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娟娟 窦敏锐
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理念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逐渐被更多的新闻人和受众所接受,直至今日更是受到高度重视,它在新闻报道中所散发的巨大能量也令人瞩目。
1.有利于塑造媒体形象
如果新闻媒体站在“以人为本”的立场上进行各项新闻传播活动,处处以大众的利益为重,报道大众所想,提供大众所需,以人文关怀为基本品格,那么,它会赢得公众的掌声与信赖,会获得持续发展的源源动力,会在读者的一次次感动中积攒起无懈可击的良好形象。如《南方周末》反映最广大人民的心声,关注平民的生活境况,为伸张正义而呼吁,其宗旨也是处处彰显着人性的光辉,为自身塑造了良好的媒体形象,赢得了最广大人民的良好口碑。
2.有利于遏制媒体的逐利风潮
在如今的市场经济环境中,一些媒体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置社会效益于不顾,将他们所掌握的“传媒”变为聚宝盆,逐利风潮日益高涨,在社会上造成不良的影响。而在新闻报道中倡导人文关怀精神,宣扬以人为本,关注人的生活状况,关注人的思想情感,这些都能促使新闻媒体的追求回归社会效益,担当起应有的社会责任。
虽然人文关怀对于新闻媒体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当下在一些新闻报道中仍有缺失人文关怀的表现。
1.新闻媒体不尊重他人隐私
“所谓偷拍偷录,就是不征得当事人的许可而自由地拍摄录音,在估计当事人不会许可的情况下则采取秘密方式自行拍摄。”①在媒体中,暗访、偷拍是新闻工作者经常会采用的采访手段,因为有很多真相只有通过隐匿的采访才能获得真相。可是,暗访、偷拍如果处理不当,就会造成对他人隐私的侵犯,这是不道德的,是对他人权益的侵害,不应被容许。
2011年7月《世界新闻报》陷入窃听丑闻,首席记者因非法窃听电话被捕入狱,窃听的对象包括政界人士、明星、焦点人物等。这是对个人隐私的公然挑衅,引起了各界人士的关注。这一事件为新闻传媒敲响警钟,新闻媒介的价值观以及新闻工作者的品格均受到了严重的质疑。
2.新闻媒体对生命的漠视
新闻记者通常是站在一个客观公正的角度上采访事实情况、报道新闻事件,但这并不意味冷漠。媒体间的竞争一直都比较激烈,抓拍、抢拍新闻事件并迅速发表能为媒体带来巨大利益,可伴随而来的还有记者道德的沦丧,对生命和人性的漠视。
1997年,英国王妃戴安娜发生车祸,几位摄影记者最先到达现场,面对奄奄一息的戴安娜,他们首先不是设法抢救,而是在第一时间内不约而同地举起照相机,抢拍这血色弥漫的事故现场。其中一名记者甚至说:“我们对鲜血早已经司空见惯了。”②当珍贵的生命岌岌可危时,他们第一反应竟是抢拍,用无数的镜头对准正在血泊中挣扎的躯体,这种行为令人心寒,这是基本道德的沦丧,是人性的沦丧。毛泽东说过,“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③。只顾拍摄报道,不顾生命的拯救,这种漠视生命的冷漠态度,让人难以置信。
3.采访报道中忽视采访对象的内心情感
新闻采访是完成新闻报道的中心环节,面对采访对象,记者往往会提出与事件相关的各种疑问,期待从采访对象口中得知事件的前因后果和细节。在新闻采访中,记者通常处于主动的地位,受访者大多都乐意去回答记者的提问,揭露事件的真相。但作为记者,对采访对象情绪的关怀也应被当作一份义务和责任。
2011年“小悦悦”事件,引发国人的震惊与反思,成为各大媒体竞相报道的主题。所有新闻媒体的主要采访对象都锁定在小悦悦的父母及陈贤妹身上,一批又一批的记者拥向他们,小悦悦的父母既要承受失去女儿的痛苦,又要应对大批记者,这本身已经对小悦悦的父母造成了不好的影响,更有甚者,提出“为什么没有照顾好孩子”这样的问题,小悦悦父母本来就对孩子的离去充满了自责与痛苦,而记者的问题显然再一次深深刺痛他们的心,使他们更加痛不欲生。
1.对受众本位的误解
现在的一些新闻传媒,在对受众本位的理解上存在着严重的误区,对于受众喜爱的信息就进行大批量报道,而对于受众不喜欢的信息就减少甚至不做报道,他们认为这样的方式策略就是对受众的接近和人文关怀的体现。“人的需要有合理与不合理的性质区别,受众的新闻需要同样也有合理与不合理的区别”④。受众本位应该以人的合理需要和全面发展为出发点,不仅满足受众合理的健康的信息需求,还应不断引导受众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审美趣味。
2.对人文关怀理解的泛化和简单化
新闻传媒对于人文关怀的理解趋于简单化,一部分新闻传媒在将焦点对准弱势群体和普通大众时,就认为自己遵循了人文关怀理论,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但并未注意到采访对象、报道对象的内心感受、状况,忽视了弱势群体的尊严、精神和内心情感,这种所谓的“人文关怀”被简单化了,并不是真正的人文关怀,并未深入到人文关怀的实质。
3.一部分新闻从业者道德滑坡
新闻记者是党的喉舌,是人民的喉舌,应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用职业道德理念由内而外地约束自身的行为,只有这样才能真心实意地为人民服务,完成记者应该完成的使命。然而,一些新闻从业者逐渐沉迷于金钱主义、享乐主义,经常将新闻的报道与金钱挂钩,与权势挂钩。2008年7月,河北省李家洼煤矿新井在井下非法存放的炸药爆炸,造成37人死亡,事故发生后,矿难矿主用260万收买了前来采访的记者,消息在事故发生两个月后才被报道出来。面对重大的矿难和金钱,这些记者选择了金钱,选择了沉默,将如此重大的事故隐瞒了长达两个月之久。新闻从业者中部分记者的行为让人难以置信,经济利益的驱动模糊了新闻伦理道德,道德不断滑坡,金钱主义、享乐主义盛行,势必严重阻碍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
1.新闻工作者应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
在当前这个发展迅速、关系复杂的社会中,新闻工作者应始终坚持正确的价值观,深入理解人文关怀理念,并将其融入整个新闻工作的过程中。新闻报道应该以人文关怀理念为指导,特别在报道灾难新闻和负面事件时,更要注重人文关怀。新闻工作者应该始终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真诚地对待每一个新闻事件、每一个报道对象,应该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经常换位思考,体会双方的感受。
2.新闻媒体应关注弱势群体
新闻媒体是为人民而生的,回归对人民群众的关怀义不容辞,新闻媒体应将报道的焦点对准最需要他们的群体,比如弱势群体。弱势群体在社会中处于相对劣势的地位,容易受到歧视和欺辱。他们需要媒体的关注,需要媒体的帮助。新闻媒体有义务、有责任关注这个群体,应该深入他们的内心,关注他们的生活能力,了解他们的生活境况,并及时报道他们生活中所存在的问题,让社会各界人士了解他们,共同帮助他们,共同努力解决他们所面临的难题。
3.新闻报道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注重社会效果
新闻报道要注重宣扬真、善、美,塑造良好的精神文化环境,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保障。在每一篇新闻报道完成后要仔细考虑它将会带来的社会效果,对于一些有关血腥、暴力、犯罪的事件不应在新闻报道中过多地描述细节,与之有关的图片也应尽量避免刊登,如果实在避免不了也应对照片进行处理,还可以通过其他角度对一些灾难、死亡事件进行报道。
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的缺失是非常值得关注的,不容忽视,应该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应该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弥补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的缺失,进一步促进它的发展,使之逐渐趋于成熟,只有这样新闻传媒才能真正成为人民的喉舌,真正成为民族精神和社会文化的守望者。实现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需要不断地发现问题,不断地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解决问题。
注释
①魏永征:《新闻法新论》,中国海关出版社,2002年版,第137页。
②徐迅:《暗访与偷拍——记者就在你身边》,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年版,第211页。
③毛泽东:《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7页。
④任雅仙:《论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与生态关怀》,《学术论坛》,2011年第7期。
1.周敏:《“小悦悦事件”电视报道中人文关怀的缺失》,《新闻记者》,2011年第12期。
2.曾珠:《略论灾难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魅力中国》,2010年第13期。
3.杨惠林:《民生新闻人文关怀缺失的原因及对策之二》,《新闻知识》,2011年第4期。
4.张剑:《浅论报纸社会新闻编辑过程中的人文关怀》,《新闻世界》,2011年第3期。
5.王璐琪:《浅谈广播电视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新闻世界》,2012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