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文化之中的“和谐”因素

2014-08-15 00:52原丽敏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和谐因素传统

原丽敏

(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山西·晋中 030600)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其蕴含了深厚的人文主义精神特色,这是从社会伦理到整体人们生存的全面涵盖,“和谐”因素在中国文化中的贯穿,是推动我国社会不断前行的重要力量。新时期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实现的是一个宽容友善、民主与法制共存,公平正义同在的一种社会理念,这预示着“和谐”因素无处不在,和谐社会建设,就是发展经济的同时,提升人们生活文化建设水平,文化建设就是要把握“和谐”建设的重点,从物质和谐到精神和谐,从而不断完善和维护全民的生活秩序,满足全民生活需求。因此,应深度挖掘传统文化的“和谐”因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发展中谋求创新,从而使我国文化建设迈入更高层次。

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和谐”因素的极大丰富

1.传统“和谐”因素的基本内涵

传统文化中,“和”与“谐”是分开来讲述的,但是其意义相同,因而“和”字使用较多,包含了思想、言行举止和社会风尚等多方面,其意义也更深远。传统文化中的“和谐”即是文化追求的最高境界,是从自然界和谐、人与自然、人际和谐、自我实现四方面的和谐。阴阳五行思想是对自然界和谐理念的很好阐述,不断发展与融合,建立了人们对宇宙观的基本思维,自然界寒来暑往、万物的生长规律都包含了阴阳观,这也就是现在所谓的宇宙对立统一的和谐观。《道德经·第四十二章》中讲到“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就是对自然界和谐的良好展现。“天人合一”则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很好表达,《中庸》就是从儒家基本思想出发,对天人合一的和谐理念做了理论总结,如“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就是讲人的积极活动有助于自然界万物的发展变化,能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同时孔子的“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对当今社会人与自然和谐依然有着巨大的贡献。“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是庄子认为的人与万物是自成一体,彼此不可或缺的,这也就是“天人合一”所要实现的人与自然界万物的和谐共存。人际和谐是传统文化中提倡的宽和处世,中正不偏,适合时宜。《中庸》的中和思想也是文化源远流长的主要原因。孔子的“和而不同”就将“和”的多样性统一做了强调,通过对事物度的掌握,实现人与人的和谐。人的自我实现就是传统的“修身养性”,这也是传统文化的一方面,中国传统的道德修养理论是具有我国特色的,老子提倡不争,道家追求无为,实质都是主张不计较是非,宽以待人,知足方能免于困辱。老子的“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也是教给人明礼诚信,养成高尚品格,让人在和谐的状态之下生存。

2.传统“和谐”因素的文化意蕴

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应该将其中的“和谐”因素进行批判的接受和吸收,做到对文化意蕴的理解,方能将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合理运用,不断加入新鲜元素,促使其不断与时代接轨,不脱离实际,不成为文化的空中楼阁。传统文化中的自然界和谐,就是现在要注重宇宙规律的发展,不能任意改变其发展规律,现今所讲的唯物主义观点即是对其的延伸。而人与自然的和谐意蕴,就包含了人与植物、动物、山川河流等的和谐相处,这其中的和谐因素包含了人和其他周围环境,这也是现在环境保护对人们的要求,是对人与自然和谐的传承与发展。人际之间的和谐,当然是包含了人这一因素,但这也是极为复杂的一种和谐,传统文化已将其解释的较为明晰,但是现代社会的纷繁复杂,人际交往关系也错综复杂,对于人际之间的和谐更需要创新与发展,需在传统文化“和谐”之中探讨规律,不断更新以适应新时期需求。人自我的发展,是自我价值实现的途径之一,也是传统文化中价值取向的和谐,它的积极性在于,使人们在学习了解的基础上,提升自身素养,构建和谐的道德价值观。

二、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和谐”因素的历史实践

1.革命时代的“和谐”思维

中国历史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更迭与革新,中国文化成为生存发展的重要支柱,其在社会运行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和谐”文化,但是其对我国文化建设的作用是不容小觑的,和谐的思维、和谐的因素已经明显体现出来。他们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思想,马克思说:“个人是社会的存在物”,强调社会是认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中国共产党提倡的马克思主义和新[和新?]文化,实际就是和谐思想的雏形,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面临古今中西关系的处理,毛泽东提出了“百花争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这实质是实现文化的自由发展,各流派能自由竞争,也是传承了传统文化的人际和谐与人自我和谐的思想,这些和谐因素的体现,为今后的文化思潮涌现创造了机会。而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又为多种文化和谐发展提供了更充足的条件,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综合创新,他主张文化的“和而不同”,这是对传统“和”文化的发扬和传承,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也是对和谐文化的进一步体现。而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创建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文化,继续坚持了“双百”和“二为”方针,但其结合了时代特点,推陈出新,使和谐文化不断得以持续发展。而以胡锦涛为核心的领导集体,将新形势下的国情与文化相结合,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中真正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将和谐文化思想最终得以确立。特别是大力弘扬中国传统的民族文化,例如左权小花戏在新的时代运用其多种表现形式,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积极宣传党的新时期的富民政策,使和谐文化思想进一步深入人心。坚持民族性、科学性、大众性,使文化真正服务于民族大众,这一表现极大推进了和谐社会建设。

2.和谐文化构建的环境创造

文化是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同时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社会政治和经济,这就是和谐文化构建的意义所在。革命时期构建了新的历史文化,同时新文化的发展又提供了和谐文化源泉和动力,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个人是社会的存在物”使得人与社会这些“和谐”因素不断得到重视,人们关注自身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整体的发展,也就形成了积极向上的社会环境,营造了较好的社会氛围,为“实事求是”这一思想路线的确立打下了基础,一步步发展,人们对各种“和谐”因素不断加以深刻认识,同时对各种因素追求更高层次满足,也就形成社会形态的变更,创造了积极向上的社会环境,为后来的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和最终“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强大的理论基础和社会环境基础,从而体现“和谐”因素的反作用力。

三、当代文化建设之下“和谐”因素的极大发展

1.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对“和谐”文化的冲击

经济全球化使得中国经济迅猛发展,其中各种利益充斥不同群体和社会各个阶层,这会使人们思想和价值观呈现多样性,这在文化视角下,即反应[反映]为多种文化思潮的涌现,外来文化的引进,涤荡着传统文化的意蕴,其中的“不和谐”因素也不断涌现。面对外来因素的冲击,“和谐”文化的发展成为主要问题,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统一性与多样性,使“和谐”文化进入了取舍两难之境。而此时中国文化选择了“走出去”,文化融合势不可挡,只有关注世界文化,才能清楚认识自己文化的未来发展方向,也能使中国文化跻身世界文化之林。同时采用“引进来”战略,让外来文化的新鲜元素,积极因素汇入中国传统文化,将中国文化不断创新发展,打造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同时保持中国自身文化的多样性,并积极鼓励文化产业发展,使得文化中的“和谐”因素不断涌现,以“和谐”为主旋律,在保证中国文化自身和谐的基础上,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的和谐性,促进各种文化的和谐发展。左权小花戏作为中国民俗文化,也在尝试着“走出去”,“引进来”,不断地学习,引进,从而改造自己,其中《开花调》、《筑路哥哥》连续在全国的比赛中获奖,可谓登峰造极的成功。2010年8月4日,晋中学院亲圪蛋艺术团携《放风筝》、《卖菜·探妹子·送小姨》两组大型左权小花戏,参加8月1日至6日在北京举办的第29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此届音乐教育大会以“和谐”为主题,通过其中的“中国民俗狂欢”音乐会,左权小花戏成功地向世界展示了山西民间艺术的魅力。

此外,“以人为本”思想,注重了“人”这一和谐因素,以人为主要发展对象,将人的活动进行总结与发展,推动文化的更新,同时文化又能影响和塑造人的品格,这对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利益关系和精神发展,都是极大有利的。以人为本将人们的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促进人的不断发展为目标,这也是“和谐”文化所强调的公平正义、宽容友善和社会的安定有序,这些点滴的综合,都是“和谐”因素的所在,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大有裨益的。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和谐”的传承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将和谐社会的概念融入其中,并赋予其崭新的含义,这是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沿袭和传承,也使中国文化显得更加开化和文明。思想文化一直是位居我国文化维度的榜首,它是人们思维与行为的总和,其中若将“和谐”因素良好展现,便能实现儒家思想所强调的“和谐之境”,也即道家的“妙道之境”。左权小花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形式之一,自身承载着一定的和谐因素,正是凭借这一艺术形式,核心价值体系中人的和谐得以展现。我们所处的时代是新经济时代,新经济时代是物质高度繁荣,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人们的生活变得方便快捷,但同时这又是一个快餐时代,生活的高速运转让人际关系变得冷漠。左权小花戏以其演出时间短,出台快,表现形式多样化,这些优势将人们从钢筋混凝土中解放出来,尤其是欢快的歌舞,绚丽的着装,化解了人们内心的冰冷和失落,满足了心底最原始的渴望,让人们重新回到了集体生活。

“和谐”思想不在于一成不变的接受,而在于有选择的传承,在和谐文化的发展中应注重对我国国情的结合,还要不断赋予其鲜活的时代意义,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就是要求必须学习根本的和谐文化,面向时代,立足现实,将和谐文化的未来发展趋势确立为更加科学、更加广泛、面向世界的文化,这也是现代文化发展的必然,只有良好的把握传统文化的传承,立足于现代社会的发展,融入世界文化的积极因素,才能不断实现各种文化的“和谐”发展,才能真正实现文化的统一和 多样,并使中国文化朝着世界方向,更长久的传承下去。

五、结束语

中国文化是在对传统文化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壮大的,是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根基的,其“和谐”因素也就得以不断深化发展和创新,中国文化中的“和谐”因素是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利因素,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中坚力量,只有不断挖掘我国“和谐”文化的内涵,将其不断融入新鲜元素,实现文化的与时俱进,才能使社会不断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能更好更快的得以实现!

[1]付宗义.中国传统法文化的和谐理念及其现代价值[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03)

[2]薛三让.和文化的现代创意及渊源理路[J].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10(03)

[3]徐世栋.“和”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价值[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02)

[4]罗智伟.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思想探微[J].宜春学院学报.2013(11)

[5]陆卫明,李红,赵述颖.和谐思想的传统蕴涵及其现代诠释[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1)

[6]陆卫明,赵述颖,张丹.和谐社会建设的传统文化蕴藉[J].理论与改革.2012(01).

猜你喜欢
和谐因素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解石三大因素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新课改下如何建立高效和有效的高中体育课堂教学
构建社会主义新型和谐劳动关系实证研究
对班主任管理的几点看法
短道速滑运动员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怎样理解人是战争的决定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