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靓
摘 要: 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二者存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对语言产生影响和制约作用。在日语教学中,为了更好地提高日语教学质量,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日语,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有必要将文化导入应用到日语教学的各个环节。本文从文化导入的定义出发,阐述了文化导入在日语教学中的必要性及若干实现途径,以期在日语教学中发挥积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语言 文化 日语教学 文化导入
1.文化导入的定义
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不仅包括文学、艺术、教育、科学方面的内容,而且包括人们的思维、生活及行为方式等。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紧密相连、相互影响、不可分割。脱离了文化,语言就失去了思想性、人文性、知识性和工具性。早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萨皮尔(Sapir)在著作《语言论》中就指出:“语言要有一个环境,它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不能脱离社会继承下来的传统和信念。”(Sapir1921)社会语言学家认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深深植根于语言,因此学习语言,尤其是学习外语时不可忽略语言所承载的文化。
语言与文化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交际时表现得较明显。要真正掌握一门语言,就必须了解产生这种语言的特定文化背景,否则就没有真正掌握这门语言。日语教学是语言教学,当然离不开文化教育。学习日语的人如果仅仅能说出语法、句型结构正确的句子,就很难与日本人进行真正意义上的交流。
日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是指在日语教学过程中,将日本或日本民族的历史、地理、风俗、生活方式、文学和艺术、行动规则、人们的思考方式、价值观等导入到日语教学中,将日本社会文化与日语语言的教学充分融合。
2.文化导入在日语教学中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在外域教学领域中文化因素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从国内日语教育的现状看,日语教学大部分局限于日语教材中的语法、词汇和句型的学习,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交际需求和当今日语发展的趋势,学生在语言教学这个局限范围内与日本人进行交流时会发生一定程度的文化摩擦。
在日语教学中进行文化导入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正确地掌握这门语言,增强学生的文化差异敏感度,提高学生学习日语的积极性,强化教学效果。
在日语教学中进行文化导入有利于培养学生跨文化的交际能力,在深厚学生日语文化底蕴的同时,有利于提高对本民族文化的自我认知水平。
3.文化导入在日语教学中的实现途径
在日语教学中进行文化导入时要做到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的互补性、同步性和兼容性。所谓互补性是指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是互为条件、互为补充的,语言教学为文化教学提供了必需的语言基础,文化教学为语言教学提供了文化支撑环境。所谓同步性是指文化教学和语言教学是同步进行的,在语言教学的同时进行文化教学。所谓兼容性是指在日语教学过程中,把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有机结合,二者互为促进、互为提高。下面列举几种日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实现途径。
(1)课堂融入法
在日语课堂上,教师要在教授学生日语语法词汇句型的同时将日本文化融入,让学生潜移默化地体会和感受日本文化及日本文化对日语表达与交流中的影响,提高日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度。教师不但要引导学生具有中日两种语言的对比学习能力,而且要对中日两国的文化、社会习俗等进行对比学习,防止汉语对日语交际的干扰。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根据日本人的文化习俗、交流习惯等实时纠正学生的语法、词汇、句型等错误,对学生的语音、语调、表情、用词甚至手势等都不断更正或提醒,增强学生的文化感悟和辨别能力[1]。
(2)开设日本文化课程
在日语教学中,院校可在已有的日语课程的基础上,专门开设关于日本文化有关的课程,例如“日本与日本的文化史”、“日本概括”等课程,为学生提供了解、掌握日本文化背景的平台。通过此类课程的学习,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了解日本的文化、地理、历史和艺术等方面的知识。通过一定时间的学习,学生会在日本文化底蕴的熏陶下大大提高运用和掌握日语的能力。
(3)对比讲解法
教师在日语教学过程中可以将中文的语言习惯和日语语言习惯进行对比讲解,促进学生强化学习效果,提高学生学习日语的积极性。例如,“学生”这个词,在汉语里是指正在学校、学堂或其他地方受教的人,包括在研究机构或工作单位学习的人,在日语中,学生特指“大学生”。又如,“娘”这个词,在汉语中是指子女对双亲中女性一方的称呼,是“母亲、妈妈”的意思,而在日语中,“娘”这个词则是“闺女、女儿、女孩子”的意思,不但意思截然不同,而且有辈分之差。“手纸”这个词,在汉语中是指卫生纸,主要供人们生活卫生之用,而在日语中,“手纸”的意思则是指“书信、信件”。再如,在汉语表达中“乌鸦”被认为是一种不祥之鸟,是凶鸟,在日语中乌鸦被认为是“不知辛苦,带来幸福的鸟”,而被作为“神侍”(神的守护者),等等。
(4)借助现代教学手段
多媒体技术在日语教学中的运用,打破了传统日语教学呆板、沉闷的模式,为现代日语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日语文化导入教学,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改变传统的“教师为主体”教学模式,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生动、形象、具体地展现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并且可以加入视频、音乐、图片帮助学生消化、理解文化背景知识。
例如,在《新编标准日本语》初级第一册第10课,在课本内容提到“京都的红叶很漂亮”,教师可以从互联网上下载一些关于京都的相关图片和相关视频,让学生知道京都府作为首席日本古都,是日本人口较多的自治体之一,是日本人的精神故乡,是日本文化的源点,是日本文化的象征之地等。每年10月底至11月下旬,京都地区的红叶便会以让人窒息的美展现在世人面前,通过展示相关的京都红叶的唯美图片,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本课内容的积极性。endprint
在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日语文化导入教学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一要以授课的内容为中心,不能过于关注形式,一味强调多媒体课件的艺术效果而忽视授课内容的重要性,会极大地分散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以致影响教学效果[2]。二要在使用多媒体技术的基础上,更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在应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时,学生的注意力会被吸引到相关的视频、图片和音乐中,如果教师缺少与学生的互动,就会造成学生一味地关注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脱离教学主线。三是多媒体课件内容的信息量要掌握适度原则,教师不能误认为课件的信息量越大,教学效果就越好,一定要留给学生思考文化背景知识的时间。文化背景知识的信息量过大会相对削弱正常授课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5)使用日语原版教材
当前,《新编标准日本语》作为精读教材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院校的日语教学中,其在日语教学中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跨文化交际对日语教学要求的改变,其在文化导入方面存在明显的短板和不足之处[3]。例如在教材内容方面,《新编标准日本语》对日本文化的讲解不多,不能让学生近距离接触日语赖以生存的土壤,文化导入的功能不强。具体到语法和词汇方面,教材中的文体绝笔大多是敬体,不是非常符合日本人说话规则的,在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中,说话者要根据对方的人物特征和社会关系选择使用的文体和进行表达交流。另外,会话中格助词的省略、次序倒置、省略句等经常使用的日语形式,在该教材中很少出现,等等。
解决这一问题很好的方法是使用日语原版教材。将日语原版教材应用于教学中,有助于学生直接接触和面对原汁原味的日语环境,近距离真实感受日语和日本文化,通过切身感受教材中的真实场景,保证日语教学的准确性、系统性、科学性和前卫性。
需要注意的是,使用日语原版教材进行日语教学的前提在于教学对象必须有一定的日语语言基础。在日语教学中,没有一定日语语言基础的学生一开始接触原版教材会增加学生学习日语的难度,降低学生学习语言的积极性,取得适得其反的效果。
(6)积极开展第二课堂
在日语教学中进行文化导入应该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教师应该精心挑选有价值的、适宜学生阅读的、介绍日本文化的文学作品、报纸、杂志等[4],通过教师引导阅读和学生自主阅读相关书籍、报纸、杂志等,提高学生对日本文化和日语的认知度、理解度。诸如美国作家尼迪克特的著作《菊与刀》、美国作家阿尔伯特·克雷格的著作《哈佛日本文明简史》、李雪梅的著作《日本·日本人·日本文化》、陈舜臣的著作《中国人与日本人》等文学作品,都是介绍日本文化的经典书籍。通过课外学习,学生可以进一步理解什么是日本文化、日本文化和中国文化的差异、日本文化对日本语言的影响等。
在日语教学中进行文化导入时必须注意避免两种误区:第一,偏重语法、词汇、句型等语言知识的讲解,完全不涉及相关文化知识的导入,将日语教学变成单纯、死板的语言课,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枯燥,学生难以接受相关授课内容;第二,将文化知识导入过多,本末倒置,忽略语言基础知识的讲授,将日语教学变成日本文化课而脱离语言教学的实质,教学内容没有重点,学生没有实际收获。因此,在日语教学中,文化导入一定要遵循适度原则[5]。
4.结语
语言的本质功能是交际功能,人们用所学的语言知识表达思想、交流感情。学习日语的人如果仅仅能说出语法结构正确的句子就很难与日本人进行真正意义上的交流和沟通。日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正确地使用这门语言,增强学生的文化差异敏感度,使学生具备较高的文化修养和对双重文化的理解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杰.日语教学与文化导入[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6).
[2]范伟.多媒体技术在文化元素导入教学中的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0(5).
[3]赵兰.日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以《新编日语》为例[J].青年文学家,2014(3).
[4]周晓冰.日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策略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7).
[5]任慧慧.日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应适度[J].教育论丛,2012(1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