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有亮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物理》(以下简称新教材)在内容设置上除了更注重物理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外,还在教材很多地方设置了一些带有说明性或启发性的辅助材料,笔者称之为“旁注”。旁注短小精悍,是新教材的有机组成,在新教材中有重要作用。在实际教学中,如果巧妙使用,就可以收到“秤砣虽小压千斤”的教学效果。下面我结合教学实际,对旁注在新教材中的作用进行简单归纳,以供参考。
一、对教材内容进行设问,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注重探究是新教材的特点,而引导学生在思考中自主找寻物理规律是探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旁注紧扣教材内容,适时、巧妙地设问,有“画龙点睛”之妙。如必修1第44页,教材在列出地球上不同城市的纬度值及对应的重力加速度后,在旁注中引导学生思考:你从表中发现了什么规律吗?你能尝试解释这个规律吗?尝试解释就是做出猜想,从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寻找规律。又如在必修1第72页“探究加速度与质量关系”的教学中,教材在验证加速度与质量成反比这一规律时,在旁注中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当初设加速度与质量的二次方成反比,那么我们最好作哪两个量之间关系的图像?学生在思考、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提高探索未知世界的能力。再如必修2第5页和第42页等旁注都起到相似的设问、启发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如充分重视,引导学生从思考中寻找到这些物理规律,日积月累,将会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对实验方法进行指导,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科学的实验方法是实验成功的保障,对学生实验创新、动手能力的培养是新教材的重要目标之一。旁注配合教材内容,适时巧妙点拨,收到“四两拨千斤”之效。如必修第132页《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一节中在讲到对数据的处理时,旁注中指出:在科学上,为了描述实验中测量之间的关系,先将其在坐标系中描点,然后用一条曲线(包含直线)“拟合”这些点。画曲线时要使它两侧的点数大致相同。这一旁注适时对实验方法和实验要点进行提示和指导,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实验方法。又如必修1第19页的旁注指出打点计时器在实验完毕后要及时关闭的实验要点。再如必修2第69页、80页等都对实验方法和实验要点进行科学指导,从而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实验技能,确保学生实验成功。教师在教学中应凭借旁注的科学指导,鼓励学生重视实验并在实验中有所创新,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对学习方法进行点拨,培养学生的学习技能
新教材重视对学生进行解题方法、学习方法及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旁注的一个重要作用是针对正文内容,及时渗透这些方法的教育。如必修1第47页中在讲到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时在旁注中指出:伽利略比他们前人更伟大,就在于他首先采用以试验检验猜想和假设的科学方法。又如必修1第10页在讲“质点”概念时旁注中指出:建立“理想模型”并将其作为研究对象,是经常采用的科学研究方法,以此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教育;必修2第77页中旁注“解决一个问题之后要对结论进行分析。如果与已有的知识或日常经验不一致,则要认真考虑,看看是否出现错误”是对学习方法的点拨;必修1第86页在讲解例题时旁注“运算中应尽量使用代表物理量的字母,必要时再把已知量的数据代入”是对解题方法的指导和点拨。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提醒学生重视这些方法,从而培养他们独立学习的技能。
四、对教材内容进行补充,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
恰当时对教材内容进行补充,不但不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反而会让学生更系统、全面地了解教材内容,点睛之笔,作用巨大。如必修2第66页在讲重力势能时,在旁注中补充分子势能和电势能的概念,因为这些概念存在很多相似点,所以学生接受起来并不困难,这些概念相互说明,相互补充,不仅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重力势能,还开阔视野,使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更系统化,有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五、对共性错误进行澄清,养成科学的认知习惯
对某些共性错误及时澄清,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养成科学的认知习惯,新教材非常注意这一点,多次在旁注中澄清和强调。如必修2第17页的旁注中强调指出“π”不是单位符号,而是数字;必修2第18页“弧度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单位,不要把‘rad或‘弧度代入算式中”;必修2第28页中强调指出航天器失重的原因不是摆脱地球引力,而恰恰是地球的引力提供其作圆周运动的向心力等,这些在平时很容易出现错误在旁注中及时指出,使学生恍然大悟,印象更深刻,从而逐渐养成科学的认知习惯。
六、对学习热情进行激励,培养学生的人生素养
学生的学习离不开兴趣和热情,经常、适时地对学生进行鼓舞和激励,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如必修2第43页的旁注:有人问李政道教授,在他做学生时,刚一接触物理学,什么东西给他的印象最深?他毫不迟疑地回答,是物理学法则的普适性深深地打动了他。物理学基本规律的简洁性和普适性,使人们充分领略它的优美,激励一代又一代科学家以无限热情献身于对科学规律的探索。又如必修2第44页的旁注中引用齐奥尔科夫斯基的名言“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是人类不会永远生活在摇篮里”等。这些热情澎湃的名言像学生学习道路上的号角和启明灯,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也会深深地激励他们,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如充分重视,合理引导,则可以促使他们热爱科学、献身科学。
当然,旁注在新教材中的作用远远不止这些,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重视旁注,引导学生读懂旁注的内涵及外延,使它们发挥应有的作用,持之以恒,必将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旁注”虽然短小,但作用巨大,正可谓“秤砣虽小压千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