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丹
摘 要:探究性阅读教学是一种化被动接受为主动探讨,化知识注入为思想沟通,化单向吸收为多方面交流的语文阅读教学,注重学生质疑及探究能力的培养。在大学区管理模式下通过对探究性阅读可行性的论证,进而分析出在实施中所陷入的“盲目实施”“流于形式”“搭车现象”三大误区,最终提出在高中实施探究性阅读有效的教学策略,促进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行。
关键词:大学区;高中语文教学;导学稿;探究性阅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把“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并贯彻到每一个阶段的目标和“教学建议”中,目前,探究性学习的研究已成为课改的热点,但是在大学区间开展这样的探究式阅读还在探索之中。
探究到底是什么?探究是方式和心态,就是对事物本质的一种追究。即人们想知道事情到底是什么,想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更想了解事物为什么会这样不是那样。只要是思维正常的人,都具有探究的本能。基础教育中的探究性学习,是指一种“学习方式”,学生通过教师引导下的探究得到自身的发展,这是否意味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逐渐就淡化了呢?而事实上,教师的作用非但没有淡化,而是更加重要了,教师的课外工作也就更加繁重了。下面我就教学实例谈谈看法。
一、教师应致力于问题情景的创设,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及能力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是从问题、惊讶开始的。”“问题”是探究性学习的起点,创设问题情景是探究性阅读的重要学习条件,一个成功的问题情景的创设,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阅读探究的欲望。我在执教《孔雀东南飞》一课,和学生一起分析人物形象时,就做了这样的提问:“刘兰芝到底做错了什么?她的婆婆非要遣她回娘家?”问题在学生看来有点突兀而又充满疑惑,学生讨论非常激烈。结论是因为刘兰芝没有生育,所以焦母按照封建传统观念从心理上排斥她,厌恶她。从刘兰芝在婆家的表现来看,她勤劳,夜夜干活到深夜,对待婆婆十分恭敬,更为重要的是她和焦仲卿两个人的感情很好,可是为什么焦母说让她回家她就得回去,焦仲卿的性格中的软弱,让他不能活得像他自己,屈从于母亲的外部压力,而委屈了刘兰芝。另外,焦母年轻守寡,对儿子的期望很重,她把儿子视为己物,不允许他有些许的忤逆,种种此类的问题造就了焦仲卿对母亲的唯命是从,再加上中国封建社会孝道观的影响,最终让焦仲卿和刘兰芝的爱情悲剧成为千古绝唱。诸如此类的探究,有利于学生阅读的不断深入,也激发了他们探索的兴趣。
教师不仅要创设学习的问题情景,更为重要的是,要在探究性阅读过程中,培养学生敢于发现问题、善于分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应当时时注意鼓励和启发学生自己去勇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可以在课前预习时让学生自由提出问题,课堂中提倡有问题也要当场提出,课后互相交流尚有疑惑的地方。这样,兼顾课前、课中和课后,在问题的带动下,努力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体,主动地去阅读。
二、教师应积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努力为学生的探究性阅读搭建一个有利于对话的资料平台
传统的以“讲析”为主要特征的阅读教学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是把学生当成纯粹的“听客”“看客”,消磨了学生求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探究性阅读中教师应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一方面,要把握好课堂导入这个阅读的起始环节,通过简短而有效的导入,力求使学生迅速地集中注意力,激发求知欲和思维活动,引起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全心全意投入学习,尽量让学生做到心动、脑动、口说、手写。同时,也能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学习目的,并有意地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从心理和知识上进入听课的良好准备状态,进而为阅读的顺利开展创造有利条件。另一方面,教师应该为学生获得那些与文本相关的经验和预备知识提供一切切实可行的帮助,必要时可以组织成条目分明的相关文字印发给学生,提供某种资源共享的阅读背景,介绍学生某种阅读方法的具体操作方式,為学生理解文本提供必要的资源和“脚手架”。教师也应当努力培养学生自主收集资料的能力,让学生注意关注有关资料库。如,互联网、报纸杂志、图书馆等。注重学生间的合作学习,使学生养成相互切磋的习惯。
三、鼓励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是教师应采取适当的评价手段
阅读是极其个性化的行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是探究性阅读活动的主体和成果,教师要鼓励学生对文本做出创造性的阐释,以独到的眼光去感悟文学作品。要激发学生的创造火花,就必须靠教师在课堂上以适当的评价行为,捕捉学生的闪光点,让学生体验个性化阅读成功的喜悦和探究的无穷乐趣。教师要将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和结果统一起来,以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表现,如,态度、创意、责任心、意志力、合作精神、参与程度和交际能力等方面,作为评价重点。在探究性阅读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赞扬畅所欲言的学生,给学生阐述不同观点的机会,不要随意地肯定或者否定,使整个教学过程沉浸于一种和谐的氛围中,从而顺利地展开思想的碰撞,心与心的接纳,帮助学生产生一种敢于质疑、敢于批判的胆量。
四、教师应对课堂讨论活动做合理的调控
课堂讨论是班级和小组进行探究性阅读常见的运作方式,有人说:“两个人将手上的两个苹果互相交换时,一个人只有一个苹果;而当两个人将两种思想互相交换时,一个人却拥有了两种思想。”为了使课堂讨论高效、实效,学生真正学有所得,教师应一方面给学生留足探究、钻研的时间,一方面要通过有效的调控使课堂节奏紧凑、效率显著。要避免“脱离文本”的空泛讨论,当学生在课堂上的讨论出现思路的偏差时,教师应适时地通过课堂点评进行引导调控。理性、有效的课堂调控,源于教师课前对文本的深入钻研和对有可能出现的问题的全面把握,教学目的明确。我认为,一个课堂上教什么永远比怎么教来得重要。
五、教师应主动将课堂的探究性活动引向课外
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永远是一门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学科。所以,只有把学生的视野引向广阔的课外阅读,引向社会现实生活,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真正地得到有效提高。学生才会自觉用阅读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我们在每个探究性阅读课的最后一个环节,都精心设计了可供学生选择完成的“论题”。这样,成功地使课堂的探究步骤延伸到课外,这种专题阅读及形式灵活的综合性活动将能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总之,要尽力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展开学区间的教师、学生交流,增强大学区学习的意识,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说从一个人降生下来,父母教师就在培养他们的自主能力,在探究性阅读过程中,这种自觉更是必不可少。自主地研读、自主地探究、自主地发问及解决,这些都需要我们在大学区教师间有意识地培养。
(作者单位 陕西省西安市第四十四中学)
编辑 刘青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