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莉鑫++王丽雅
摘 要: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呼唤大学加强通识教育。北京大学在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中,始终坚持深化教学改革,探索开展通识教育的新路径。通识教育的开展,需要发挥第一课堂的作用,但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延伸和补充,其作用同样不容忽视。文章从通识教育的理念入手,通过对照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育人功能的异同,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探究第二课堂在通识教育开展中的比较优势,并对如何发挥第二课堂在通识教育中的作用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通识教育 第一课堂 第二课堂 一流大学
通识教育及第二课堂
充分理解通识教育的理念,是贯彻实施通识教育的基础。把握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特点,是发挥二者在通识教育全局中比较优势的前提。目前国内关于通识教育理念和实践的探讨,主要局限于第一课堂,甚至将通识教育等同于通识课程,忽视了第二课堂在通识教育整体格局中的作用,其实质是缺乏对通识教育理念的深入理解。
1.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是近代关于教育目的和内容的一种教育思想以及据此实施的教育。在高等教育阶段,通识教育指大学生均应接受的有关共同内容的教育,通常分属若干学科领域,提供内容宽泛的教育。[1]从内容看,通识教育是包含基本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的教育;从性质看,通识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组成部分中非专业性的教育,与专业教育共同构成了高等教育;从目标看,通识教育是培养健全个人和社会中健全公民的非职业性教育,其目标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第二课堂
相比而言,第一课堂是指学校教师按照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要求,在课堂内组织的以系统传授学科知识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活动。第二课堂则是第一课堂的延伸和补充,是建立在有形教育与无形教育之间的、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更加开阔的、可以承载更为丰富多彩的教育形式和内容的教育渠道。
从其理念的演变过程及特点可以看出,通识教育最为突出的目的及作用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将人的全面发展融入大学教育系统中,必须充分挖掘和利用大学教育中的广阔平台和综合资源。除应不断加强第一课堂的改革和发展之外,第二课堂的建设也亟待关注。
第二课堂在实施通识教育中的比较优势
通识教育的目标,即“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包括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在内的整个教育环境协作与统筹。第一课堂仅是实现教育目的的一部分,近年来,第二课堂的蓬勃发展促进了校园文化的繁荣,为教育的实施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也引发了关于如何发挥第二课堂在通识教育中的比较优势的思考。第二课堂在内容、形式、时间、空间、手段和载体等方面,区别于第一课堂,因此具有不可忽视的比较优势。
1.教育内容更为广泛
第一课堂主要进行知识、方法和技能的传授,使学生建立起关于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艺术等方面的基础素养。第二课堂的教育内容更为广泛,不仅包括知识和方法的传授,更重要的是情感态度的培养、价值观的塑造以及能力和个性的发展等。第二课堂是向生活世界的回归,能够充分发挥生活本身所具有的教育价值。
2.教育形式更为多元
第一课堂的主战场在教室,具有系统化、结构化、目标化的特点。教学改革促进了第一课堂教学形式的极大丰富,课堂教学、读书思考、研讨交流、课堂实践等形式的出现促进了第一课堂教学的全方位、立体化发展。但是在实践中,第一课堂教学不可避免地受到时间、空间、资源等因素的限制。而第二课堂不仅可以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还可以开发出更多符合教育规律、激发学生兴趣、强化教育效果的新形式和新方法,具有自主性强、方式灵活多样、实践性突出等特点,形式更为多元,创新空间更为广阔。
3.作用机制更为全面
在第一课堂中,通过教学目标、课程安排、课堂作业、考核考试等教学手段,学生能够意识到自我的成长和发展,教育的作用机制更为显性。相比较而言,第二课堂的作用机制则具有隐性、潜移默化的特点。第二课堂往往通过营造氛围、提供实践机会等方式,更为生活化,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无意识地”受到了教育。同时,第二课堂不仅可以借助教育主体—教师的力量,更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性,使其以个人、社团或其他组织形式,成为通识教育的主体,使教育成果更加深入。
通识教育理念指导下的第二课堂活动
近年来,北京大学第一课堂的教学改革不断深入,为进一步推进通识教育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同时,第二课堂的建设成果日益丰富,校园文化彰显了旺盛的生命力,在实践中助推了通识教育目标的达成,已成为通识教育大格局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阵地。
具体来讲,目前开展的第二课堂活动对通识教育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价值观引导:牢记使命,志存高远
通识教育的终极目标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人的发展,首要立足点在于价值观。人必须要在为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的伟大实践中,才能够实现真正的全面发展。北京大学的第二课堂活动,一直以激发学生牢记使命、志存高远为核心目标,为真正实现通识教育的目的、培养健全人格奠定基础。以北京大学团校为例,贯穿于团校的研讨课,打破传统课堂限制,使学生成为教育的主体,在核心课题的范围内,自主选择研究主题、学习形式,以课堂展示的方式分享成果。
2.科学精神培养:激发创新思维,培养实践能力
培养科学精神是通识教育的题中之义,第二课堂开展的各项活动侧重于激发创新思维、培养实践能力,促进其知识方法的真正内化。其一,以各类学术科创竞赛为依托,营造浓郁的校园学术科研文化氛围,鼓励学生积极投身学生学术科研活动界。挑战杯中的跨学科竞赛,一方面是对通识教育成果的检验,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学生进一步完善学科交叉的知识结构。其二,大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走进社会、走进基层,以科学的方法观察社会、了解民生、认识国情,在实践中增长见识。其三,推出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和创新创业教育系列课程,整合校内外教育资源,全面推进“创新成长计划”建设,为学生扩展视野、提升创新能力搭建良好的平台。
3.美学素养提升:立足文化熏陶,提升艺术素养
美学教育是通识教育的重要方面,其显著特点就是强调体验性,注重参与和感受,这与第二课堂的优势极为契合。目前,北京大学通过大型文艺晚会等传统舞台活动,为学生提供了感受文化熏陶的平台;通过“一二·九”师生歌咏比赛、五四文化季系列活动、社团盛典等开放形式,为学生提供了亲身参与艺术活动、感受美学熏陶的机会,使学生们不断增强美学体验,提升美学素养。
4.基本人格完善:塑造健全人格,培养现代公民
通识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健全个人和社会中的健全公民。在现代社会中,志愿精神和志愿意识已经成为合格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北京大学的志愿服务活动发展迅速,已成为第二课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校青协的统筹下,院系青协、志愿服务类社团、直属志愿服务队三驾马车并驾齐驱,优质品牌项目日益增多,为学生们创造了丰富的志愿服务岗位,在北大校园内营造起“用我智慧奉献爱”的良好志愿氛围,使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参与志愿服务,成长为具有志愿精神、奉献精神和公益精神的现代公民。
5.身心健康保障:锻炼健康体魄,提升心理素质
健康的身心素质是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基础,也是教育活动的最基本保障。人格健全必须依赖于身心素质的健全。形式多样、覆盖面广、参与门槛低、趣味性强的体育活动历来是第二课堂的重要特色。历史悠久的新生杯、北大杯等系列体育赛事,已成为全校学生的重要体育锻炼平台,倡导了全校运动的良好风气。此外,第二课堂活动紧跟时代发展,立足实际、推陈出新,开创了运动达人积分赛和校园年度体育之夜等活动,进一步激发了学生们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2012年创办的运动达人积分赛,点燃了校园内学生爱运动、爱健康、爱生活、爱梦想的热情。在为期一个月的活动中,学生们参与到自行车测速、弹跳力测试、跳绳、中华毽等普适性强、准入门槛低的运动项目中。“健康运动、积极比赛”,由积分冠军产生的年度运动达人成为传播运动健康文化的最佳代言人。
第二课堂建设工作思路
第二课堂已成为通识教育实践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平台。以通识教育理念为指导,开展好当前的第二课堂建设,需要明确目标、定位和作用机制。
1.明确中心,紧密围绕学校育人目标
育人是大学的核心使命。学校整体育人目标,既是对国家需要和时代发展的积极回应,也是基于学校实际的发展思路。北京大学党委书记朱善璐在新生第一课上指出,在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共同奋斗的圆梦时代,北京大学育人工作的核心指向和目标定位必然是培育筑梦人,培养一批又一批可以担当“中国梦”大任的优秀人才。通识教育的中心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第二课堂活动,必须立足于学校的中心目标和整体规划,配合学校通识教育发展改革的方向和节奏。
具体来讲,作为通识教育的组织者,学校应将第二课堂纳入通识教育的全局部署中,加强引导、注重评估,使第二课堂切实围绕学校育人中心,不走偏、不落后、出实效。作为第二课堂的实施者,学校团委等相关部门应加强科学规划,做好长期计划和短期计划、明确常规项目和重点项目,在学校的整体发展规划思路的引导下制定好工作计划。同时,发挥第二课堂调整灵活等优势,与时俱进地开展更多学生需要的教育活动。
2.找准定位,发挥第二课堂育人优势
第二课堂建设,应通过加强顶层设计、科学规划,构建立体化、个性化、全方位的育人体系,切实发挥第二课堂内容丰富、形式灵活、手段多样、平台广阔、调整及时的优势,不断优化育人效果。
总体而言,在开展通识教育的过程中,应特别注重发挥第二课堂在理想信念树立、人格塑造、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的作用,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的优势。要加强规划,将第二课堂发展为更加科学有效的育人平台。其一,要深入探索第二课堂的育人规律和机制,提升活动的科学性、针对性,避免虚假繁荣。其二,要有效整合第二课堂内部资源和平台。由于教育实施主体分散、灵活多变,会造成第二课堂的活动重复率较高、连贯性不强。因此,要从全局入手,去粗取精、整合资源、优化平台,确保第二课堂活动的精致化和科学化。
3.有效整合,实现与第一课堂的优化联动
在实施通识教育的过程中,既要认识到两个课堂的区别以及各自的优势,也要通过二者的资源整合和共享,延展力臂、拓宽平台。学校应加强对通识教育的全局性和战略性部署,突破院系、学科、专业及行政部门的分散架构,将涉及到的教育实施方统一管理,设立专门负责实施通识教育的机构。在此机构中,既要明确区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组织主体,又要建立沟通协作机制,稳步推进两个课堂彼此配合、齐头并进、各有所长。
一方面,第二课堂要充分利用第一课堂的既有资源。其一,充分利用第一课堂的物质教学资源;其二,深入挖掘第一课堂的教学资源,调动专业教师的积极性,通过理顺体制机制和优化项目设计,促使其积极参与到第二课堂建设中;其三,借鉴第一课堂的管理资源,将第一课堂在课程设置、教学管理、考核评估等方面的成熟经验有效转移,加强第二课堂活动管理的连贯性和专业性。另一方面,第二课堂要充分发挥其特有的功能,有效填补第一课堂的空白,优化通识教育全局。培养一批专业精深、视野开阔,既有理论水平、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团学教师、担任一线思政工作的辅导员和学生发展教师,将第二课堂的育人经验转化到第一课堂上,提升教育实效。
此外,要发挥好第二课堂的试验田作用。第二课堂具有更为广阔的实施平台和更为灵活的调整机制,应做好通识教育战线的先锋队、排头兵。要充分把握教育规律、深入了解学生需求、勇于探索前沿阵地,增强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不断尝试新方法、新手段、新技术,推进第二课堂教育主体、形式、资源的有效拓展和创新,积累有益做法和经验,为第一课堂提供更为丰富、新鲜、真实、个性的信息,使通识教育始终保持生机与活力。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
[责任编辑:张 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