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是实事求是与科学发展观的内在统一

2014-08-15 00:52:11黄永隆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实事求是以人为本本质

黄永隆

(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人文社科系,湖南 株洲 412001)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有机结合,开辟了一条符合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道路。在新的历史转折关头,我们要更好地贯彻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与科学发展观,以深化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更加注重推动科学发展,更加注重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体制基础。基于此,进一步探讨实事求是与科学发展观的内在本质联系就有了现实意义。

一、坚持以人为本是实事求是与科学发展观的内在本质

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是”就是认真追求、研究事物的发展规律,找出周围事物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工作的向导。[1]801探求和掌握存在着的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和规律性,就叫做“实事求是”。要求我们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和内在规律去认识和改造世界。以实事求是为核心内涵的思想路线,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使我们党领导的伟大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自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开拓创新,实现了新的跨越,无疑“实事求是”地做到了“坚持以人为本”。这都是党贯彻落实“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成果。

就科学发展观而言,实事求是不仅是其题中应有之义,更是其真理性的本质规定。从唯物主义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前提是承认事物和规律的客观性,在此基础上尽最大努力去探索客观规律并按客观规律办事。这也是我们对“实事求是”最好的诠释。而科学则既是反映人们对自然、社会、思维等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的知识体系,又是指一种实事求是的精神。由此可见,实事求是与科学发展观中的“科学”内涵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二、坚持以人为本必须确立存在与意识的统一

“人是人的最高本质”是费尔巴哈人本论最重要的命题,他认为人的感性存在、人的类本质是人的最高本质,人的感性存在与类本质在爱的宗教中获得统一。人是感性存在和类本质相统一的人。从这一观念出发他将人作为感性的实体而非精神实体。而马克思在吸取费尔巴哈的“合理内核”之际科学地阐述了关于人的本质的观点,对“人是人的最高本质”的命题进行了全新的解答,赋予了全新的意蕴。马克思指出:“必须推翻那些使人成为受屈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2]9正是为了实现“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一目的,马克思和恩格斯真诚合作,共同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并向全世界庄严地宣告:“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2]285从而开辟了新的途径,展示了新的前景,迈入了新的境界。

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中指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给我们开辟了一条到达理想境界的道路,而理想境界的实现还要靠我们的辛勤劳动。”[3]当然,“理想境界”对于我们来说是全新的未知世界,需要我们付出艰辛的努力孜孜不倦地探索,在探索中不可避免地会面临意想不到的新问题和新矛盾,这些问题和矛盾如果没有处理好就有可能造成各种资源的巨大损失与浪费,甚至瞎折腾、走极端,进而带来种种理论和实践上的困惑与混乱,在开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我们就有过这样的曲折。笔者认为,没有真正切实地搞清楚“实事求是”与“坚持以人为本”之间的最重要也是最本质的内在关系是不可否认的重要因素之一。

马克思说:“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4]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已经不再是马克思所处的只是农业经济与工业经济两种生产方式并存的时代了,而是已经进入了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知识经济和生态经济并存的新的时代。因而,社会存在与人们意识之间的关系,已经更为复杂化和多样化。也正是因为这四种经济方式同时并存的客观实际,“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具有了全新的时代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在新的历史阶段,必须发挥人的“正能量”,落实“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因为,“以人为本”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

科学发展观强调的以人为本是与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是完全一致的,与我们党提出的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完全一致的。这里所说的以人为本的“人”,不是指利益集团的成员,也不是指个别的人,它所指的是最广大人民群众,也就是为社会主义事业努力奋斗的以劳动者为主体,包括社会各阶层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

科学发展观强调的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依靠人民群众,尊重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集中全社会、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为完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当然做到这些都离不开“实事求是”。

三、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毛泽东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1]1031因此,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不断培养和造就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5]在解决所面临着的新矛盾和新问题的具体实践过程中,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以人为本”,始终突出人民群众的地位与作用,着力解决各种现实矛盾和具体问题。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科学构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体系,使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理论来自实践,理论是对实践的条理化和概括。回顾我们党所走过的道路,从“农村包围城市”、“发展才是硬道理”到“与时俱进”再到“科学发展观”,贯穿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一个不变的真谛就是理论要正确地引导实践,它必须因时代变化而变化,而这种变化又必须以时代的实际需要为前提。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正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历史轨迹。

“科学发展观”就是要促进经济、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其最重要而始终处于核心地位的,就是“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实现了人与人的和谐而全面的发展,才能切实保障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协调发展。

四、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实现目标与路径的统一

社会主义制度吸收了人类社会所产生的制度文明的精华,是对旧制度的弊端加以扬弃之后产生的,代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因此具备了迄今为止其他社会制度不可比拟的优势。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要实现和谐和全面发展,就必须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以通过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来加速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变革与发展。

首先,要优先发展教育,进而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众所周知,人的发展是在人类的长期社会生产劳动实践中,依赖教育对人的培养、造就和不断提升来实现的。国运兴衰,系于教育。人类所有知识的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是教育;人类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也是教育。无论在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业人才方面,还是在提高创新能力和提供知识、技术创新成果以及增强民族凝聚力方面,教育都具有独特的重要意义。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但无论是人均受教育的程度、自主知识产权的拥有量还是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等方面与我国社会发展需要还存在巨大的差距,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也成了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一环。要通过教育不断地开发每个人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变人口大国为人力资源强国。

其次,着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创造既有纪律又有自由,既有民主又有集中,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的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任务之一是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只有形成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关心的良好人际关系,才能同心同德、团结协作、众志成城。反之,没有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社会就会失衡,道德就会滑坡,经济就会迟滞,文化就会散失。因此,只有以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为基点,通过舆论引导、伦理规范、道德感召等人类意识的觉醒,更要通过法制约束、社会有序、文化导向等人类活动的有效组织,去逐步达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调适,实现公正;才能化解各种现实矛盾,建设人民群众日益向往的健康和谐美好社会。

要真正做到“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还必须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这一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针,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因此,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同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把“以人为本”确立为发展观的选择,进一步升华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集中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这对于引领社会风尚的主流价值导向,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五、结论

“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应该说实现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人的发展。因此,把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内核所在。“以人为本”表明了发展的价值取向和目的,这是决定发展的其他一切方面的首要的基本问题。只有明确了“以人为本”是实事求是与科学发展观的内在本质,实现存在与意识、理论与实践、目标与路径这三个方面的统一,实现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的辩证认识论在具体实践中的统一,才能真正切实有效地按照党的十八大精神和战略部署,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团结一致,实现党的纲领,从而加速推进惠及子孙万代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和谐社会”建设。

[1]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01.[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77:456-457.

[4]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82-83.

[5] 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408.

[6] 孙粤文.科学发展观:哲学意蕴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4(1):9-12.

[7] 徐懿然,何雄就.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之浅析[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13,27(4):74-76.

[8] 乔姗姗.论在公共生活中实现人的类本质—基于马克思劳动异化的视角[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3(3):81-83.

[9] 郭星.科学发展观视野中的发展动力论[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3(5):1-4.

猜你喜欢
实事求是以人为本本质
关于后真相时代秉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思考
天中学刊(2022年2期)2022-11-08 08:47:43
实事求是是“最大党性”
当代陕西(2022年6期)2022-04-19 12:11:52
回归本质
“实事求是”定乾坤
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2:20
童年的本质
对求极限本质的探讨
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理念在幼儿园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07:20
提升教育智慧,打造高效课堂
WUU——让“物”回归其使用本质
工业设计(2016年4期)2016-05-04 04: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