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2014-08-19 01:48李雪梅
南北桥 2014年7期
关键词:中学教学主体性素质教育

李雪梅

【摘 要】主体性教学是当今世界教学改革和发展的大趋势,但由于教学评价机制落后,教师中心论的影响等原因,学生主体性在实际教学中依旧难以得到有效发挥,本文将着重通过对孔老主体性教育思想的追溯,在传统理论和现实需要的基础上得出了主体性教育的重要意义,通过对其阻碍因素的分析,谋求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中学教学 主体性 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07.200

尽管素质教育已经开始实施多年,但是由于考核机制仍旧停留在过去以书面考试为主的形式上,片面追求知识传授的传统教育依旧在我国教育教学领域占据着很大地位。这一方面,不利于学生拓宽知识面、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另一方面,也不利于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实现教育可持续发展。“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是教育教学研究的对象,也是教育的基本构成因素。”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孔子与老子的主体性教育思想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主体性教育有着深厚的学术渊源,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和老子的著作中就已经有相关的见解了。

1.孔子的启发式教学。

从春秋战国时期伟大教育家孔子的语录中我们不难看出发挥主体性教育的思想。《论语》开篇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在孔子看来,学习并且时时巩固它,是一件非常令人愉快的事情,这就强调了学习应当积极主动。他又说:“不愤不启,不 悱不发”(《论语·述而》)。这里,老师的“启”和“发”都是在学生自主自觉的思考“愤”和“悱”基础上进行的,其目的也是为了更好的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把这些思想用现代学术眼光来考察就是要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作用。

2.老子的“不言之教”隐性主体性教育思想。

老子是个朴素的自然主义着,他所期望的是人的行为能取法于“道”的自然性与自发性。《老子》中说:“是故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强调为学应当循“道”而不强“为”,换句话说教者应当留给求知者足够的学习空间,让他们通过内心自省而“得道”。用现代学术观点来看,就是要使学生主体性中的自主性作用得充分到发挥。

二、抑制学生发挥主体性功能的主要因素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必然会引来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引导学生由过去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获取知识已经成为教育教学努力的一个重要方向。

1.教师中心论的影响下学生缺乏获取知识的主动性。

在我国古代有很长一段时间里学生都把老师称为“师父”,也就是把老师摆在了与父亲同等重要的地位,而与此同时有提倡“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三纲五常伦理。这就把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定位在凌驾于学生之上的控制一切的角色上,学生要是有与老师教导相左的言论或行为就自然的被视为大逆不道。尊师重道固然是好的,但是如果过了头就会扼杀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

2.缺乏人文性的评价机制抑制了学生寻求发展的创新性。

在传统的教育评价机制中,学生的学业成绩成为评价师生的唯一尺度,在评价过程中以学生单向评价为模式,以单一分数为评价指标,试题生硬刻板,被评价者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多年来考试模式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教学改革当然也就只能停留在表面的敲敲打打上。教师要获得社会各方面的认可只有提高学生的书面成绩,提高升学率,学生要获得老师家长的赞许,只能一门心思考高分。而试题往往都是换汤不换药,在陈旧的框框条条下做着一些简单的表面变化。事先设定好的标准答案是判断试卷得分的唯一尺度。这样,老师为了升学率埋首故纸堆拼命猜题,学生为了分数死背答案,创新的火花被萌杀在襁褓之中。

3.单一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发挥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

长期以来学校教育实行统一的培养目标,遵循国家统一制定的教学计划,使用国家相关部门统一审定的授课教材,培养规格整齐划一,不利于学生形成适应改造社会环境的个体生存能力和创造能力。在初级阶段的学校教育中,大多数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几乎用课程和作业填满了学生的所有时间,每天八节课老师随堂讲授,晚自习;老师跟班辅导,放学后再布置成堆的家庭作业。学生能用的时间都在老师的掌控之中,一切按照老师的规划进行。这样,老师在按照所谓的教学计划进行授课的同时,也挤压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教育的过程变成了生产标准化零部件进而组装机器的生产。

三、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主要措施

1.变革落后的评价机制增强学生寻求发展的创新性。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爱因斯坦说:“要是没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有创造能力的个人,社会的向上发展就不可能想象”因此,必须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学生独立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针对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变革陈旧单一的教学评价机制,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创新环境,搭建创新平台,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

2.“因材施教”增强学生学习过程的自主性。

“因材施教”是基本教学原则,其核心是让学生认识自己的个性特点,扬长避短,引导学生朝着最能发挥自己优势的方向发展。由于每个学生的思维模式,个性特点等具体情况具有一定的差异,在实际教学中就必须区别对待根据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育方案。按照苏格拉底精神助产术的观点,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只是扮演了助产婆的角色,学生才是“生产者”。教育者应当“通过发问与回答的形式,运用比喻、启发等手段,使对方对所讨论之问题的认识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普遍,一步步逐渐深入,最后得出正确的认识,生下自己孕育的真理胎儿”。而不能让助产婆代替孕妇生孩子。

3.打破教师中心论调动学生的获取知识的主动性。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只有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以主动进攻的姿态对待学习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形成的强大的学习力。实施素质教学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而课堂教学又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在过去教师中心论的影响下,学生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打破过去课堂教学以教师中心的陈旧观念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的关键。教学实践应当是全体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都主动的参与其中,自觉发挥的过程。整个课堂教学活动应当是教师带着学生“跑”,而不是教师背着学生跑。

综上所述,主体性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这方面的思想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被深刻的认识到了,在现代社会更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日常教学中当中,应当打破教师中心论的束腹因材施教鼓励创新,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猜你喜欢
中学教学主体性素质教育
例谈细胞器知识在中学教学中的延伸
展现语文魅力的课堂教学五问法
独辟蹊径,语文课堂要凸显学生“主体性”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网络直播下身体在场的冷思考
论“教学留白”在语文教学中的巧妙运用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素质教育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实施
关注基础教育阶段中的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