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小学音乐课“活”起来

2014-08-18 11:58王茜
考试周刊 2014年15期
关键词:教案设计教学过程音乐教育

王茜

摘 要: 新课程标准下的音乐课程是一门人文课程,它把学生音乐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整合发展作为总目标,强调知识技能只有在运用中才能真正得到体现。音乐课不单单是让学生学会唱,更多的是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动起来”。因此教师要从教案设计、教师魅力、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等方面入手提高小学音乐教学质量。

关键词: 音乐教育 教案设计 教师魅力 教学过程 教学方法

近年来,人们已清醒地认识到音乐在素质教育中的特殊作用,致使越来越多的孩子加入到音乐学习的行列中。学校也把音乐教育的地位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因此,我们要下大力抓好音乐教育工作的探索与改革。小学生好奇、好动、好胜、好玩的天性会逐渐在音乐课堂上表现出来,但由于以前忽视音乐教育中“动”的特点,导致他们想动又不敢动。音乐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在唱一唱、跳一跳、动一动中感受、理解和表现音乐,从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调动学生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动力。正如托尔斯泰所说的:“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那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在音乐课中“动起来”呢?以下是我在音乐教学中采用的一些新的做法。

一、教案设计要以“兴趣”为先导

兴趣是创新的基础和源泉,成功的喜悦会极大地唤起学生的创新热情。因此我们在设计教学方案,组织教学过程时,要重视对每个学生的观察和了解,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时时保持对音乐学习的积极心态和愉悦体验,以最大的兴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学海无涯‘乐作舟”,让音乐课堂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成为其心灵里美好的东西,从而使他们真心喜欢上音乐课。

二、发挥教师艺术魅力,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

音乐教师从第一节课起,言行举止就要散发着艺术魅力,充满艺术激情,深深地吸引学生模仿、学习、追求和超越。在上课时,教师要做到精神饱满,尤其是课前十分钟,教师一定要用语言或动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其产生学习欲望。教师在课堂上要真正和孩子建立起平等关系,而不应居高临下,整天牵着孩子的鼻子跑。孩子不是老师情绪化的倾泻对象,他们也有尊严,不喜欢老师经常用命令的口气跟他们说话。比如我们在课堂上应多用一些“好不好”、“行不行”、“大家说怎么办”等一类的话语,这样,既尊重孩子们的意见,又激发他们学习和思考的兴趣。在练习演唱歌曲时,老师可以走到学生中间和他们一起演唱,甚至跳舞,尤其在教学低年级时,老师应多说一些亲密的语言,多做一些亲密的动作。当他们表现出色时,我们可以摸摸他们的头,贴贴他们的脸,说一声“你真棒”;当他们遇到困难时,可以拍拍他们的肩,说一声“要加油”。要让低年级的孩子感觉教师像妈妈,让高年级的学生感觉教师像朋友。总之,在课堂上,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起平等的师生关系,创造平等民主、相互交流的课堂气氛,把关爱和笑容留给学生,从而使他们“亲其师而信其道”。

三、开放的音乐教学过程

音乐是时间的、表现的艺术,在众多艺术门类中,它的创作自由度是最高的,这就决定了音乐教学过程不是封闭的、孤立的,它应是学生对音乐的认识与对音乐的实践辩证统一的过程,是教师主体作用的发挥、学生主体能力生成和发展的过程,是动态、变化、发展的过程,是极具开放性的。开放音乐教学过程,应为学生拓宽音乐学习空间,创造广阔的自主创新的音乐学习环境。为此,我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积极、大胆的探索。

让音乐与生活沟通起来,开拓广阔的音乐教学空间。音乐本来就是从生活中创造出来的,我们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实现教师、学生、教材、教具、教学环境与生活的多方面横向联系,促进之间相互作用和影响,让音乐回归生活、回归自然。如在教第六册歌曲《春天在哪里》时,上课前,我先画了一张画,贴在教室的黑板上。画上有绿柳、青草、桃花,柳树的枝头上有两只小黄鹂鸟在唱歌。学生一进教室,就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被画面上浓浓的春意吸引,情感得到激发。在上课时启发学生谈谈对春天的认识和感受,这样便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加深了他们对歌曲的理解,于是学生很快就记住了歌词。在欣赏《玩具兵进行曲》这一课时,学生听到了一首节奏强烈、富有动感的音乐,好像真的有许多玩具兵在走路、摇摆、玩耍,每一个小朋友都产生了情感共鸣。于是我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你愿意表演哪个玩具就表演哪个玩具,你愿意怎样表演就怎样表演。同学们高兴极了,根据自己对乐曲的理解,设计动作,积极认真地参与表演。就这样,全体学生都变成了一个个不一样的玩具兵,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的想象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发挥。

四、音乐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音乐教学方法多样性是指依据学生发展需要和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而不是机械地采用同一种教学方法。音乐教育家柯达伊认为:“音乐教育首先要通过音乐与身体结合的节奏运动唤起人们的音乐本能,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敏捷的反应能力。”这一理论说明音乐具有动态特征,应加强音乐运动与身体运动之间的联系。通过学生的行、走、跑、跳、拍手、点头等动作感知和掌握音乐的节奏。如在教乐理知识二分、四分音符时,一般教学只讲“二分音符唱二拍,四分音符长一拍”。这些概念对于一、二年级的小朋来说既抽象又枯燥。因此,我努力创造让学生亲自感受、想象的音乐环境:首先,我让学生分辨声音的长短,如猫叫声音长,狗叫声音短;大钟的声音长,小钟的声音短等,使学生得到感性认识,接着我再让学生闭眼聆听老师发出的不同节拍的走路声和跑步声,由学生用拍手、跺脚的方式把听到的声音模仿出来,从而完成由声音感知到动作感知的过渡。

总之,小学音乐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音乐家,不是让学生认识一、两条音乐艺术规律,也不是学会一、两种音乐技能,而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提高音乐文化素养及审美能力,是一种与美的感动相结合的教育,是渗透于人心灵的情感教育,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的教育。要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和音乐素养,能够喜欢音乐、懂得音乐,欣赏音乐,达到新课程标准提出的“音乐教育是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而优美健康的音乐是审美主体获得美感的重要源泉”的要求。

猜你喜欢
教案设计教学过程音乐教育
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教案设计
《妈妈的节日》教案设计
“垂直与平行”教案设计
浅谈科技英语教学
浅谈高校乒乓球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
欣赏教育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实施
新时期高职音乐教育的思路初探
论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幼儿音乐教育中的运用
音乐美学基本原理对音乐教育的几点启示
中等职业学校音乐教育的价值与功能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