《数图形的学问》时,教材呈现的情境是乘坐动车,由站点入手让学生探究规律。可惜的是,我们处于沿海的郊区,这边的孩子没有乘坐动车的经验。于是,教师花了很长时间来解释如何买票?有几种买法?结果学生听完还是觉得云里雾里的。以至于后面探索规律学生不能快速掌握。如果当时教师能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将动车站点换为学生平时习惯的公交站点,相信学生能很快解决这个问题,并找出该类题型的解题方法。
二、挖掘资源,引生领悟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教师必须了解学生已有知识的发展水平,对数学教材进行有效加工,让学习内容变得富有挑战性。
如,我在教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面积《量一量》时,担心学生对于“平方”的初步接触,理解不够到位。于是设计了以下导入环节:
出示板书:1×1= 2×2= 3×3= 4×4= 5×5=
…
先让学生观察发现:乘数都相同。接着我告诉学生,我可以用相同乘数再加个小帮手来直接表示上面那些算式。学生个个很好奇,学习兴趣得到激发。在学生的专注的目光下,我在每个算式后写上各自的相同乘数,如:1×1=1 2×2=2 3×3=3 4×4=4 5×5=5 …
这时学生已经开始有疑问了,我趁热打铁,在第一和第二个算式积右上角用红色笔写了个小小的“2”,边写边强调位置及大小。并让学生根据我上面给出的規律说出下面的答案,学生很高兴喊出相应的答案:在商的右上角写上小小的2。到此我故意打趣说:“我们数学讲究简单、快捷,按同学们的读法好像不符合这特性啊。怎么办呢?”几个聪明的学生马上喊:“那个小小的2叫做‘平方。1的平方,2的平方…”有优等生的带领,学生很快认识了平方。接着我故意质疑:“为什么写成2?3或4也行吧?”在我的引导下,学生很快了解了2表示有两个相同乘数,甚至有的学生还推导出:1×1×1=13(立方)。
这节课时我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对这一教材内容进行了加工,灵活地、创造性地处理教材,这样大胆的创新,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生动、更富挑战性。让每个学生都在宽松的氛围中,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向上的状态,树立了学好数学的信心,学生在不断思考、探究中获得新知,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
三、直观操作,深入理解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认识分数》中的第一课时《分一分(一)》,这部分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
教材以“一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人,每人分多少?”的场景,呈现了本单元的基础学习内容。教学设计中围绕问题开展教学:图中有些什么?半个苹果怎样表示呢?让学生形成认知矛盾冲突,感到学习新知识的必要性,以此揭示课题:分数的初步认识。接着牢牢抓住旧知识与新知识的切入点,“分数的初步认识”必须在“平均分”的概念上建立,强调分数产生的一个重要基础:平均分。让学生意识到原来学过的数不够用了,需要创造新的数来表示出这“半个”,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大胆创造表示“一半”的方法,通过“分一分”“折一折”“涂一涂”“圈一圈”等,就这样一步步、一层层地和学生一起慢慢地却又很自然地揭开了分数的面纱,逐步引出分数的表示方法。
要理清教材改革的长期性和教材使用相对稳定性的一个关系。教材改革是个长期不断的过程,一个真正好的教材要经过不断的试验修改再试验再修改的过程,而教材的使用就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这样便于教师去积累教学经验。目前我们使用的新教材正在试验阶段,总是有点缺陷,但我们要客观地看待,科学地进行教学加工,合理地组织教学过程。精彩的课堂,是我们追求的方向。
(作者单位 福建省泉州师院附属丰泽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