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类高职院校的“精细化”职业指导分析

2014-08-15 00:52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医学类职业指导精细化

林 媛

(福建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福建·福州 350101)

随着“双向选择”的职业理念逐步成为校企双方共识,促进大学生找到并从事一份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成了高职教育的直接目标。广大高校纷纷开展职业指导,各具专业特色,接受过职业指导的高职毕业生呈现出就业率提高、工作匹配性增强等特点,同时也呈现出职业指导工作的一系列问题,如职业指导泛而不精、效用不高等瓶颈,如何将职业指导做“深”做“精”,从而提高效用,值得深思。

一、对高职院校“精细化”职业指导的理解

精细化一词出于管理学,“精”可以理解为精准,精致,更好更优;“细”则理解为细腻、具体。精细化的职业指导,是取职业就业过程中与受指导者匹配关键点,将其细致地展现在受指导者面前,以此替代泛而不实的大众型职业指导,顺利实现双向选择,人职匹配。精细化的职业指导不同于填鸭式的教育,它注重于匹配而深入的分析,从而展现出落实,优质,高效的结果。“精细化”职业指导的水平关系着高校大学生职业能力水平的提高,这将直接影响到高职院校培养与社会需求匹配的人才的有效性,关系着学校的声誉和发展。

医学类高职院校学生处于青年成长期,对自我的认知仍不够完善,进入高校前,一般未受过学业、职业生涯规划与指导。在校大学生有热情、有思想,跃跃欲试,但他们的意志力和抗挫力还不够强,面对失败容易受到打击,影响情绪和动力。他们对自身的了解不全面,对专业和职业的发展方向缺乏认识,有冲劲却没有规划。医学类高职院校的专业针对性比较强,护理、药学、医学技术、临床医学等专业都与医药卫生事业紧密相关,一部分学生选择了自己喜欢并匹配的专业,并打算继续从事这一行业的工作,这是幸运的,而也有不少学生选择这些专业的原因并非出于自愿,也表现出毕业后转行的想法。许多高职院校的护生由于高考成绩不理想,无法报考心仪的本科院校,便选择了这样一个他们认为容易就业的专业。不可避免的,有不少学生在毕业两三年后选择了转行,有些甚至频繁地更换工作。如何有针对性地让高职院校学生合理规划自己的学习和职业生涯,尽早地明确自身的个性特点,提高职业能力并塑造稳定的职业发展方向,成了职业指导者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由于医学类专业特殊性,学生在校学习时间较短,学制三年,临床实习一年,在校学习仅为两年。在短暂的两年时间里,不仅要完成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同时要努力发展自身的全面素质,方能应对就业的挑战。因此合理地,有针对性地对自己的学习和职业进行规划是至关重要的。

二、医学类高职院校的职业指导现状

1、缺乏对职业指导工作的重视

学生的就业率是高职院校生存的命脉。在许多高校,都设有职业指导机构,建立的“职业指导机构”只是单纯为了完成毕业生的就业任务,其功能更多的是为毕业生提供用人单位信息,提高就业率。他们侧重就业结果统计、就业市场的开发、工作单位的推介,忽略了对学生就业过程指导,对学生就业质量、就业课程建设、就业能力培养的关注度偏低。尤其在医学类高职院校,由于一些专业的就业需求较大,致使学校放松了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职业发展指导的教育,职业指导实际上处于低效率状态,大量毕业生在毕业后频繁更换工作单位,实际就业质量有待提高。

2、职业指导专业师资缺乏,教育水平有待提高

由于对职业指导的理解和重视程度不够高,许多高职院校并没有配备专职的职业指导人员从事职业指导课教学和职业指导工作有效性的探究,学校职业指导机构的工作人员多在从事事务性工作,而职业指导课多由辅导员或学生工作处老师承担。辅导员或学生工作处教师与学生的接触较多,他们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但对就业机构、就业形势的了解不够充分,职业体验性较弱,对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缺乏针对性的研究,只能依靠自身的经验和往届毕业生的反馈为学生提供职业指导,缺乏改革和创新意识,理论水平和专业技术水平也参差不齐。这对于高效和高质量的职业指导是远远不够的。另一方面,从事学生职业指导的人员太少,学生的职业指导仅被理解为专职职业指导老师的工作范畴,而不是全体教职员工共同关注的问题。

3、培养目标不明确

许多医学类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不明确。他们将就业指导直接与职业指导混为一谈,认为职业指导就是让学生顺利地实现就业。因而只针对就业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对学生进行讲解和指导,忽视了学生长期的、全面的职业发展指导,使学生面对职业的持久性降低,工作动力不足。对学生开设的就业指导课上,课堂理论多,实践少,撒网式填鸭式的教学大大降低了职业指导的有效性。学生收集到的信息内容滞后、针对性差,对自身存在的问题无法进一步挖掘。医学类高职院校大学生对职业生涯教育了解程度低,对自身特点与所学专业的关联认识不清,个人创新能力的培养必要性和方式欠缺。学生多,教师少的明显差距,导致了学生每学期只能通过大班教学、合班教学来完成教学任务。在高职院校,开展职业指导还处在一个刚刚起步的阶段,还未建立一个完备的职业指导体系。在实际的职业指导工作中,由于没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和合理的课程规划,常常出现教学临时性、随意性强的现象。

4、职业指导系统性不强

学习要注重理论联系实践。医学院校的理论往往结合短期的教学见习和医疗卫生单位的为期一年的顶岗实习,两个阶段看似结合,实为分割。在理论学习过程中,由于见习时间短,实操机会不足,难以将理论中出现的疑问融入实践探索。而在实践之后,常常忽略了总结与改进,或者说,这种总结和改进多由教师主导,而非学生的主动探索并运用。导致在刚刚结束实践时,想法颇多,但由于没有及时并有规划地进行总结提升,在短时间内就会将实践经验和感受到的问题淡化,继续投入原模式常态化的理论学习。致使理论联系实际的作用大打折扣。另一方面,第三年的顶岗实习,时间长,且具有连续性,但在实习期结束后立刻面临就业,没有将实习中收获的宝贵经验再与理论相结合提高,这又是对实践成果的浪费,这凸显了对职业指导的系统性缺乏关注。

三、医学类高职院校“精细化”职业指导的开展

1、培养学生科学合理的就业理念

随着毕业生人数的增加,高职院校感受到了毕业生就业的巨大压力,“先就业后择业”成为当今流行的一种就业理念。应届毕业生存在着缺乏工作经验,技能水平不强,社会交往水平不足等特点。“先就业后择业”让应届毕业生们在工作中学习,在体验中提升自身的职业能力,为高校培养出的半成品提供了再次提高的平台,根据应届毕业生特点进行进一步的精加工,成为与职业更加匹配的人才,同时也提升了高校的就业率,缓解了社会就业压力。对于在毕业时仍然无法确定自己的职业方向的毕业生来说,“先就业后择业”是可取的。对于对自身的职业发展方向有明确规划的大学生而言,先就业后择业是一个不断完善自己的过程,是为了在职业路上走深、走远的必经之路。而对于另一部分大学生来说,“先就业后择业”是他们逃避自我认知的理由,由于他们未对自己进行剖析,对自己的职业生涯缺乏规划,他们不知道自己毕业之后想做什么,能做什么,只是害怕“毕业就是失业”带来的压力而随意找到一家单位,这是对职业规划的逃避行为,也直接导致了工作不久后的频繁跳槽。高职院校的职业指导应该帮助学生在未毕业前提前思考“职业选择”问题,通过及早的对自身和专业职业的了解,有针对性地培养和发展自己的职业能力,努力将“半成品”变成“成品”,实现“有选择有方向地就业”。

2、加大对“精细化”职业指导的重视与投入

高职院校要加强对学生“精细化”职业指导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职业指导要精细,就要求质量高,阶段性强,针对性强,这需要更多人员和资源的支持。就业是社会发展的大问题,职业指导不仅依靠专职职业指导教师,应该联合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家长、政府劳动部门、社会职业中介机构和用人单位共同关注。高职院校要加强与这些人员和环节的沟通合作,共抓共管,结合学生专业学习和身心发展特点,分阶段分角度地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职业指导。同时,高职院校应该加大对职业指导工作的经费投入,加强职业指导教师专职专业化队伍建设,加强对职业指导教师及工作人员的培养,为他们创造各种培训和学习的机会,使职业指导人员具备人力资源管理、就业指导、专业的心理学知识和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同时具备合格的职业指导师资质,保障职业指导科学有效地发展。另外,加大对职业指导工作的投入,加强教学设施建设,如设立职业指导咨询中心、添置职业兴趣测评系统、职业素质测评系统,职业个性测试系统等。

3、树立全程化教育观,明确培养目标

医学类高职院校学制一般为三年,鉴于医学类院校对顶岗实习的特殊要求,学生在校接受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的时间较短,只有两年。职业指导的内容多,职业个性和能力的塑造耗时较长,因此职业指导不能只针对即将毕业求职的学生,而应该是全程化的教育。医学类高职业院校可以在入学伊始就对学生进行职业个性评估,通过专业测评工具对学生的职业倾向、性格、能力进行测试,建立动态的职业指导数据库,促进学生对自身特性的了解,帮助职业指导人员更全面地了解学生,引导学生做好大学三年的学业规划。同时,要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医学类高职院校应该培养出理论扎实,技能过硬,热爱并坚定的投身医药卫生事业的学生,他们应该具备充分的学习和探究能力,能将理论和实践有效地结合,让知识和技能相互促进。

4、多角度完善职业指导模式

(1)高职院校学生数多,职业指导要注重点面结合。既要畅通就业渠道,构建一支稳定的及时的就业信息宣传渠道,通过网站、宣传栏QQ群、微博、微信等平台准确及时地发布官方就业政策和信息,及时了解学生的就业心理和动态,保障就业工作的精细和到位,又要针对测评结果对学生进行分类指导,依照学生亟需提升的职业就业技能因材施教。如在就业人际交往、职业选择、面试礼仪、沟通与表达技巧、心理问题等方面进行分类职业指导,利用小组讨论、团体咨询、头脑风暴等方式发挥小组学习的协作特色,实现集体教学中的“精细化”。

(2)创新职业指导课程建设,采用丰富创新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体验性、经验性指导,增强职业指导课程的趣味性和实效性。将理论讲授与实际案例相结合,采用角色扮演、技能竞赛、情境模拟、实地调研、实习体验等形式提高教学效果。

(3)加强“个性化”指导,加大一对一面谈指导力度。现阶段,辅导员是承担学生职业指导工作的主要人员,要利用辅导员熟悉学生、深入学生的特点,通过深谈心工作对学生进行个性化职业指导。尤其针对就业困难学生,结合心理学、管理学知识,运用共情、倾听等交流技巧帮助学生找出问题症结,并引导学生自行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

(4)开展 “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大赛”、“专家和校友讲座”、“就业创业经验交流会”、“大学生就业模拟招聘会”等活动,加强学生间的交流,在实际操练中体现榜样作用,为同学们答疑解惑,实现参与性与带动性学习。

(5)推进实用性课堂教学。职业指导人员应提前收集学生对职业生涯、就业阶段的困惑,多体验,多交流以学生需要为基点进行政策宣传、传播知识、讲授就业技巧。

(6)为学生创造场地和平台,鼓励学生发扬专业个性,结合专业特色指导学生加强科研,如药学专业学生致力于特色面膜的研发,保健品专业的学生参与保健饮品的调制,由系部至学院,由校内至校外推广。帮助学生在校期间介入实际创业操练,获得直接实践经验,建造创业创新的就业氛围。

“以人为本”是精细化职业指导的支撑点。采用科学的方式,充分调动各方资源,对医学类高职院校学生开展精细高效的职业指导,保障学生合理地提升知识技能和文化素养,培养专精的医疗卫生人才,这不仅有益于学生的个人职业发展,更在一定范围内减轻了社会压力,作为一名医学院校职业指导教育工作者,旨在尽微薄之力,为医药卫生事业添砖加瓦。

[1]叶媛,张豫.高校开展“精细化”职业指导初探——结合何清儒的职业指导思想[J].教育教学论坛,2010(2):206-208.

[2]杨军.高职院校的“精细化”职业指导探究[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02-103.

[3]杜玉昌.论高职院校实现高质量职业指导的途径与方法[J].青年与社会,2014(1):132-133.

[4]乔钰,宋文敬.面向大学生开展“精细化”职业指导[J].教学实践研究,2013(15):291-292.

[5]丁华等.创新职业指导—新实践[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医学类职业指导精细化
探讨市政工程的精细化管理
精细化管理的企业管理模式探讨
“精细化”全方位培养好参谋
医学类新闻的撰写原则与技巧
医学类论文中数字的用法
试论如何推动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开展
如何打造精细化立法产品
对医学类高职高专开设高等数学必要性的认识
试论如何提升职业指导效果和效率
医学类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培养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