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策略与实践

2014-08-15 21:13高雪强
考试周刊 2014年49期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培养策略高校

高雪强

摘 要: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建设现代化国家的迫切要求,高等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要转变教育理念,调整培养大纲;加强实践环节,激发学生创新力;改革考试方式,构建多样化评价体系;提高教师素质,建设创新型师资队伍。

关键词: 高校 创新型人才 培养策略

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在2020年把我国建成创新型国家的决策,是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民族复兴的要求。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高等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担负着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任。

一、创新型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创新型人才是指富于开拓性,具有创造能力,能开创新局面,对社会发展作出创造性贡献的人才,应具备以下基本素质:一是具有创新精神。创新型人才必须是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具备良好的献身精神和进取意识、强烈的事业心和历史责任感等可贵的创新品质。二是具有丰富知识。创新型人才须具有广博而精深的文化内涵,既要有深厚而扎实的基础知识,精通自己的专业,又要了解相邻学科及必要的横向学科知识,并掌握所从事学科专业的最新科学成就和发展趋势。三是具有敏锐洞察力。创新型人才必须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深刻的洞察能力和一触即发的灵感和顿悟,能不断地将观察到的事物与已掌握的知识联系起来,发现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四是具有实践作风。创新的过程是依据事物的客观规律进行探索的过程。必须具有严谨而求实的工作作风,从实际出发,以科学的态度进行创新实践。

二、制约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因素

大学作为高级人才教育培养基地,担负着为国家输送优秀人才的重任,当前影响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最直接的影响因素有以下四个方面。

1.教育理念僵化。

僵化、陈旧的教育理念是阻碍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主要因素。教育过分重视学生智育发展,疏于对学生创新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最丰富、最有活力的情感因素的培养,将教育过程变成了不利于培养创新人才的单一的智力培养过程[1]。另外,培养计划、教学大纲多校相同,多年不变,不能紧随社会的需要而改变。

2.教学方法单一。

单一的教学方式方法是影响创新型人才培养成效的重要因素。现行的教学方式方法侧重于知识传授,方式方法单一。教学内容以传授知识为重,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教学方式多为灌输式,造成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活动能力薄弱,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3.评价制度不科学。

现行的对学生、教师乃至学校的教育评价体系都不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在以分数高低论水平的评价体系下,学生只能死板地读书,个人兴趣爱好无法施展,思维方式禁锢,视野狭窄,缺乏创新精神。同时,传统教学往往把学生考试成绩作为对教师的终极性评价,在这种“应试教育”的评价制度下,教师只考虑如何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对学生创新素质及能力较少关心。另外,教育主管部门对高校的各种评估也影响学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发挥。不同类型的高校用一个统一指标来评估,失去了各学校各专业应有的个性和特色。过分狭隘的专业教育模式无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甚至会使创造性受到压抑或遭到扼杀。

4.教师队伍创新力不足。

大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状况如何与大学教师的素质有直接关系。要想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教师首先必须是创新型人才。目前,很多高校教师还在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教授学生,教师自身的创新能力与创新素质亟待提高,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要求尚有很大差距。

三、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策略与途径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要以政策为引导,以制度为保障。要从教学环节、评价体系及师资队伍建设等多方面联合实施,有效途径如下。

1.转变教育理念,调整培养大纲。

长期以来,高等教育过分注重专业需要和偏重知识传授,轻视了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在新形势下,高校要按照拓宽基础、淡化专业、加强创新素质培养的思路设计教学大纲,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构建新的教学体系,与时代的发展和需求相适应。在课程内涵上增加创新内容,注重加强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加大学生选课的自由度。要倡导研究型学习,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积极引导启发学生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使学生不仅掌握知识,更学会学习,学会研究。加强师生间的互动交流,教师的角色从以教授为主逐渐转化为以指导为主。要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制订个性培养计划,实施个性化教育。我校通过压缩课内课时,增设了6周4个学分的“个性教育系列课程”,鼓励学生通过实践发挥自身特长。

2.加强实践环节,激发学生创造力。

实践教学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培养大学生系统思维、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关键手段。传统的实践教学主要是为理论教学进行的辅助实验或者综合性的课程设计和生产实习,这些实践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增加更多的实践项目,如创新性实验、开放性实验、教师课题及各类学科竞赛等。

(1)设立开放性实验。

在传统的实验过程中,我们为学生提供了详细的实验讲义,学生只要按老师的要求正确操作即可。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和掌握理论课程中的知识点,并验证相关理论。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只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学生只是掌握了最基本的实验技能和方法,很难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

开放性实验是让学生自己根据实验题目的要求,独立设计实验方案,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研究的实验。学生是实验的主体,实验内容及要求应具有开放性、探索性和创新性。因为没有具体实验讲义,学生必须查阅相关资料,拟定实验方案、设计电路、选择实验参数等,由此得到实验结果和结论,并写出实验报告[2]。这种创造性的实验,培养了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欲望,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2)设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开展学科创新竞赛。

积极营造良好的校园科技文化氛围,引导和激励学生刻苦钻研、勇于创新、锻炼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技潜力和创新意识。我校通过设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开展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及校内制图大赛、数学建模大赛、电子大赛等学科竞赛活动,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意识。我校每年仅大学生科技创新立项投入就在100万元以上。组织学生参加学科竞赛,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及集体荣誉感,这些都是创新型人才应当具有的基本素质。

(3)推行导师制。

在本科生中推广导师制,让品行好、素质高且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师,担任学生的导师,让学生参加导师的科研课题,通过走出学校,走进企业,亲身感受社会对创新人才的能力要求。在高水平的科研探索中,学生可获得较前沿的新知识和新技术,学会新方法、新思路,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提高,科研能力得到训练。我校自2006年起推出了大学生个人成长导师制,每位导师从大一开始带3至5名学生。在个人成长导师的引导下,学生很快走出初入大学的惶恐与迷惘,踏上了成长的“快车道”。

(4)加强实验室与实习基地的建设。

实验室与实验基地是实验教学的基础保障,没有足够和配套的实验软硬件,就无法保证正常的教学要求,更谈不上开设开放性实验。同时加强服务意识,实验室应随时为学生开放,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验材料,满足师生实验和创新的需求。目前我校全天候对学生开放的实验室已经达80多个。另外要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可通过产学研合作的方式,学校可为企业进行员工培训,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及科研合作,企业则为学生提供实习场所,从而实现互惠互利,建立长期的人才培养基地。

3.改革考试方式,建立多样化考评体系。

我国大学的很多教育模式一直在延续着中学的应试教育模式,用一次单一试卷考试衡量学生水平高低的做法,严重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因此,改革现行高校考试制度,必须从考试内容、方式、标准等多方面进行改革,建立多样化的考试模式,实现考核目标从主要反映学生掌握课本知识的程度向综合反映知识水平、能力强弱、素质高低的转变,从学生的个性差异中发现学生的创新潜能。

例如,对于“两课”考试,采用由“试卷考试+社会实践+个人修养”三部分组成的考核模式,各部分依据433的比例综合评价。不仅要考查学生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考查学生能否正确运用理论知识,是否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又如对于工科课程,可以采用更加灵活的考核模式,重点考查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创新能力。我们对“工程制图”课程采用了由“试卷考试+动手操作+作品设计”等多方面组成的综评方式。通过对机械零部件的拆装实验及草图绘制,考查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综合所学制图知识,设计一个小产品,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再如有些课程可以采用小组讨论、查阅资料、撰写论文、答辩等综合方式考查。

4.提高教师素质,建设创新型师资队伍。

要想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学生,必须拥有具有创新意识的师资队伍,创新型教师应具备以下条件:一是具有创新理念。教师只有自身具有创新精神和旺盛的求知欲,才能用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二是具备宽广的知识。只有具有丰富知识和方法的教师才能引导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当今新知识、新技术爆炸的时代,学科交叉、知识更新速度快,要求教师既紧跟学科专业前沿,又很好地将多方面知识融合。三是具备开拓的教研能力。教学活动是一项极富创新性的劳动,教师必须不断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方法,才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师的创新教育理念和创新意识会深刻影响其教学活动,在教学中教师将更加关注学生运用和创造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方法、科学探索精神和灵活应变能力。当创新意识固化为教师的素质结构时,它就会以创新型人格魅力感染、带动学生,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建设创新型教师队伍,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第一,引进高层次的教师人才。提高研究生学历教师比例,增加具有企业或科研院所研究经历的教师比例,提升教师队伍创新能力基础。第二,积极开展教师培训,有效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师素质。以教育心理学、教学法为重点,针对教学过程中的沟通、管理等内容开展基本素质培训。第三,不断更新和拓展教师知识面。通过聘请专家、学者开展新知识、新技术讲座,外出交流学习等方式,使教师及时掌握教研发展新动态,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第四,培养高水平学科带头人。由学术造诣深厚的教师组建成科研能力强、素质高的高校教师群体,从而带动整个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3]。

另外在培养创新型教师的过程中,要建立合理的教师评价机制,以政策引导教师致力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前,评价教师水平的高低,往往以高学历、高职称及教师发表EI、SCI等论文的数量、争取科研经费的多少作为衡量的标准。这些评价方法虽然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但这往往又会导致教师把主要精力都放在科研方面,而忽略了对学生教学及创新方面的培养。为此,高校应建立相应的制度和评价体系,鼓励教师积极投身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学工作中。

四、培养创新型人才,收获教学实践成果

目前,我校学生基于个人志趣组建的社团多达170多个,每年积极参加各种国内外赛事的学生近万人次。2009年以来,在全国航空航天模型锦标赛中夺得金牌20多枚,成为全国高校航模竞赛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单位。全国“挑战杯”科技创新大赛、电子设计大赛、数学建模大赛等诸多国家级大赛的一等奖,也纷纷花落河北科技大学。由艺术学院学生设计的作品两次摘取年度“红点至尊奖”和“红点奖”;纺织学院学生获第16届中国时装设计新人奖第一名,2009、2011年荣获全球模特比赛中国区冠军。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更新,得益于个性化教育的成果。我校通过不断探索与实践,逐步开辟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途径。

参考文献:

[1]王历荣.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学改革探讨[J].继续教育研究,2013(10):132-133.

[2]魏玲.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研究[J].教育探索,2013(7):130-131.

[3]顾国盛.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探索,2013(5):133-134.

基金项目:河北省软科学研究课题(134576105D);河北省教育科学规划研究课题(GH141050)。

猜你喜欢
创新型人才培养策略高校
创新意识下日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如何在生理学教学中培养创新型人才
高校艺术专业打造“众创空间”模式研究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巧设任务,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