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英灼,李 芬
(1.湖南警察学院侦查系,湖南长沙410138;2.海南广播电视大学文法学院,海南海口570208)
当代大学生正生活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时期,我们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大学生思想问题和现实问题。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工作作为与时俱进的一种体现,它以其鲜明的时代特色、重要的理论和极具指导意义的实践价值吸引着广大学者展开研究,要使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理念回归,关键在于思想政治教育要彻底转换原有视域,克服原有惯性,以人为本,探索实施人文关怀理念合理路径。
笔者选取了长沙市几所高校,以个案访谈形式,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在校大学生进行随机了解,收集相关信息资料,阐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中存在主要问题:
当前大学生是具有现实需要的人。其中不仅有探究未知、获得新体验需要;还有期待被认可与欣赏、承担责任等方面需要。而在教育过程中,如何关注并怎样尊重学生是成功教育的必要条件。而基于生活环境、知识累积以及身心发展差异性,思想道德修养的层次性也成为一种必然。然而,当前某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并没有尊重大学生内在需求差异性和个体状况差异性,在操作层面上关注整齐划一,重共性轻个性①访谈中有学生反映,有的辅导员在工作中往往采取“一刀切”模式,学生的个性需要没有得到足够重视;有的辅导员在工作中缺乏实事求是科学分析态度,强调单一的外部灌输,方法简单不具体,思维不灵活,习惯用标准的、既定的、理想化的规章制度来对待所有学生;有的辅导员很少甚至没有与学生相处沟通,根本不了解学生内心需要和实际困难,“攻心”职责欠缺,学生没有感受到人文关怀。此外,有的辅导员虽然认识到自己对学生的个性需要关怀不足,但囿于繁琐的日常事务,关怀过程显得有心无力,多数时候只是泛泛的对大部分学生进行集体教育和引导,缺乏个别关怀和教育。。目标针对性与可操作性的缺乏成为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软肋,学生的个性开发被忽略,需求差异性也没受到应有尊重,更遑论给予学生依据各自特性选择自身发展方向权利。正是基于此,学生难以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丰富、有趣、积极的情感体验,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原本应有的影响力和感染力大打折扣。
我们知道,人格、品德、思想观念、做人方面教育理应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中之重,但根据调查显示,这些非常需要的教育因为现实课程内容与目标背离而极度匮乏。在访谈过程中,不少学生反映学校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不合理,内容枯燥、空洞,没有实用性及可操作性,观点陈旧、不具时代感,说教气息浓烈、与现实生活脱节,思想政治学习无用论与撤销论也因此而尘嚣日上。针对学生各种负面评价,访谈中有教师也无奈地谈到,困囿于实践教学经费的缺乏,理论教学占据了大部分授课空间,所谓的实训流于形式,过分看重宣传与评比工作,而忽略学生成长实际需要与本质规律,以人为本、关心、爱护学生等真正的人文关怀需求缺位严重。加之相关人文社科类课程开设不足,使得学生对于“人生、价值、生命”的深刻内涵认识不够,无论是精神境界,还是实践能力,都亟待进一步提高。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主体包括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大学生作为受教育者,他的主体地位应当得到必要尊重,能在心理自由即没有束缚与压力状态下接受思想道德教育,是提升其思想道德认知和实践能力的基本要件。我们在走访中发现,过分注重理论知识灌输而轻视交流和互动,成为政治理论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通病。为了学分而被动接受知识,严重制约了学习兴趣激发和思维模式锻炼,在这样的教学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为所谓的“背多分”式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精神境界成为一种奢望。此外,不少专业课教师只重视自己的课程授课,忽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认为那些都是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或是学生干部职责,于己无关。这种狭隘的教育意识极大阻碍了学生全面进步与个性发展,没有真正尊重和发挥学生主体自发性,不利于学生自我成长与自我实现,与我们所强调的人文关怀精神实质背道而驰。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国家教育阶级性、政治性的集中表现,是世界各国教育重要组成部分,服务于一定的社会制度。美国、日本、新加坡等一些发达国家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创造了许多经验,有的方面值得我们借鉴。
美国在其高校当中既没有“思想政治教育”这样的概念,也没有统一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实际上,在美国实行的“公民教育”和“政治化教育”跟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政治教育、道德观、价值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道德品质培养、健康人格教育等内容是美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侧重点。在此过程中,“以人为本”教育理念贯彻始终,注重学生个性化教育、强调学生主体性,“为学生服务、为学生成长出力”,一切以学生为中心,真正做到了“A Student——A Person”。在美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经常为学生创造各种条件与机会,强调全面发展,将学生以“成人”看待,故较少采取“填鸭式”教育,针对不同学生提供不同咨询与辅导。在教育学生过程中,注重学习机会给予,让学生在吸取知识同时发挥各类潜能,推进其全面成长。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日本教育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政府统一指挥,文部省操作执行,同时明确教育理念坚持以人为本,改革完善教育、管理模式,让学生自由学习、自主学习、创新学习,让学生在一个自由氛围中探寻科学知识,使学习成为自己的事;成为自觉的事;成为一件快乐的事,真正为学生成才做指导性、服务性工作。“一切以学生为中心”,围绕学生实际,按照大学生实际特点和认知特点进行有效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体现人文关怀;此外,日本全社会都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在于形成“人”,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单靠学校来进行,而应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密切结合。同时,日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完善的制度和体系,并且建有较完备的大学生教育机构与配套设施,社会和民众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积极性的广泛调动,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合力。
新加坡政府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国家教育政策三大基础之一,足以见得思想政治教育在新加坡学校教育中所具有的重要战略地位。其积极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入手,将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各种形式潜移默化渗透到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当中,以此来强化大学生国家意识。在大学教育过程中,新加坡高校始终贯穿着“我是新加坡人”的爱国主义精神教育,使大学生树立起对国家的意识,增强爱国主义情操①从1998年开始,新加坡每年都要举行一次“国家意识周”活动。在国家意识周期间,大学生要积极参与和组织各种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使大学生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得到提高,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也得到不断提高。。爱国主义教育是新加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手段。新加坡高校通过三位一体教育来实现对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培养,也就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有机配合;此外,还通过理论灌输和教育实践两方面来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意识。从理论上各大高校根据大学生身心特点和发展规律制定明确的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大纲,注重培养大学生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课程内容根据实际情况循序渐进;同时,通过各种社会实践来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比如教育部规定学生必须选择参加一定的课外活动,借助活动培养学生与人和睦相处、团结互助、友爱的良好品德,同时增强大学生集体荣誉感。在此过程中,注重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有机结合,通过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来巩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成果。
如前所述,国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非常注重渗透式教育对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作用,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向大学生灌输爱国主义思想,促使大学生形成良好思想品德,并且在实践中取得良好效果,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而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长期以来主要运用显性教育③也就是按照国家大纲统一要求,主要对受教育者采取正面理论灌输和说服教育,使其思想品德达到社会所要求的标准。方式,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以及市场经济发展,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发生着显著变化,于是渗透式教育逐渐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思路提上了日程。这种教育方式是通过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渐渗入到受教育者头脑,在潜移默化中使受教育者不知不觉接受了教育者思想,从而达到转化受教育者思想目的。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根据大学生个性特质和心理特点,在“正面灌输”的同时,增加“隐性渗透”,使大学生思想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达到转化效果,这样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产生积极影响。但是这并不等于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仅仅运用渗透的教育方式而全盘放弃显性教育方式,通过直接、公开方式进行理论灌输教育,旗帜鲜明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来武装大学生头脑等显性教育方式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也是不可或缺的。
众所周知,实践能力是衡量人才是否全面的重要指标之一。美国、日本和新加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都突出了对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视。美国强制要求学生参加志愿活动,鼓励他们承担义工等社会行为,不参加或是参加时间没有达到规定要求的,政治科目分数无法及格,毕业证书也无法取得。日本大学教育同样强调对学生实践能力养成,除了教内的实习教育必须参加之外,到校外企业、科研院所或者事业单位实习,是每一个学生必须完成的阶段。整个大学期间,只有各门功课及实践环节成绩都合格者,才有资格进入毕业论文阶段;另外,本科生论文一般以真实课题为选题。而新加坡高校为了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经常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除了增强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还注重对良好道德品质培养。反观我国,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更多的是理论说教,社会实践活动少之又少,学生思想道德意识和行为无法在现实中塑造。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实践能力,发展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是高校人才观、质量观核心要素。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强化社会实践,挖掘并创造各种条件来培养其实践能力,是形成大学生良好思想道德素质必经之路。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综合作用就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合力。如前所述,美国、日本和新加坡对于“三教合力”是非常看重的。单纯依靠学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无法适应社会快速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空间开始延伸至家庭和社会,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和谐互动成为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发展目标,思想政治教育合力形成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并受到广泛关注。家庭作为社会生活基本单位,是最先对人实施教育和影响的地方,也是大学生接受思想道德教育的第一课堂,具有情感性和亲和性。让家长当好子女的第一任教师,引导家长以自身良好品行为子女健康成长树立榜样。同时学校要促使硬件建设与软件管理、传统教育方法与现代教育手段达到和谐统一,努力探索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在思想上、方法上的有效途径,以发挥教育合力作用。此外,还应有效运用社会教育资源,充分发挥科学理论、宣传舆论、思想道德、先进典型、大众传媒导向作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并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谐互动局面。
[1] 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 赖功欧.人文价值取向的现代转换[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5.
[3] 伍揆祁.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论[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
[4] 张彦.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研究[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
[5] 刘卓红,钟明华.开放德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6] 侯晶晶.关怀德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7] 王学俭.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前沿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8] 赵新燕.思想政治教育和谐模式构建研究[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
[9] 杨桂华.社会转型期精神迷失现象分析[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
[10] 陈思坤.论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的理论渊源及实践价值[J].学术论坛,2009(4).
[11] 王薇.略论人文关怀视野中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4).
[12] 龙溪虎.幸福观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维度[J].求实,2009(12).
[13] 高艳青.人文关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价值[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4).
[14] 柳礼泉,张红明.生命伦理观视域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求实,2009(6).
[15] 苏光.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人文关怀的路径选择[J].思想教育研究,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