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主义的思维与文化根源探析

2014-08-15 00:53郭晓舟
关键词:质料形式主义形式

郭晓舟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18)

2013年6月18日,在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违背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为当前群众深恶痛绝、反映最强烈的“四风”问题。这体现了新一届党的领导集体对党的优良的作风建设传统的一贯重视和创造性继承。“四风”作为损害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根源,在党的发展史上可以说长期存在并多次在党的重要会议和运动上被列为肃清对象。时至今日,这些不良作风仍然存在,并不同程度地损害党的形象、败坏党的风气、威胁党的事业。而其中,尤以形式主义危害最大,存活最顽固,根除难度最大。无论是专家学者还是一线的党政干部,都有普遍共识,新时期党的作风建设,必须始于剿灭形式主义。

一、形式主义危害的独特性反思

简单梳理学术领域和党建系统对于形式主义危害性表现的认识,大体上能够形成这样的感受:形式主义之所以危害性强,绝对是有深刻而独特的诱因的,否则怎么会屡禁不止、愈演愈烈呢。其他不良作风,如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以及急功近利、独断专行、懒政不作为等,这些作风虽然危害也大,但由于它们往往都是比较直观的,直接地违背群众的普遍意愿以及对党的预期,甚至直接触犯党纪国法,因此是能够比较容易被发现、识别、确定,并通过制度、教育的手段予以有效遏制防范。而唯独形式主义,因具有很强的伪装性和欺诈性,往往能够以一种积极的、正当的、合理的外在表现形式获得上级领导的认可,至少不会直接挑战群众的可接受限度。这就决定了形式主义比其他不良作风存活方式更灵活、生命力更顽强,因而破坏力更巨大。而且,对于不良作风的整治,形式主义也很容易落入循环往复的逻辑困境,往往是以新的形式主义去反对形式主义,在一定程度上迷惑、缓冲和消解了制度和教育的警示和整治效力。

形式主义作为一种党的不良作风是一种表象,而真正把握其本质,必须要深入到思维、文化层面。虽然形式主义当前集中爆发于政党政治的行为层面,但若要真正直达形式主义的病灶,就要透过这个表象深入其形成的思想机理,通过对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作用机制的分析,从而规避了仅在党建层面去认识和看待所造成的落入价值判断和道德批判的困境的可能性。

二、形式主义的思维探源

按照哲学领域比较一致的观点,形式主义是一种典型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它将形式与内容割裂开来,将形式绝对化和神圣化,并将其作为事物的本质来对待。作为一种政治行为,研究其本质必然要考察其背后的思想动机。若要逐本溯源地探讨形式主义,就必须要进入形式与内容这一对基本范畴的逻辑发展史。最早明确提出形式与内容概念及关系的是亚里士多德,他在继承集成了古希腊前辈哲人的自然哲学观点基础上,提出了具有总结性、集中升华性的“四因说”,用以对世界的本质及运动进行全面而全新的概括和凝练。在《形而上学》中,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事物的存在和变化的四种主要原因,即形式因、目的因、质料因和动力因。 “质料因”即“事物所由产生的,并在事物内部始终存在着的那东西”;“动力因”即“那个使被动者运动的事物,引起变化者变化的事物”;“形式因”即事物的“原型亦即表达出本质的定义”;“目的因”即事物“最善的终结”。亚里士多德把“质料因”理解为世界的基质,是构成世界的基础性要素;而把“形式因”理解为世界的本质。在阐述质料与形式的关系上,亚里士多德认为质料是惰性的,需要形式的动力推动和目的性规定,才能趋向于形式。理解形式与质料的关系,是理解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体系的某种意义上的前提,但反过来也可以认定,质料与形式的关系论述,也体现了明确的形而上学与唯心主义,认定形式即理念,是世界的本质。这个哲学范式从某种程度上为形式主义的萌生提供了潜在的思维层面根据。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弗朗西斯·培根沿用这一概念并赋予全新的内容,在《新工具》中指出形式是“支配和构造简单性质的那些绝对现实的规律和规定性”,强调形式是物体性质的内在基础和根据,是物质内部所固有的、活生生的、本质的力量,并把认识形式视为人类的认识目的。古典主义哲学创始人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的框架下阐述质料与形式的关系,并把这种哲学范式从认识自然转移到认识理性,他认为质料和形式都是主体的产物,而形式是能够赋予对象以普遍性、客观有效性的先天知识模式,更是知识的形式、次序、关系,其动力、目的皆源自背后的主体。而质料则被理解为感官在被物自体刺激之后产生的感觉,是可变动的。从亚里士多德、培根再到康德,质料与形式的概念从具象到抽象、从物到人,但共同点不言而喻:形式都居于主动地位,而质料都处于被动的、被支配的地位;而且二者的关系也是严格明确分离的,体现了西方思想的分析传统。这种形而上学的思维范式决定了形式这个范畴被绝对化、神圣化,并与它所反映的对象想脱离,成为西方思想史上一股强大的力量而存在和顺延。直到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诞生,才从根本上变革了质料与形式的关系内涵,成功超越了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和经验主义,建立了辩证的形式与内容关系结构。

形而上学与唯心主义虽然已经为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性、发展性和全面性所痛击,但其在思想史上的影响力异常巨大而持久,也因此,形式主义也伴之深入人类思维方式的深处。形式主义难除,是因为形而上学的顽固性。形而上学之所以难除,是因为它极符合人类的经验意识和常识思维。这就是为什么非常明确地反对形而上学,却总是犯形而上学错误的缘故。从这个意义上讲,形式主义难根除,是因为从常识与经验角度来看,人类的一切思维活动都始于感官刺激而形成的感觉材料,而事物的形式必先为人的感觉系统所捕捉而形成感性材料。人作为理性与感性并存的主体,理性的判断往往有着比较系统的社会性的限制,如知识结构、文化水平、认识能力,而人的感性认识能力所受到的限制就不那么多,而且也不直接受限于社会性,如情绪、意志、心理状态等。这决定了人一旦感觉到形式并形成了关于形式的感性资料和表象,那么,这些材料很有可能先于理性认识启动之前便联动了人的感性系统,形成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印象,从而形成了先于理性思维的判断。这种判断是可以影响甚至决定理性思维做出的最终判断内容的。在生活经验层面上会有很多例证,如越是漂亮的蘑菇就越危险、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等。可以看出,形式主义在思维科学、心理学层面都能找到存在的根据,这就不难理解其对日常行为指导的隐蔽性了。

三、形式主义的文化探源

这里的文化探源,并不是一般文化学意义上,而是从文化的民族性角度去探讨。从现实的、政党政治层面的形式主义切入,本文逆中国传统文化之流而上,回望形成于农业生产方式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特点和结构,在此基础上探讨形式主义产生、成长和成熟的条件和动力。

从最直观的角度去感受,中国传统文化在形式与内容这对范畴上看,表现为一种表现的纠结状态,既是一种强调仪式的文化,又是一种讲求实用的文化。对于后者,当代哲学家李泽厚在《中国现代思想史论》中便给予明确的揭示:“中国知识分子在近代如此顺利和迅速地接受进化论观念,一举扔弃历史循环论的传统思想,以及后来接受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一举扔弃‘和为贵’的传统思想,都证明中国实用理性这种为维护民族生存而适应环境、吸取外物的开放特征。实用理性是中国民族维护自己生存的一种精神和方法。”而对于强调礼仪形式,中国传统文化又表现出强烈的表现主义色彩。作为中国主流文化的儒家思想,便是这样一种强调礼仪、形式的文化思想体系,有着比较强烈的表现主义色彩,如所信奉的道德核心“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都强调其在社会人际交往中的感性的、外在的活动。 “父母在,不远游”、“守孝三年”的孝道、 “三从四德”的妇道等,都未必是一种发乎内心的信仰诉求,而更像是一种用于树立社会性印象的交往表演。始见于《大学》第七章的“慎独”,即“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可以说是对这种具有表现主义的形式化伦理的一种反思和追问。

那么,貌似矛盾的实用主义与形式主义是如何统一于中国文化系统中的呢?作为一种伦理主导的文化类型,中国传统文化在产、传、用等环节往往选择了形式主义的原则,注重外在的社会性标准对个体行为的评价,而这一点其实并不违背实用主义原则。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形成的社会政治结构是一个高度集权的封建王朝和全国范围内分散的小生产者,没有一定规模的贵族阶层、资产阶级和社会团体,也就形不成系统的市民社会,因此,王权所主导的文化即成为全社会奉行的主流文化,而这种文化由于单纯立足于封建道统而远离民间,具有某种意识形态的抽象性和符号性,因而奠定了重名轻实的传统;而中国几千年的农业生产方式造就的小生产者的思维是经世致用的,关注更多的是形而下的生存问题,而对于官方的主流文化往往保持一种直观感性的态度,因缺乏与生活相融合而浮在上空。小生产者在长期的农业生产中又形成了属于他们阶层的文化体系,即实用主义思维,而为了在强大的权力主导的文化面前能够确保实用主义文化的保留,因而也选择了名义上的、仪式上的对主流文化的接受和信奉,这就形成了实用主义裹挟形式主义得以保留的文化生态。实用主义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某种程度上的性格,它经历了几千年的沉淀,已经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而相对稳定的文化心理,而形式主义因构成了实用主义发挥作用、实现目标的有利因素而得以存留沿用。

四、结论

无论是思维层面还是文化层面,形式主义都是思想认识上的一个基本事实。通过探源我们发现,要想真正彻底地根除形式主义,仅在现实行为与政党作风层面去诊断,不仅会被形式主义独有的“形式存在合理性”所欺骗,而且还会被更高明的形式主义所取代,陷入循环往复的困境,甚至可以说,浅层次的、一般意义上的反对形式主义,客观上是推进了形式主义的进化和完善。因此,只有下沉到形式主义形成的思维与文化的层面,才能真正地认识到其深藏的本质,从而找到根除的有效方法。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要想真正地而不是姿态性地在执政上和思想上根除形式主义,就要努力做到以下三点:第一,要扎扎实实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要以敬业精神和专业的态度学习研究唯物辩证法的精髓。作为党的领导干部,对于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的学习,不能仅停留在服从命令、完成任务、应对检查的层次,而是要以一个具有远大政治理想、高尚思想境界和宽宏的政治胸怀的党和国家的先进分子自勉自求,真正认识到推进为人民服务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性和辩证性,从而在主观世界构建辩证的、实践的形式观,从而指导今后工作在重视内容、重视实效的前提下有根据、有节制、有限度地推进形式改革和创新。第二,为了确保为人民服务的工作形式载体的适用性和适度性,需要配套建立实效本位、民意本位的考核评价机制和干部建设机制,让务实、高效、简约的工作作风得到实实在在的激励和实惠,让浮夸、形象工程和面子工程无官可升,无利可图;让实干家前途无量,让嘴把式走投无路。同时,有效利用互联网时代的便利,建立健全群众信息沟通机制,让党倾听群众的声音覆盖面更广、方式更直接、内容更真实,从而确保形式主义无所遁形、无立锥之地。第三,辩证对待传统实用主义文化观念,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辩证法将其改造为务实的、简约的执政思维和工作风格,阻止其中的功利主义、利己主义和官本位的思想糟粕对党的思想的侵蚀。同时建设一种求是求实的党政文化,在党的执政和为人民服务的工作中营造出踏实、扎实、务实的文化氛围,让讲求实干受到尊重,让花架子和讲排场无地自容。

[1][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德]康德.纯粹理性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219.

[4]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M].北京:东方出版社,1987:322—323.

[4]俞吾金.形式主义批判——对当代中国文化病症的反思之一[J].探索与争鸣,2006(8).

[5]王平.从生存论的视角谈形式主义[J].理论学刊,2012(2).

[6]赵异.形式质料关系价值探析——以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和康德哲学为例[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猜你喜欢
质料形式主义形式
“表演完美”也是形式主义——为政不能耍把戏
形式主义“闻着臭,吃着香”
小议过去进行时
“开会”不是形式主义,“会海”才是
挂在“墙上”的形式主义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搞定语法填空中的V—ing形式
电影叙事质料和形式与观众视点的选择
谢林与近现代思想中的质料主义
发现“形式” 践行“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