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丹
(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思想政治教育学是实践性、教育性和综合性相结合的带有人文主义色彩的一门社会主义科学。在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社会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理论之一的态度改变理论,是要通过借鉴和学习这种理论来改变、稳固和增强大学生对自然、社会以及各种思想观念等的看法。转变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不端态度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工作之一,应积极借鉴和学习相关的态度改变理论,这将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高校的有效实施给予重要的启示和价值。
态度理论是社会心理学具有典型代表性的理论之一,学者们对态度的定义也层出不穷,但具有代表性的定义有三个,分别是:三要素说、经验结构说和意志认知结构说。现在学术界普遍支持的是经验结构说,其代表人物是美国人格心理学家奥尔波特,他认为:态度是一种心理与神经的准备状态,它由经验予以体制化,并对个人心理的所有反应过程起指示性的或动力性的影响作用。①现在心理学术界的大多理论研究者给态度下定义为:态度是指个体对特殊设定的对象,这些对象包括人、观念、情境或事件等所持有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倾向。
态度的形成并非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人们在生活和学习过程中通过社会实践和书本学习积累下来的知识和经验而形成的,它是后天的产物,是在人与人的社会交往中习得的。态度一旦形成,就会反过来指导人们的社会实践,在这种实践过程中又促使个体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完善自身,最终促使其态度构成更加合理完善。关于态度转变的理论有很多,但现在颇具影响的有两个,分别是社会认知理论和信息理论。
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可以说是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态度的转变过程,或者说是新的态度形成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发展要求的思想品德标准和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形成、变化和发展规律,对受教育者实施的有针对性的教育影响,使其现有的思想品德的发展水平最终与社会发展所要求的思想品德标准相符。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与受教育者的态度转变过程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在社会生活中,影响态度改变的因素主要有四个方面,分别是:情境因素、信息传播者、信息接受者和信息传播的主旨和方式。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相对,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因素主要也有以下四个方面: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的具体内容和教育实践的方式方法。由此可见,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施的四因素与影响人们态度转变过程中的四因素具有统一性和一致性。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我们可以而且应当积极借鉴态度改变理论为思想政治教育利用,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给予理论上的补充和指导,进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具体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众所周知,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他们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践行者。因此,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好坏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规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实施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者的重要作用。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个体在其态度改变的过程中,要想使一种积极的信息被个体所接受、理解和把握,在其中信息的传播者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其权威、可信度和影响度将对个体信息的把握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想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权威性。人们更容易信任和仰慕专业领域里的权威人士,原因在于这些权威人士所宣传的观点和内容较普通人更具有影响力和信服力。其次,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专业素养。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者来说,既要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又要与时俱进,时时充实和更新自己的信息库。再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有公平、公正的心胸。始终抱着对事不对人的态度来完成日常的工作。最后,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个人人格魅力。教育者既要注重自己的外貌、风度和气质,还要注重修身养性,在平时工作中要注意自身的行为举止是否得当,是否有为人师表的品质,是否拥有积极健康的心态。
影响信息接受者接收信息效果好坏的因素之一就是信息传播渠道和内容的选择。思想政治教育要想收到预期的良好效果,既要突出和强调教育者的主导地位,又要对教育内容和方式进行恰当的选择。首先,选择教育内容。信息的单方面灌输或互动式间接灌输是影响教育对象态度改变效果的两个主要因素,适度性原则应该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首要原则。其次,注重教育内容的反复性。对于教育对象来说一个新的教育内容的接受是很难一次完成的,必须经过反复的传授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只有经过反复的强调才能增加教育对象对该新教育内容的熟悉程度,这样才有利于教育对象的接受和理解。在态度改变理论中,在教授和互动过程中反复不断地重复相关内容,可能初次是教育对象不愿意接受的或者很难接受理解的,但经过长期的反复,会在教育对象的头脑中形成一定的映像,最终有利于预期教育效果的实现。最后,注重教育内容的创新性。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教育信息内容的创新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有效策略之一,原因在于对很多大学生来说,创新意味着对传统教育内容的扬弃,这样教育内容会更新颖、更有趣、更接近生活、更易于接受。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在日常工作中注重与时俱进,理论要紧紧与实践相结合,避免思维定式,真正做到求实创新。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对象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主体,所以也要突出他们的主体地位。教育者虽然在教育过程中占主导地位,但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教育者更多地应起到引领和导向作用。首先,要使受教育者对教育信息内容信服,因为受教育者的信服程度会影响受教育者对教育信息内容的接受程度。因此,教育者不应忽视这些影响受教育者接受信息程度的因素,变教育者强制灌输教育内容为受教育者主动接受教育内容。教育者应积极发挥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当受教育者在符合教育要求的范围内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时教育者应给予肯定和支持,当受教育者在不符合或偏离教育要求的范围内发挥主观能动性时教育者应给予恰当的引导,不应批评、指责,更不应使用强制性的手段让受教育者改正其行为,这样不但会使受教育者对该学科产生厌烦情绪,而且还会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发挥。其次,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状况也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因素,如受教育者的身体是否强壮,心理是否健康等。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应了解每个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状况,注重受教育者的个体差异性,进行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对每个受教育者进行教育,而不应以偏概全,一把抓。
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环境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一个因素,虽然不是直接影响因素,但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客体、教育介体都是在环境下发挥作用的,良好有序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能够感染到受教育者,增强其对教育内容的接受程度和掌握程度,对受教育者自制力的增强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进而有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更要注重环境的功能,环境因素对教育对象的态度改变有着不可替代的帮辅作用。首先,教育者要注重教育情境因素。在思想政治教育课上和课下的教学中,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之间进行的说服过程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在一定的背景条件和特定的情境中进行的,这些背景或情境因素构成了教育情境。教育情境对教育效果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其次,教育者要积极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教育者不仅要在课上传授知识,更要注重课下对受教育者进行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让受教育者无时无刻都感到思想政治教育围绕在他们身边,让这些内容影响甚至改变他们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一些不端正态度和不正当行为。
注 释:
①屠文淑.社会心理学新编[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56,74
[1]屠文淑.社会心理学新编[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2]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基础理论研究[M]..吉林大学出版社,2007.
[3]王丽.运用态度改变理论,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J].社会心理科学,2005.
[4]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24,151.
[5]陈红娟.态度改变理论视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J].探索,2007(2).
[6]吴雷鸣.态度改变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