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华
(盐城工学院机械优集学院工培中心,江苏 盐城 224003)
发声是声乐练习中最基本的问题,它与呼吸在唱歌过程中,彼此有极密切的关系。初学声乐学生,在练声时,前数星期每天可练习两三次,每次不得超过十分钟为最佳,因为初学时如唱得太多,则声音容易疲倦;一旦练成错误的歌唱形态,便难改正。在练习过程中,应在愉快的心情下,逐渐将时间稍加延长,循序渐进,经过一个时期,发声感到舒适,明显觉得气息的支撑,练习时间亦可逐渐增加。
在艺术歌唱中,我们要求音质纯净,没有杂音。不论发音清亮或圆润都要有情感。每句音必须均匀、连贯没有断隔、凝滞或混浊的现象,不论由低向高,或由高向低,音色应随情感作有规律的变化,音量要能强能弱,随心所欲去调整。音域要符合歌曲的要求。声音要能持久而不感疲乏,且保持青春气息。按照意大利传统的发声法,初时极注重在母音上,他们用短的乐句,使声音连贯而自然,且清晰。所以我们在练习发声时,应当时常注意呼吸,依照规律进行,气息不宜猛烈冲出声门,如能慢且温柔,即能给声带一个充分的准备去发声,继而发出美好的声音。
初学唱歌的人,常常会用大量的气压去唱高音或强音或者是音程距离太远的音。这会引起喉门过度震动,使声带受伤,倘若不及时停止或注意纠正,在短期内,美丽的歌喉将成为声如破锣。假如有一位声乐老师,在你还未受过两年或三年的训练,就让你唱近代歌剧,那么,恕我不客气地说,这位老师是在毁灭你的艺术生命,等你发觉时,可能为时已晚,无法挽救。
关于发声前姿态的准备:身体上一切器官必须保持自然、舒适和松弛;思想要集中;面部不可有紧张的表现如果面无笑容,双眉深锁,脉管暴张,两肩高耸,上胸挺出,或背部弯曲,双拳紧握,腹部凸出,两腿僵硬等,这些极为笨拙的姿态,则休想能发出自然而优美的歌声。初学发声时,各部分肌肉容易感觉紧张;我们的喉部肌肉极繁杂,需要学会控制那些不应起作用的肌肉,不要因为它们的紧张而影响发声。
在近喉部的肌肉种类甚多,它们多半是来保护与安置喉部及声带的。声带为两条平面肌肉约半寸长,如英文字母∨的倒写(∧)式,由后面“披裂肌”控制开关。喉头前部在喉核处乃由“盾形肌”来保护。在声带上层,另有“假声带”,当歌者发声时,可由真声带滑至假声带,其发音状态就被称为假嗓。
除以上所提之肌肉外,尚有“舌骨肌”、“会厌骨肌”以及“环形骨肌”使声带松弛与拉紧。总之,除了这些直接有关发声动作的肌肉外,其他还有多种肌肉在喉部,我们无需去研究它。
正确的发声姿态,身体应该立直,不可僵硬,面部要有愉快而自然的微笑,上齿稍露,则有轻松感,下齿露出则不妥。同时唱歌时双眉向上表示轻松愉快的样子,如双眉向下则有悲伤不快之感。头部不可抬得太高,或压得太低,因为太高则使喉部肌肉拉紧而喉门不开,太低则喉部的柔软性受阻碍,宜保持适中的姿势。学生宜多练习,使下腭灵活轻松,下腭可向左右延动,舌头需向前伸。
身体的重心可放在足部前部,两足稍微分开,一前一后能使身体站立自然稳定,均衡舒适为适合,练习唱歌时,最好是站着。我喜欢将腰扎紧,这也是一个好方法。我国古装剧演员多将腰束紧,因为腰部扎紧后,则当吸气而使横膈膜下降时,腹部肌肉不会松弛,这样就会促使腹腔中的气压更加有力并有弹性。下颌应放松下坠,切不可向前伸出。但也不可向后面缩进,以免压迫舌骨与颈部肌肉。如下颌向前,“会厌软骨”就容易压住气管,阻碍气流畅通,下颌轻松地下坠,“会厌软骨”就向上升,使气流通畅。会厌骨肌的作用,使食物送入食道,而防止误入气管。
在姿态方面,有些声乐教师主张学生在练习时,身体向前后上下摇摆,或边唱边走,这些方法,不外是想帮助学生使身体轻松而已,但这些毕竟是不足为法的。就是要试行,也应该适可而止。否则一旦养成习惯,在音乐台上也摇摆起来,或是边唱边走,那就糟了。因这种现象,表示歌唱者只是一个滑稽角色,并不是有修养的音乐家。歌剧家罗泰雷曼在音乐台上清唱时,除了面部表情外,身体其他部分是保持自然不动的。一个歌剧家能在音乐台上表现出一个音乐家的修养与风度,这才是第一流的艺术家呢!
口型与舌的位置都能直接影响共鸣。唱歌时的口型应像鸡嘴型,不宜像鸭嘴形,这是伊丽莎白·舒曼的比喻。唱中区Ah音时,口型宜作横线蛋形式,唱高音时,则作直线蛋形式。除口型与舌部应注意外,面部须放松,呼吸要正确,下腭不能拉紧,同时在练声时,用简单的几个音练习较为适宜。我主张在开始时可用短音程下降音阶练习。唱歌时口应张开,但不可张得太开,以免使喉部紧张,而致声音不集中及粗糙。口究竟要张开到什么程度呢?这要看歌者的口形和所唱的母音来决定。至于口的张开程度,通常以拇指中部可通过上齿与下齿之间为适宜。上齿下端只可稍微露出少许而作微笑状,下齿以不露出为佳。或打呵欠前,或饮水前状都是适宜的口型。上唇向上提高,而下唇下降与下齿上边边缘对齐,这样就不致窒塞声音。鼻孔也应翕张与通畅。在中部发音时(如 Ah音),喉柱要打开,唱高音时,喉柱则逐渐稍靠拢,同时将软腭小舌向上提,而下腭向下,这样喉门就开了。当软腭向上提时,音色则渐变暗淡,犬齿向外露,这样对男声及歌剧化女高音发高音时,有极大帮助。
现在再谈唱歌时舌在口腔中的位置问题。如舌的位置不当,会引致口部、颈部许多肌肉失常。舌的肌肉在唱歌时是紧张的,我们最好将它安静地放在口腔中,不可播起,这时口张开,如用Ah音来练习,唱时舌尖顶住下齿后面,舌背前部稍稍向上,舌的中部就自然成了一条沟型。这样,舌根肌肉就不致与颈壁肌太接近,舌根后之空隙大,气息就能畅通,不受阻碍,亦不会影响波从咽部的共鸣区扩大至头部共鸣区。舌骨、舌根肌肉与咽都有调节咽腔大小的作用,气息经调节后,能顺利传达至鼻腔、口腔、上腭窦等处。另外,因舌中部向下凹,而上腭向上举,这样口腔空隙亦较大,可充分帮助口鼻腔共鸣。口腔好像一个舞台,加果舞台过分狭小,还能演出什么好戏呢?发高音时,舌背可取较高的位置,软口盖向上举,舌尖向下弯,不应向上翘高,因为高音少用口鼻腔共鸣,而多用头腔共鸣,这特别适宜于“Ah”音练习,发“ee”音时,舌尖可稍向里卷,而舌后部则稍向上,但舌后部仍须脱离舌颈壁肌。另外,舌对咬字也极有关系;咬字不清,多半是因舌肌痉挛,而不能自然活动所致。尤其是舌根向后压,更易发出喉音且音色模糊不清,因舌部与咽部复杂肌肉有连带关系。如果舌的位置不适当,而舌肌与下腭不放松,将使口腔各部肌肉紧张,音波闭塞,气息不畅,咬字不明,妨碍头声,甚至还会发生难听的喉声。
声音原来在声带里时是微弱的,但如果起了共鸣作用,音量就会洪亮起来,声带上面的喉腔、咽腔、口腔、鼻腔、额腔,两颧里面的蝶窦,以及胸腔等,都是共鸣区。这些都能因着正确的训练,得到伸展与生长。共鸣如得法时能由一部分蔓延至其他区域,联合而成为一体:使音量能加倍发展,而音色优美洪亮。
共鸣不只限于共鸣腔中,人体骨中也会发生共鸣,譬如我们可将音叉触在任何东西上面,例如木片上,甚至以布包的木片,都可以发生共鸣。
共鸣的应用,应按照“音量”与“音高”的需要而决定,各共鸣区均衡发展,这样才能使发声臻于美妙。
当共鸣发展时,往往需同时应用数个不同的共鸣区。例如,只用鼻腔进行共鸣,而没有口腔、额腔与蝶窦等处共鸣,其声音则必成为刺耳的鼻音;我们不要误会鼻腔共鸣就是鼻音,在有鼻音时,小舌并不向上而却下垂,因此在鼻腔共鸣时,鼻孔要打开,鼻肌要放松,同时软腭须向上提,这样才不会有鼻音。不过鼻腔的共鸣容易做到,可是额腔与蝶窦的共鸣就难得了。这并非文字所能交代清楚的,而是需要有老师的指导,和自己长期的练习与领会,才能做到的。
在研究共鸣问题中,我们还要注意和知道什么时候要用胸腔共鸣,什么时候要用咽、鼻、口、头等腔共鸣,什么时候需要有两个以上的共鸣区同时应用,这些都要事先有清楚的了解。再如口型或喉部动作的变化,亦可影响到共鸣。
女中音,女低音,男中音和男低音,如他们在歌唱时,用手按胸部,就可感到胸部震动。男高音和女高音唱到高音时,会感觉到头部前额、头心、两颧,以及头后区震动。有一次,伊丽莎白·舒曼问卡鲁索,当他唱高音C时(中央C向上第二个八度C音),那个音在哪里?卡鲁索回答说:“那个音在我背后的地板上。”这就是说,他发高音C时,是用头部共鸣区,而这个共鸣区,是在头部后面深处。这使我们联想起我国平剧老生的发声是被称为“脑声”的。这可说是与卡鲁索的说法异曲同工,不谋而合。
伊丽莎白·舒曼时常告诉学生,共鸣不是只在一个地方。她让学生幻想一部梯子,这个梯子从鼻的后面下部开始,直升至前额头顶止。每个音均须应用口、面、鼻部、前额部。等共鸣区,一直至F高半音(高音谱表第五线)。从这个音开始,须换过另一部梯子,由前额顶转至头部后面,由高音G开始,就脱离口、鼻腔共鸣,转入头部共鸣,这些高音唱得完美时,好像脱离歌唱者,而飘浮在空中似的,女歌者唱到头声时,可将犬齿露出,这是指女高音头声位置,但伊丽莎白对胸声方面却不注重女声之胸声,更从不授男声。
发声与共鸣的关系,可分为四种状态:
(1)“向下位置”:纯粹胸腔振动。
(2)“向上位置”:将声音冲向鼻眉上两眼之间,即额区下部而获得头腔、前额与蝶窦的共鸣。
(3)“向前位置”:口、咽、鼻腔共鸣,使声音集中冲向前部。
(4)“向后位置”:这是最高的共鸣区。当我们唱到高音谱表上加线的 A音时,我们就会感觉到整个头部中心及后脑部振动,这就是卡鲁索告诉伊丽莎白·舒曼的说法、这亦是所谓“头声”。
我在这里再要慎重声明头声的重要,“头声”是我们的美声天使,它能使我们发高音时声音稳定、洪亮、动人柔美。这对花腔女高音、戏剧女高音,及一切的女高音与男高音来说,是必须坚持不断地练习,才能获得的技术;当然,这技术对男女中音亦很重要。不过这个技巧并非易得,有些歌者有特殊之天赋,他们就很容易领会到;有些歌唱者要化极长的时间才能获得;而有些歌者却永远也领会不到这种唱法。
以上我已讲过头声是由两眼之间直上头腔,发声时气流由上向后稍移,波动全部头盖,再向前发出。在此时期软腭向上,下腭向下,喉柱渐靠珑,便大量气息由腹肌向上推,横膈膜的气息屏住而不放出;这时气息已发生极大的压力,所以应加以控制而轻轻地向上推出来,以支持这头腔上的音波与共鸣。这一切并非简单,学者先要将声音头腔位置找到后,才能用轻柔声发音,经过一个长期的练习轻柔的声音可渐渐地变得洪亮,而如悬临高空之上。如果用强力向上唱,则可能误用中区发音,而以鼻腔、咽喉、口腔发出,这就不是头声了。
我们亦可用头声唱中声区,这不会损害声带,只是开始时音量微弱;但如果用中区发声法来唱头场区,则音量虽暂时觉得宏大,而音质则逐渐变色,声音容易感到疲乏粗俗,久而久之则有失音之可能。
共鸣是发声成功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发声要靠共鸣,而不能靠强力,发生共鸣而使声音扩大与洪亮,这是物理现象。声音在四面受阻之空间中产生回声,从而使声音宏大、集中而致远。但在获得人体内各硬体腔窦的共鸣时,我不妨再强调重复一句,有一点要注意的是:无关发声的器官及肌肉必须松弛,这样才会获得美好的效果。这是发声的一个基本原则。
一个只靠声带发出而不起正确共鸣的声音,虽用强力,非但不能传远,且不悦耳。相反的,一个微弱的声音,通过共鸣之后,就能不费力地传达给广大的听众。
[1] 金铁霖.声乐教学《金氏教学法》[M].广州:广州市新时代影音公司,2006.
[2] 周小燕.声乐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1995.
[3] 顾雪珍.歌唱艺术知识[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