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格尔顿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解析

2014-08-15 00:53崔剑峰
关键词:伊格尔顿本体论后现代主义

崔剑峰

(黑龙江大学社会科学处,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自20世纪中叶以来,人类已步入了广泛运用智能工具的信息网络时代。电子计算机成为信息网络时代主要的智能工具。电子计算机的使用延伸了人脑功能,使人类社会生活方方面面日益走向智能化和自动化。知识成为信息网络时代的主导资源和要素。电子计算机产业、光缆通信、卫星通信、网络经济信息网络时代的主导趋势,都是后工业文明的重要标志。部门、产业以及人与人之间日益独立化和疏散化,知识日益相对化和充满不确定性,人们社会生活、生产越来越平面化,人将自己置身于一个旋转起来、光怪陆离、色彩斑斓、虚实难辨的世界之中。后工业文明企图消解中心,但却越来越压抑人的个性。人越想独立自主,却越无法自由自觉。

一、伊格尔顿解读后现代主义理论的理论旨趣

伊格尔顿视后现代主义为一种文化形式,“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文化风格,它以一种无深度的、无中心的、无根据的、自我反思的、游戏的、模拟的、折中主义的、多元主义的艺术反映这个时代性变化的某些方面,这种艺术模糊了‘高雅’和‘大众’文化之间,以及艺术和日常经验之间的界限”。

在伊格尔顿看来,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文化形式,主要反映时代变幻莫测的风格,主张消解中心、离散主体、虚拟时空、嬉戏游戏、多元文化、自我反思、追求不确定性等方式去解读时代。后现代主义确实具有独特的文化视域,这一点是伊格尔顿值得肯定的,而伊格尔顿却质疑后现代主义的历史真实性。

后现代主义一词来自西方,意在描述后工业社会的文化新特点。毕竟面对这一新形态的文化,人们观点并不一致:

1.后现代主义文化的总体趋势是走向生活世界。其生活结构和文化心态趋向于平面化、游戏化,大众消费浪潮消解了对终极、无限、同一的寻求,主体的至尊地位和理性主导的功能都被解构了。不过它的新功能是审美,在同各种文化形式的融合中,去澄明生活的意义,让个体获得自身的价值寻求。

2.后现代主义是对晚期资本主义官僚体制、对理性至上的精准计算的管理制度的反抗。它以反文化的方式揭示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以价值世界的缺失而宣告资本主义的无价值,以否定传统价值体系和文化体系的诞生,诊断出了时代疾病,却开错了诊断书。

3.现代新儒学正是吸收西方文化合理性,其中包括后现代思潮,以我国现代化建设为切合点,探讨后起国家建设现代化问题,从而规避西方国家建设现代化的弊端。现代新儒学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内蕴的文化精神可以规避西方现代化的弊端,从而自然而然促成中国现代化建设。

尽管后现代主义在解决晚期资本主义危机的设想缺乏现实依据,但毕竟在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情境中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的潜在危机,这一点难能可贵,而且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而有的学者则认为中国现代化建设与中国传统文化格格不入,不可能生发出民主和科学精神。毕竟中国传统文化过分强调“天人合一”,这一思想本身就不可能促成中国现代化建设,而且是与西方的理性主义传统完全不同的另一种东方农业文明的传统文化。而且,我们虽能深知一种文化的优点以及另外一种文化的缺点,然而却无法做到吸取一种文化的优点而去避免另一种文化的缺点。如果认为存在这样一种文化的话,就如同相信一个集合了人类所有优点而诞生的完美无缺的一个完人,这个人是根本不存在的,如果存在的话,只能存在于人们的想象之中。而且就连基督教信徒眼中的至高上帝,也不是完美无瑕的,更不是万能的,毕竟他制造不出来连自己都搬不动的石头。

伊格尔顿承认后现代主义对传统进行颠覆的功绩,然而却建构了一个虚幻的理论,缺乏现实根基,为资本主义时代病开错了诊断书,指出后现代主义是“毫无羞耻的自我剽窃”。

二、伊格尔顿视域中的后现代主义谬误

在伊格尔顿眼中,后现代主义这样一种文化形式的主要特点是消解中心、离散主体、虚拟时空、审美游戏、多元文化、自我反思、追求不确定性。后现代主义是后工业时代精神的反映,有其合理性的方面,然而却更多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其本身就是一个谬误。

后现代主义理论反对传统理论主张的主体中心论,尤其是启蒙时代以来所确立的主体的崇高地位,尤其以笛卡儿为代表的理性中心主义,确立主体理性的至上性,后现代理论主张消解中心、离散主体。然而其实质却确立了松散的、模糊的、不确定的领域,充满了模糊性和虚拟性的色彩,让人隔着一层迷雾去观察事物,越想看清楚,却最终无法看清,反而更加朦胧。后现代主义主张消解中心,却把中心与边缘、权利与话语结合起来。

后现代理论主张在虚拟时空观中进行审美游戏,其实是鬼鬼祟祟游戏的不清醒意识,幻想的的乌托邦和无法想象的状态。后现代主义批判现代主义,指出现代主义许诺去实现人的自由、民主和平等,结果现代主义没有兑现自己的承诺,人们普遍陷入异化状态,无法摆脱人对人和物对人的控制和摆布。而后现代主义自己却返回到现代主义。如果说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义有所超越的话,那么后现代主义对现对主义的超越只存在于语言之中,后现代主义就是超越了现代主义的语言。就如伊格尔顿所言,后现代主义的“语言是不同星球的话语,而不是相邻国度的话语”。

后现代主义眼中的世界是由话语和思想所构成的,实质上,每一件事物都变成了对这一事物的一种诠释,而事物的诠释将失去意义,留下的只是事物尘封不动。后现代理论去中心化是有目的的或者说针对事物自身的,本身带有一定计划,而且事物还会与其他事物结合成次中心化状态。而不是像“非典”流行时的蔓延扩散状态,后现代主义强调的去中心化还会导致稳定的中心状态。会形成“自我同一”、“自我授权”的主体。

后现代主义的政治论立场就是要解除人与人之间的对立状态,“即人道主义者和反人道主义者,自我决定的主体和作为过程后果的自我,庞大的巴赫金式的肥胖个人合令人担忧的拉康式的瘦削个人之间的对立”。后现代主义的怀疑主义态度是在预定一种假设,那就是在当今强权政治对人的全面控制出发去寻求生活某个区域可能存在的自由、民主和平等。进一步分析,我们也可以认为这是一种心理诊疗话语,根本对人们现实处境无动于衷,反而使人们在政治上失去方向,不知何去何从。后现代主义所提供的离散主体是脆弱不堪的,我们只能去黯然伤神地悼念自由,而不是在现实中寻求自由。它只为我们构筑了理想主义模式的乌托邦。后现代理论不再像霍克海默和阿多尔诺那样批判大众文化,并且认为大众文化已经被异化为统治社会的宣传工具,而是对大众文化充满了溢美之词,认为大众文化是至上的民主,而不是实现对大众的控制和渗透。

在某种意义上,我们不能置疑伊格尔顿视后现代主义为荒谬的集合体,而且后现代主义自身充满了矛盾,最终没有逃脱现代性的轨迹。

三、伊格尔顿述评后现代主义理论是不结果实的花朵

很明显,伊格尔顿更多的是分析后现代理论的缺陷,尽管伊格尔顿并不否认后现代理论的功绩,伊格尔顿对后现代主义的分析和批判为我们研究后现代主义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维度,然而笔者认为,伊格尔顿对后现代主义的功绩和后现代主义的不同领域缺乏详细的解析,这也可以说不失为一种缺憾。

学者高宣扬指出,后现代主义本身的不可表达性和不可言说性是我们用传统语言所无法去表达和理解的,但我们却不得不用传统语言去加以表达和理解;就像我们居住于银河系的居民却无法从银河系之外去观察银河系。学者高宣扬分析了后现代主义表达的独特性和模糊性,后现代主义自己制造了话语和语词,主张在网络等虚拟时空中去展现自身和认识事物,强调事物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主张用机敏机制来使文本解读者或读者与文本及作者保持一定距离,强调解读的不可表达性、不可通约性和不可翻译性。而实际上,后现代主义的这种模糊性只是为我们接近真实的事物本身设置了一道道帷幕,使我们无法看清真实事物,最终认为没有认识和接近事物的必要性,以对事物晦涩和难懂的表达来标志自己的独特性和反传统性。但后现代主义毕竟看到了后工业社会的弊端,看到了随着人类自我主体的无限膨胀,人对人和对周围自然界不断采取征服和占有的态度,人类越来越陷入了自我的泥潭中难以自拔,同时饱受人类对周围环境的征服和破坏所带来到的恶果,资源大量浪费。今天,中国追求经济速度的增长,资源消费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四强国,占全球消耗总资源量的三分之一,长此以往,中国的能源消耗能否坚持得住都是令人思索的问题。人类居住的生存环境和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欧洲莱茵河曾经四处臭水、污水一片,经过十多个国家共同治理,莱茵河清澈见底,而今松花江在遭遇重大污染之后,又在遭受污染,值得令人深思的问题是我们能否再走西方国家的老路?是污染之后再治理,还是防患未然。后现代主义提倡人类原本的生存环境,可以说是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切实关切。

后现代主义反对传统形而上学,主张在场形而上学,反对本体论,指出本体论带有先验性。传统本体论致命弊病是解决不了先验性。海德格尔存在主义本体论是是无根本体论,把存在变成了在者,是在者本体论或在者形而上学。传统本体论自亚里士多德始,结束于黑格尔,西方两千多年的哲学发展,传统形而上学的核心学说是古希腊存在论,是因果式思维方式。而海德格尔存在主义本体论还是在寻找实体,即寻找在者,统一性不能来自经验,即不能来自先天假定。而海德格尔存在主义本体论没有走出传统本体论,强调强制性权威,强制的统一性结构。而后现代主义坚决推翻压抑个性、压抑自压抑话语权力,主张形而上学本体论不在场,是离散、相对性的形而上学。后现代主义反对无根本体论,反对先验预设,但人失去某些一致性,又将何去何从呢?后现代主义主张人生或者生活是审美游戏,既然是游戏,那么,游戏是否需要规则呢?

综上所述,伊格尔顿在承认后现代主义历史功绩的同时,更多的是从后现代主义的内在矛盾出发去进行批判的。后现代主义在破除传统,反对权威,主张关注人的生存和发展,寻求人的自由、解放的,但这一切不具有现实基础,最终变成雾里看花、水中望月,走向了虚无。

[1][英]特里·伊格尔顿.后现代主义的幻象[M].华明,译.商务印书馆,2000.

[2]马海良.文化政治美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3]高宣扬.后现代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4]高宣扬.当代法国思想50年[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5][英]特里·伊格尔顿.当代西方文学理论[M].王逢振,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6][英]特里·伊格尔顿.文化的观念[M].方杰,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7][英]特里·伊格尔顿.沃尔特·本雅明或走向革命批评[M].郭国良,陆汉臻,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伊格尔顿本体论后现代主义
从后现代主义传记戏剧到元传记:重读《戏谑》与《歇斯底里》中的荒诞性
元艺术与后现代主义
CP论题能为本体论论证提供辩护吗?
张栻的本体论建构及其体用逻辑探析
张载哲学的本体论结构与归宿
后现代主义的幻想
A Preliminary Study of Terry Eagleton’s Ideological Criticism
伊格尔顿的审美和解之梦
浅谈后现代主义对服装设计的影响
批评理论的责任与批评家的任务
——《批评家的任务》与特里·伊格尔顿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