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过多催促孩子

2014-08-15 09:48
科学生活 2014年7期
关键词:生活节奏责任心节奏

“起床!起床!快去洗脸,快去刷牙……”这是一段名为《妈妈之歌》的歌词,曾在国外网站被疯狂点播。创作并演唱《妈妈之歌》的是美国喜剧女演员安妮塔·兰弗洛。48岁的她是3个孩子的母亲,一次灵光乍现,她将自己催促儿女的话写成了歌曲。整首歌只听到一位母亲急切的、不容置疑的催促声:“快点啊,快点啊,不然就来不及了!”中国人听了忍俊不禁——原来普天下的妈妈都是一样的。

《妈妈之歌》描述了一个不可否认的现实:孩子与大人一样,每日生活在被催促之中,快速、高效、忙碌、省事成为最基本和理所当然的生活状态。曾经,父母叮嘱孩子的口头禅是“慢慢走,小心跌跤”、“慢慢吃,小心噎着”,现在孩子听到最多的是“快点吃饭”、“快点做作业”、“快点弹琴”、“快点睡觉”,甚至“快点玩”。

不要打乱孩子的节奏

父母为什么要不停地催促孩子呢?因为父母觉得孩子太磨蹭,影响了自己的生活节奏,于是,反过来打乱孩子的节奏。

少儿科技馆里,4岁的梦梦在运动传送装置边,不厌其烦地跑来跑去,转动把手,看小球前进、落下、再前进……在一旁的妈妈烦躁地走来走去,说:“老玩一个有什么意思?再玩这个就没时间玩其他的了!”不容分说,她拉起孩子就走。孩子则不停地挣扎回头……

“每次看到两岁半的女儿笨拙地、慢慢腾腾地举起小勺子吃饭,我就在一边按捺不住。尽管女儿也能慢慢地把饭吃完,可我真的忍受不了她的慢节奏,于是干脆拿勺舀饭往女儿嘴里塞,而且成了常态。”32岁的何女士说,自己也知道这种做法不对,但只有看到饭菜被女儿吃进肚子里,自己才能安心。

这样催促乃至代劳的场景,对大多数父母来说并不陌生吧?大人总是希望孩子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节奏行事。其实,大人与孩子的生活节奏、生理节奏以及生命节奏都是大不相同的。孩子有自己的生理节奏,对他们而言,感觉最舒服、最顺畅、最有利的就是顺应自然的生理节奏。如果孩子的生活节奏过快,会影响身体的激素分泌,对身体和心理都会造成损害。

经常被打乱节奏的孩子,一般都会有早熟、易烦躁、耐性差的特征,或截然相反,表现为反应迟缓、自我压抑、对某些事物过分依赖。第一类孩子学会了取悦他人并优先满足他人的愿望,第二类孩子却因无法达到父母的要求而感到自己是“坏孩子”,从而失去自信。这两种情况都容易让孩子丧失自我。

家长催归催,可孩子依然快不起来。教育专家认为,父母之所以根本不把孩子的节奏看在眼里,是因为他们渴望孩子与自己同步。这种潜意识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家长去顾及孩子的特殊感受。一个慢性子、爱做梦、做事拖拉的孩子让父母焦虑恐慌,他们似乎从孩子日常行为中的反应速度以及活跃性中看到了他的将来。最终让孩子认识到这是一种欠缺,从而埋下了将来引起孩子焦虑的隐患。父母可能看不到这些,他们看到的只有竞争,以及未来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他们变得紧张敏感,对自己生活中的空洞与空虚充满恐慌,于是自然而然地充当起孩子的教练,甚至是魔鬼教练。

事实上,对儿童生活节奏的研究只是近半个多世纪才有的事,以前儿童一直被当作小大人看待。1950年,德国儿科医生特奥多·海尔布鲁格展开了人类首次针对儿童生物节律的研究,人类对儿童生活节奏的特殊性才有所认识。1970年,于贝尔·蒙达涅教授带领科研团队以儿童的生物心理节律为课题,根据不同儿童的年龄、发展及生活环境展开了完整的研究。基于此,西方发达国家把学龄前儿童每天有效的学习时间定为三个半小时。这个时间在大多数情况下被延长至四个半小时。一般情况下,小学生每天上课的时间为上午9:00

到11:00、11:30或中午12:00,对于年龄较长、级别稍高,或对信息接受、消化更快的孩子,则在下午适当添加几小时,一般从14:30到15:00、16:00或16:30。

总催孩子危害大

如果孩子做事情,大人总是去催的话,孩子就会养成习惯,什么事情都要别人催才能去完成,孩子就不会主动去做好自己的事情,就会缺少责任心。

父母凡事催促,孩子习惯了,会以为不催就不要做,更坏的会以为所有事都是爸妈的责任。那么,如果你经常催促孩子,会给他们带来怎样的危害呢?

对父母形成依赖心理

孩子在生长发育中,存在依赖心理是正常的,但依赖过度,却会对孩子带来不利。

当孩子还未正式上学时,孩子会充满好奇心,不断地去认识和尝试新事物,并初步地去适应这个环境。可是,很多时候,当孩子想去尝试的时候,也许做事情的速度比较慢,父母就不耐烦,总是催促孩子。

例如,有些小孩子出门的时候,会模仿大人,尝试自己穿鞋子和袜子。可是,父母觉得他们这样做比较慢,为了缩减出门时间,通常会阻止他们自己尝试。由于父母的阻挠,孩子会觉得这种穿衣、吃饭、出门的事情,只是父母的事情,跟自己毫不相干。

孩子尝试新事物的行为如果一味地遭到父母干涉,他们甚至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挫败感,最后只能放弃对新事物的探索,潜意识里会觉得父母能够帮忙解决任何事情,这对孩子独立性的发展是相当不利的。

孩子责任心减弱

孩子对自己凌乱的房间视而不见,不主动打扫;上课不能集中注意力;犯了错不敢承认,总是强调别人的过错……这些都是孩子缺乏责任心的表现。孩子缺少责任心,也跟父母的催促有关。

例如,孩子外出之前,家长总是担心孩子少带东西,就在孩子收拾的时候,不断催促带食品,带衣物。由于父母的催促,孩子就会认为在自己每次出门前,父母总会催促自己,自己不需要有什么责任心去记住该做的事情。

因此,父母在孩子做事情时,对其催促太多,只会造成孩子的责任心减弱,养成粗心的坏毛病。

孩子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和家长对着干

对于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的孩子来说,世界是充满神奇的。但许多大人们不理解孩子们的好奇、探索心理,总认为孩子是在瞎闹,于是经常催促孩子做别的事情,这样就很容易引起孩子的不满。endprint

曾经听说过这样一个案例,有位小女孩睡前很爱看漫画书,但家长总是催促女儿去睡觉。在妈妈的经常催促下,有一天,小女孩的逆反心被激起,不听妈妈的话,反而跑去玩游戏了。

其实,当孩子对某样事情或者东西入迷时,父母首先应该给予理解,然后心平气和地与孩子解释,而不是粗暴打断、催促孩子去做别的事情,这才会促进宝宝的健康成长。

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

催促孩子,在生活中是一种正常现象,它能教育孩子,帮助孩子适应外部世界。但是,当催促过多地表现在与孩子的关系上时,通常是因为父母自身的焦虑。当父母无法克服这些焦虑,将这些焦虑转嫁给孩子时,伤害就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经常被父母催促来催促去,孩子会质疑自己的生活节奏,认为是自己出了问题,要么逐渐认同父母而变成一个同样焦虑的人,要么以一种极为拖沓的方式生活,以这种被动拖沓的方式表达对父母的愤怒。

从深层意义上研究,热衷快节奏,与时间赛跑,是人类的一种潜意识。如果时常感到被迫加快生活节奏,很累却不能停下来,那是因为我们潜意识里需要战胜某种恐惧:幼年对长辈和老师的恐惧、对死亡的恐惧、对消极状态的恐惧,以及对抑郁、空虚与迷茫感的恐惧。

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的古训,恰恰道出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道理。而今,这些好的教育传统正不知不觉被很多人忘记,社会上“三天学会写作文”、“补习半个月提高200分”的速成班宣传广告比比皆是。浮躁的、急功近利的社会群体心理,已影响了家长们的意识,使他们急于看到结果,这也加剧了他们内心的焦虑。

北京师范大学教科所教授陈建翔认为,从孩子的长远发展来看,把竞争早早地引入其生活,破坏性大于建设性:家长和学校给孩子施加压力,孩子身上的这种压力又全部反弹给家长和老师,在恶性互动中,双方都不堪重负。在竞争焦虑氛围中成长,并被迫进入竞争轨道的孩子,更容易出现无力感、自卑感和心理失衡。总之,始于童年的竞争很少有赢家。

作为家长,当务之急是尝试和孩子一起放慢节奏去生活。这样做不仅事关家庭生活品质,而且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放慢速度绝不仅仅是为了停下来喘口气,而是为了感知和感受周围,去想象、去思考。让孩子根据自己的节奏去吃饭、穿衣,从而让他了解自己是谁,会做些什么。让他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玩耍,以促进他把事物形象化、概念化,从而区分想象与现实、言语与行动。这一切能够使他发现自己并了解他人,最终有一个对自我以及世界的认知 。endprint

猜你喜欢
生活节奏责任心节奏
以高度的责任心做好编辑工作
花有自己的节奏
透气感
吃饭有个最佳节奏
可爱的黏土小蜗牛
YOUNG·节奏
改善失眠,从“吃”开始
3-5岁幼儿责任心发展的实验研究
What Statistics Show about Study Abroad Students
做一个幸运的父亲(八)——责任心养成于逆境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