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支持我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路径选择

2014-10-22 05:15
关键词:自由贸易区试验区贸易

兰 旻

(集美大学诚毅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自由贸易区 (自贸区)有两种:广义的自由贸易区与狭义的自由贸易区。广义的自贸区是以国家为单位,建立在两个及两个以上国家签署的自由贸易协定基础之上的,在世贸组织最惠国原则及国民待遇原则下,自贸区成员国消除关税及非关税壁垒,减低市场准入条件,相互开放市场,最终实现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自由化的目的,比如,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而狭义的自贸区指的是在一个国家领土范围内建立起自由贸易区,在此领土内,外籍船只可以自由出入,国外进口货物可以减免税,消除限制措施,而就关税来说,可以免于常规的海关监管。另外,狭义的自由贸易区除了具有保税区、自由贸易港的特点,还增加了金融方面的内容,允许并鼓励外资的进入、建立金融机构、实行汇率利率市场化等开放金融市场的措施,比如,荷兰的阿姆斯特丹港自由贸易区。

一、我国建立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必要性

2013年7月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文件《中国 (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标志着我国建立自由贸易区步伐的开始。如今我国之所以积极倡导自由贸易区的建设,是具有深刻原因的。

(一)建立自由贸易区是应对国际环境恶化的必要措施

伴随着国际贸易的深入发展以及经济危机的频发,在积极参与世界市场的国家中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尤其是21世纪以来多哈回合谈判一再陷入僵局、美国金融危机爆发、欧洲债务危机的出现,使得全球范围内的多边贸易进程发展缓慢。在这种背景下,各国都在积极倡导建立区域性的贸易组织,从而破除多边贸易的不利因素,实现双边贸易,从而推动本国及所在地区的经济实力。如今世界市场范围内有重要影响的三大自由贸易区分别是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东盟自由贸易区。但是由于政治等方面的因素,中国虽然是全球贸易大国,但却被由美国主导建立的贸易体系中排除在外。在TPP(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以及TTIP(跨大西洋贸易投资合作伙伴关系)中都没有中国的名字。若是这两个组织合作,有很大可能改变世界贸易格局,将中国边缘化,使中国面临着“二次入世”的不利局面。在如此不利于中国的国外贸易环境下,中国建立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实属明智之举。通过建立自贸区,一方面,冲破了美国的经济排挤,变被动为主动,利用中国有利的地理位置与资源条件积极加入到世界市场中;另一方面,通过自贸区试点,积累一定自建自由贸易区的经验,为以后中国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建立自由贸易区是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的有力途径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如今已经成为国际贸易大国,贸易规模跃居世界第一。但是在我国在金融及投资等领域的开放程度远没有传统的商品及服务贸易领域高。具体通过以下数据我们能够分析出近些年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情况 (见表和图1)。

表1 2003-2013年我国对外贸易情况

图1 2003-2013年我国对外贸易情况

通过以上图表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近十年来,我国商品及服务贸易不仅总量大,同时增长速度也很快,但是外资利用的比例相对较少,增速相对较缓。因此,通过树立改革开放的新思维,建立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进一步开放金融、投资等领域,可以深化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完善我国改革开放的结构,拓宽外商投资的范围,鼓励金融支持贸易、物流、制造等传统行业的转型升级,最终深化我国对外开放的水平,提高我国开放型经济水平,使在金融领域内的相关政策、标准更好地符合国际市场的条件,做到我国经济与世界市场之间更便捷地衔接,从而有效地利用世界市场的资源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三)建立自由贸易区是促进我国经济转型的有效手段

我国建立的第一个中国 (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属于狭义的自由贸易区,同时与我国国内的各类保税区的性质不一样。我国的保税区功能只要集中在贸易领域,旨在实现零关税,为进出口的货物提供一切便利条件。而此次建立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不仅包含贸易方面的内容同时包括投资领域、金融领域的开放以及行政体制的改革创新。

在这种新开放思维下建立的自由贸易区能够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能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以开放促发展,以开放促改革,以开放促创新,最终改变以往以产业促发展的模式,促进我国的经济转型,提高我国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水平,增加我国经济发展的后劲,尤其是在金融领域的开放,能够激发我国金融行业的活力,吸引更多的外资与民间资金,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提供可靠方便的资金支持。另外,我国建立的首个中国 (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发展模式是可以复制的、推广的。一旦成功,便可在全国其他地区建立,这样能够提高我国整体的经济水平,促进整个国家的经济转型。

二、金融支持对建立自由贸易试验区的作用

(一)金融制度创新是自由贸易区各个领域顺利进行的保障

当前,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一个很重要的趋势就是经济金融化,即:经济发展对金融的依赖性越来越强。而金融在经济方面最基本的作用就是为各类经济活动提供便捷、高效率的融资,从而保证各项经济活动的顺利展开。因此,金融制度的创新对于自由贸易区中各个领域工作的有效进行具有基础性的保障作用。

在此次建立自由贸易试验区中一项很重要的创新就是税收体制的改革。有关文件指出,在改革税收制度方面实行促进贸易与投资的税收政策,例如:对于在自贸区内从事境外股权投资的公司按照15%的税率征收所得税,同时对与从事离岸业务的公司同样征收15%的企业所得税,这样就比之前17%的企业所得税降低了两个百分点,从而改变我国税收相比国际市场偏高的不利条件,走出中国税制的困境,积极与TPP(泛太平洋贸易伙伴协定)、TTIP(泛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定)接轨,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税收体制,从而保证企业运营成本的降低,增加自贸区内企业竞争力,降低自贸区内贸易的成本。

另外一个重点则是投资管理制度的创新。即要进一步扩大服务业与投资领域的开放程度,放宽外资服务企业、金融企业的市场准入限制,按照前国民待遇原则,以负面清单为核心创新投资管理体制,支持并鼓励国外及私营的投资公司、资产评估公司、融资机构等入驻自贸区内,为自贸区中的贸易等其他经营活动提供更加便捷的融资支持,支持区内各项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金融领域的开放是自由贸易试验区成功与否的试金石

如前所述,我国建立的中国 (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属于狭义的自由贸易区,又与我国国内的各类保税区的性质不一样。因此,此次建立的中国 (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不仅包含贸易方面的内容,还包括投资领域、金融领域的开放以及行政体制的改革创新,而且在金融领域的开放属于自由贸易试验区建立的重中之重。因此可以说,金融领域的开放是自由贸易试验区成功与否的试金石。

此次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建立,扩大了金融投资领域的开放程度,允许民营及外资企业进驻自贸区内,按照国民待遇原则与我国国有金融机构进行公平竞争。

截至2014年4月末,上海自贸区内的企业已经由当初挂牌成立时的36家与金融相关的企业上升到2037家,这个增长速度是很快的。这表明,与金融有关的各类机构已经能够占到所有机构的23%,其中包括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上海自贸试验区是成功的。

(三)金融创新是建立国际金融中心的基础

上海是中国的金融中心,具有发展成国际金融中心的潜力。在自贸区推出的金融领域的创新措施能够促进上海朝着国际金融中心的方向发展。上海自贸试验区涉及多个方面的试点内容,主要包括汇率的自由兑换、利率的市场化、金融产品的创新等方面的内容,同时涉及一定的离岸业务。另外,实施人民币的可兑换性,扩大人民币的跨境使用,这些金融政策的切实实施都能够增强自贸试验区对资金的吸引力,扩大上海在国际上的金融地位,从而有利于将上海建成国际性的金融中心,而这些政策的实施并不会因为短期热钱的流动等不利因素而发生改变,这更增强了政策的稳定性和投资者对该区域的信心。

三、金融支持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路径选择

(一)扩大金融领域的开放程度

我国首个中国 (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不仅包含普通的保税区关于贸易方面的优惠内容,同时重点在于扩大金融领域的开放,因此,我国建立自由贸易区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金融领域的开放是否达到预期的效果,实现预期的目标。若从金融支持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建设来说,可以说扩大金融领域的开放程度本身可以作为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内容的一部分。

扩大金融领域的开放程度从总体上应该放宽外资与民营资本的市场准入与撤出,并为其提供相关类似于国民待遇的政策支持;从而使海外资本与民间资本更多地投入自贸区内,其中包括贷款、债券、期货、股市等领域,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允许符合相关政策条件的外资机构在自贸试验区内成立外资银行,允许符合相关政策条件的外资机构与民营机构合资成立中外合资银行,允许相关外商机构设立投资资信公司,允许相关融资租赁公司进入自贸试验区等。

2.允许境外的企业参与自贸区内的期货、商品交易,建立期货交易所与交割仓库。建立交割仓库后将会降低我国国内的交易成本。

3.允许外资及民间的资本在自贸区内除主营业务外兼营其他业务。比如,融资公司可以在经营融资业务的同时从事保险等担保类型的业务。

总之,要想实现金融领域的真正开放就要转变思维方式,积极吸收外资与民间资本,使金融市场按照国际市场的规则进行,从而增加金融行业的活力,达到预期的目标。

(二)创新金融政策,支持金融行业及自贸区内其他行业的发展

若想让金融能够支持自贸区的建设,伴随着金融领域的开放,与之对应的应该是金融政策的支持。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关于金融支持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意见》的文件,可以看到国家已经颁布了关于金融账户设立、融资汇兑、人民币跨境使用、利率市场化、汇率市场化、对金融市场进行监测等方面的金融创新措施,这些政策都旨在扩大金融行业的市场化水平,提高金融服务的便利性与效率,从而为自贸区内的贸易、加工等行业提供低成本与稳定的资金来源。

另外,创新金融政策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是发展离岸金融业务。所谓离岸金融业务指的是银行等金融机构吸收非本国居民的资本同时服务于非本国居民。发展离岸金融业务能够为外资进入自贸区提供便利的服务环境与服务机构,通过增加离岸业务的金融网点,为其提供方便的服务,可以免除外国资本进入我国市场的后顾之忧,从而增加我国市场对外资的吸引力,最终金融政策创新能够支持金融领域的开放,而金融领域的开放能够支持我国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建设。

(三)实现人民币的可自由兑换

人民币的可自由兑换是开放金融市场以及人民币走向国际的前提。人民币可自由兑换增加了人民币的流通性,增加了世界市场对人民币的认可程度,迈出了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的第一步,到那时利用人民币可以更加方便地进行外贸结算,减少了外贸企业的汇率风险。在具体措施中可以先行试验人民币的跨境使用,自贸区内的相关金融机构可以从境外借入人民币等,从而能增加了外资进入我国自贸区的信心。

(四)建立完善的监管体制,有效控制金融风险

金融领域的开放伴随而来的必然是金融风险的增加,热钱流入、外资企业控制难度大等这些问题都会成为现实,不得不预先做出相关预防措施,以有效地控制金融风险。而在监管方面我们可以借鉴发达金融国家的做法,比如美国、英国的相关管理经验,建立完善安全的信息系统,通过建立一对一的档案监督相关金融机构的行为。制定相关审核标准,对于进驻自贸试验区的外资以及民营金融机构实施资信、负债、社会影响力等方面的资格审查,只允许符合条件的公司进入市场。另外,若是遇到金融危机等市场不能解决的问题,中央银行等金融机构以及政府要进行正确的宏观调控,积极引导其健康发展。总之,金融支持我国自由贸易区试验区建设的路径选择就现在情况看,可以从扩大金融领域的开放程度、创新金融政策、实现人民币的自由兑换、控制金融风险等方面努力 (见图2)。

图2

四、总结

我国建立自由贸易试验区是审视国内外形势下,做出的科学的决策,能够有效应对我国面临的不利的国际环境,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我国经济的成功转型。本文分析了金融在我国自由贸易试验区中所起的作用,金融制度创新是自由贸易区各个领域顺利进行的保障,金融领域的开放是自由贸易试验区成功与否的试金石,金融创新是建立国际金融中心的基础。在这些作用下,本文探讨了金融支持我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路径选择,包括金融领域的扩大开放、金融政策的创新和金融风险的控制等三个方面的内容。

[1]徐雅雯.上海合作组织贸易投资便利化问题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2]万荃.上海自由贸易区:实体经济和金融改革的对外窗口[N].金融时报,2013-07-08.

[3]宋永刚.TPP对中国政治及经济影响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4]夏善晨.自贸区发展战略和法律规制的借鉴——关于中国自由贸易区发展的思考[J].国际经济合作,2013(9):18-22.

猜你喜欢
自由贸易区试验区贸易
RCEP生效!全球最大自由贸易区正式启航
“2021贸易周”燃爆首尔
18个自贸试验区
贸易融资砥砺前行
各试验区先行先试 探索创造模范做法
我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展望
贸易统计
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实现的路径分析
4个自贸试验区总体方案实施率超过90%
世界主要自由贸易区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