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的构建与实践

2014-08-18 03:35史立伟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14年8期
关键词:心理咨询辅导员学院

史立伟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 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任务。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在校大学生的规模、结构和素质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大学生心理状况也呈现出新的特点,因为心理压力出现心理问题而走上极端的学生呈现上升趋势。因此,北京科技大学文法学院针对文科学生的特点,以学生心理素质教育长效机制建设为重点,从“亡羊补牢”到“未雨绸缪”,形成了“积极引导与危机干预两手抓,全面排查、重点关注、依托专业特色、动员全部力量”的工作方针,扎实有效地开展心理素质教育工作。

建立心理健康预警机制:形成“人”与“物”的双维预警合力

学院在对新生心理普测、心理排查和深度访谈工作的基础上,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跟踪、辅导工作,以辅导员和学生骨干为主体,以网络平台等新媒体为载体,形成了学生心理健康预警的“人”与“物”的双维合力。

1.充分发挥辅导员的主体作用

辅导员是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工作的主要实施者,学院注重发挥辅导员作为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信息员、健康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心理健康情况的沟通人的作用。在工作中,学院强调辅导员要“顶天立地”,既要针对所带年级做好心理教育的顶层设计,又要“接地气”,“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辅导员通过定期走访、座谈、宿舍约谈、深度访谈、宿舍日志等形式,充分了解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行为习惯、性格、兴趣爱好、家庭情况等信息,做到“心中有数”;通过组织举办“感悟生命”“感恩常在”“朋辈互助”“面对挫折”等主题班会,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心理调适方法,帮助学生正确处理环境适应、集体融入、自我管理、交友恋爱、求职择业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问题,做到“寓教于乐”。学院设有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员,并在每周辅导员例会上对各年级学生心理情况进行汇总,对于问题严重的学生主动向心理咨询中心转介;辅导员定期通过邮件、电话等方式,与学生家长保持联系、沟通情况。

据统计,2009级辅导员与学生家长沟通覆盖达133人次,2010级覆盖118人次,2011级覆盖96人次,2012级新生覆盖71人次。另外,在新生心理排查之后,根据排查结果,辅导员将心理问题较严重的5名学生全部吸收到辅导员助理队伍中来,一方面,方便辅导员对其进行关注与沟通;另一方面,通过一些事务转移学生注意力,让学生找到成就与快乐。

2.充分发挥心理委员的“雷达”作用

在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的帮助和指导下,学院为每个行政班级设立一名心理委员,上岗前均要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培训。这些心理委员与同学朝夕相处,就像“雷达”一样,一旦发现有人心理、情绪异常,及时上报辅导员。辅导员与主管书记沟通后,在保密的情况下进行外围鉴别,视情况需要再进行约谈疏导,心理问题严重者则请心理咨询中心教师及时进行危机干预。比如,一名2010级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学习非常刻苦努力,平日表现积极,与教师互动也非常多,每节课都以饱满的热情坐到第一排听课。但从某一天开始,他每节课都坐到最后一排靠门的位置,没有了往日的热情,变得消沉。班级心理委员及时观察到了他的异常情况,及时反馈给辅导员。辅导员得知情况后及时与其同宿舍同学以及他平时最好的朋友沟通,并主动联系家长,得知该生的爷爷刚刚病逝,对其打击很大。辅导员主动找到学生,与其进行了3次交流,分享自己的人生故事与成长经历,让学生要懂得珍惜眼前人,学会坚强,并积极联系家长对其进行关心与抚慰,联系周边同学对其进行关怀。最后,在多方努力下,该生情绪恢复正常,学习更加刻苦。

3.充分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新媒体跟踪学生心理变化情况

在网络日益发达的今天,学生心理状态的表达呈现多元化特点,以微博、人人网等为主要媒介传达心声、倾吐心事的形式给心理素质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通过新媒体,学生往往把真实的一面隐藏于现实而表现于虚拟的网络。因此,我们的工作要深入到学生活跃的网络阵地中,一方面观察与聆听学生在网络上的言论与心声,做到有心理变化第一时间给予发现与关注;另一方面以传媒为载体打造网络育人平台,以积极的人生观引导学生,通过写日志、制作视频、照片、拍摄微电影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新媒体手段与学生互动。将学生普遍产生、或者容易在某个阶段产生的心理问题,通过新媒体的表达与教育方式让学生更容易接受、更容易理解。例如,2011级一名法学专业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是个内向、不善言谈的女孩,在日常交往中不愿与朋友分享心声,常常将内心的故事与点滴心声写成日志发表到自己的主页上,网络成为了她表达心声的世界。一段时间内辅导员发现她的文章发表时间都是在深夜,且表露的都是一些感叹人生与离别忧伤的词句,在日常生活中也表现得消极。辅导员在研究她的文章以及与身边同学交流沟通后,得知她与男朋友分手了。辅导员利用网络平台与她私聊,并与之分享了关于恋爱的价值观方面具有启示性的日志,既避免了面对面谈话的尴尬,又通过积极的网络文化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转移了她的注意力,使其心情最终得以平静。

建立自我疏导机制:立足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发挥朋辈互助作用

要想做好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只有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到班级中,才会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学院立足专业优势,以“开心互助,健康成长”为宗旨,建立了立足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自我疏导机制,通过专业社团发挥朋辈互助的作用。

1.充分发挥“贝壳青年社工”专业性组织作用

学院依托社会工作专业优势和师资力量,建立了“贝壳青年社工”专业性组织,在社会学系教师的指导下,针对学院不同年级的学生尤其一年级新生,开展“贝壳彩虹路:新生成长与发展小组”团体辅导活动,形成社会学系师资、社会工作高年级优秀学生和辅导员三方合力,引导新生正确认识大学、认识自我,打破同学间的生疏感,提高同学间的亲密度,强化班级凝聚力;同时,对新生在大学学习、生活及未来生涯规划方面进行针对性引导,对大学学习生活过程中面临的具体问题进行针对性解答,帮助新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新生成长与发展小组工作在社会学专业师资的全程指导下,在学生工作办公室的具体组织下,由社会工作专业高年级优秀学生,结合专业理论与小组工作方法开展。小组工作以班级为单位,“集体破冰,认识伙伴”“信任沟通,学会合作”“认识自我,设立目标”“学业职业,逐梦北科”4个主题,在学院社工实验室分秋季、春季学期进行6次,在具体内容设计上将学校倡导开展的“感恩教育”“励志教育”和“诚信教育”融入小组工作活动中。

2.做好心理素质教育活动的设计

学院心理素质教育活动设计秉承“坚持而轻快,扎实而艺术”的理念,设计灵感来源于学生特定的心理问题,设计目的旨在通过活动启发学生,疏通心理障碍或精神压力,以物传言,触类旁通。例如:针对团体辅导,要不露痕迹地把机会多给一些沉默寡言、内向、害怕交流的学生,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以此融入集体。对于一些渴望被重视的学生,则可以设计一些节目,让其参与展示他擅长的才艺,使得他的相对优势得以体现,在活动中找到自我实现的价值与成就感。例如:一名2011级法学专业学生,长期以来存在偏执的心理状态,遇事经常钻牛角尖,不懂得包容与原谅,经常与同学发生口角,斤斤计较。辅导员借助文法戏剧节契机,鼓励其与同学一起创作了《我不是李白》的剧本,让该生扮演一名在精神病院会诊的病人,通过了解想出名想疯了的“白兰度”、骗人骗得忘了自己是谁的“某某”、想当官想疯了的“领导”、还有一位被儿子出卖的装疯老人的故事,使得“李白”最终领悟到了人生最大的美德莫过于包容与原谅。在剧中可以说是“本色”演出的他,通过设身处地的感悟,受益匪浅,在生活中有了很大改观,学会了感恩、包容与谅解。

3.开展“交一个朋辈互助伙伴,多一点微笑与温暖”活动

学院组织开展“交一个朋辈互助伙伴,多一点微笑与温暖”活动,由班级班长、团支书和心理委员有意识地与本班在学业、生活、情感等方面存在问题的同学进行“结对帮扶”,发挥朋辈间平等交流的优势。实践表明,大多数学生遇到心理困扰或情绪低落时,其实最需要的是一个倾诉对象,需要将心中的苦闷倾诉出来,而藏在心里,长此以往则积重难返。学院2011级学生张某说,朋辈心灵互助消除了“医患”关系和“师生”关系,相互间可以深度表达,心里有什么不痛快倾诉出来就释然了。

建立心理健康知识普及机制:多元化方式为学生思想注入阳光正能量

当前,学生有种种思想困惑与心理问题,表现形式多样,易受外来事物影响与干扰,程度有轻有重,原因并非在于事物的严重性,其根源在于学生没有接受相关知识的武装,不懂得利用相关方法来疏导。针对这一特点,学院在组织学生参加心理素质课程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心理健康知识普及机制,为辅导员与学生分别注入心理健康的正能量。

1.做好辅导员心理知识的普及

学院充分利用社会工作专业的师资优势,定期开展辅导员心理专项培训,特聘周湘斌教授等具有相关专业背景的教师为辅导员做培训,从专业视角出发,以现实生活中学生实际心理问题为案例,普及如何发觉学生心理问题、如何消除学生心理障碍以及与心理有问题的学生沟通交流的工作技巧,并介绍如何运用“个案工作、团体辅导、深度交流”等方式开展工作。同时,重视与学校心理咨询中心教师的沟通与交流,定期组织辅导员到心理咨询中心进行参观、与中心教师进行座谈交流,不定期向心理咨询中心教师汇报重点关注对象的情况,并咨询教师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和方法,着力形成一种良性互动、共同为学生健康成长保驾护航的氛围。

2.组织开展有特色的心理素质教育活动

学院充分挖掘新时期学生接受知识的特点,组织开展一系列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通过多元形式使得学生在快乐中受益。例如:开展心理健康快车活动。活动以班级为单位,设计心理情景剧,鼓励学生积极参演,让学生更快、更全面地了解大学、适应大学,帮助学生学会自我调节行为、自我调适情绪,学生收益颇丰。组织集体观看心理电影,本学期组织放映了《美丽心灵》《心灵捕手》等具有典型意义的影片,使学生心灵得以触动的同时收获了一份豁达。开展“母亲节”的感恩寄语活动,这是文法学院学生会主办的感恩系列活动之一,鼓励学生通过短信平台、贺卡等形式,抒发对母亲的报答与感激之情。活动最后,制作文法学子“母亲节”感恩寄语,汇编成册寄给学生母亲,对学生家长和学生内心触动很大。这不仅体现了对于学生的人文关怀,也提醒了学生要珍惜母爱、感恩常在。

建立心理健康教育联动机制:利用专业优势和资源,形成多方协作合力

1.加强与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的联动

学院立足于专业特点与优势,积极开展与心理咨询中心教师的合作与交流,建立与学校心理咨询中心长效的联动机制,搭起学院有关专业教师、学生与心理咨询中心交流合作的桥梁。同时,积极协调社会工作专业实验室等优势资源,为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开展个案、团体等工作提供便利条件。例如:选派一些社会工作专业有热情且学习优秀的学生到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实习,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学以致用。学院2010级社工专业第一名的学生,专业基础扎实、工作热情、乐于助人,在台湾交流一学期进一步提高了自身的专业素养。目前,该学生在心理咨询中心实习,专业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使她有了更好的成长和收获,同时也能为同学提供专业性的疏导。

2.加强与班导师的联动

由于辅导员多为年轻人,缺乏相应的社会阅历,而班导师经验相对丰富,在学业、人生规划、心理疏导等方面更能提供有效的指导。基于此,学院不仅充分发挥班导师在学生学业上的引领作用,更发挥了班导师在心理素质教育以及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上的引导作用。例如,社工1002班的班导师,针对班级学生竞争激烈、学习压力大、班级凝聚力不佳等情况,采取小组工作的形式,带领大家一起放松心情、调节心态、增强团结,并一起爬香山赏红叶、班级聚餐,班级的凝聚力改变很大,学生也感受到了大学不仅仅有个人的拼搏,更有集体的温暖;社工1001班的班导师,利用自身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对所带班级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个案辅导,得到学生的普遍好评。

(作者单位:北京科技大学文法学院)

[ 责任编辑:于 洋]

猜你喜欢
心理咨询辅导员学院
“割韭菜”的心理咨询行业亟待规范
心理咨询:架一座心灵的彩虹
高校辅导员综合素质与能力提升探究
海盗学院(12)
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时代诉求与角色定位
海盗学院(7)
心理咨询不简单
西行学院
“有为”也应“有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