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霞
(海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海南海口570228)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是高校根据我国中宣部、教育部部署,将思想道德修养课和法律基础课这两门课融合在一起,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其中一门,于2006年秋季开始实施。这门课主要是以马克思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作为重要指导思想,在内容上关注和解决高校学生中关于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方面可能遇到的理论和实际方面的困难和问题。在国家颁发了关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后,我国中宣部、教育部两个部门发布了一系列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意见的相关文件。
这些文件表明:高校实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担任起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任务,要根据新形势进行相应改革措施,提高其教育实效性。高校“基础课”使用的课本结合了我国最新的理论研究成果,把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意识结合在一起,并且把哲学、伦理学、心理学、文学、美学和法学知识融合在一起,使得这门课具有全面性、逻辑性和科学性,因此这门课是思想知识和道德知识、历史维度和现实维度的融合和交叉[1]。好的教学内容和有效的教学方法两者缺一不可,两者是辩证统一关系。因此,要想达到给学生教导其教学内容、灌输其教学思想这一教学目的,应该重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方法改革。
案例教学法是指以具体的典型案例为出发点和主线索,在教师指导下,运用多种方式启发学生对案例提供的客观事实和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见解的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2]。
1.案例教学法研究
案例教学法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教材内容和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选择经典案例在课堂上分析,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性,通过学生分组交流讨论,教师最后帮助学生解决其遇到的理论问题的课堂教学方式。通过这种方式,意在启发学生思考,从而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师教学内容。实践证明:这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提高教师教学效果的方式。周辉在文章中指出:结合高校大学生现实情况和教材具体内容选择适合案例,在课堂上教师通过对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对自己生活中遇到问题和当前存在社会现象进行思考。教师通过这种方式,激发学生在课堂上参与到案例讨论中的积极性,帮助学生解决思想认识方面遇到问题,结合当前大学生思想情况,帮助他们分析和解决大学学习和生活中所碰到的思想理论层面问题[3]。潘友梅指出:在“基础课”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内容是关于思想品德知识和法律知识等实践性较强的内容,教师在教学中使用案例分析法进行教学,这样可以让学生们在自己思考和案例讨论过程中,获得有关启示,且更新学生理念,培养正确思想观念[4]。
2.案例教学法内容研究
教师在采用案例教学法时,选择案例要注意案例内容,其中采用正面的案例进行教学,是教学中经常采用的方法。学生通过这些正面案例,有助于学习案例中积极正面的思想和效仿案例中正确做法。但是,有时由于教学需要也要适当采用一些反面案例,这就需要教师在采用这些反面案例时要注重案例阐述和分析,以期更好地达到教育效果。罗梅在文章中指出:教师在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时,还要注意正面案例和反面案例的不同教学。在大多数情况下,正面案例应当是首选,有时为了形成对比、让学生明确知道什么是错的和违法的时候,可以适当选择反面案例,但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课堂中采用反面案例进行教学时,教师要注重对案例的阐述,让学生感受到反面案例中内容只是社会上少数现象,社会整体是朝积极正面方向发展的[5]。
3.采用典型案例教学法效果研究
课堂教学证明:案例教学法跟传统教学法相比,在教学效果上起到了很大改善和提高作用。陈杰峰在文章中指出:许多典型案例不仅具有启发、控制、调节、导向、矫正、警示等育人功能,而且具有教育学生、凝聚人心、鼓舞士气、塑造和弘扬民族精神等教育价值。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各类典型引进课堂,这种采用典型案例的教学方法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学效果[6]。
1.实践教学法的必要性
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道德与法律修养”这门课的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单方面依靠于课堂理论灌输,而实践教学由于各种各样原因制约得不到开展,教师往往止步于课堂,教育效果的实效性难以得到保障。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要求和自身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适当采用实践教学法,以期能够通过实践教学法和理论教学法相结合,提高其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唐青女在文章中指出:我国高校思想道德修养课目前教学大部分仍然局限于课堂上的理论教学,教学实践活动由于重视程度、学时、经费投入、建设方面不足,或者流于形式,或者尚未开展。要扭转这一状况,教师应该根据课程自身规律和特色,对教学实践活动进行合理设计[7]。
2.实践教学法形式研究
适当的实践教学活动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行之有效方法。实践教学法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对教材内容得到深刻认识和理解。实践活动形式有很多,教师可以根据学校办学条件、课时安排和学生兴趣设计和安排适合的实践教学活动。唐青女在文章中指出:在课堂外进行教学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的拓展和延续,课堂以外的教学实践活动形式十分灵活。教师根据教材、学生、专业、课时、经费实际设计实践活动,例如可以采用参观访问、问卷调查、模拟活动等进行教学。龚志宏在文章中指出:马克思说过,理论来源于实践并最终用于指导实践,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当理论联系实践。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与教学实际情况给学生安排一些社会实践教学活动,也可以让学生模拟教学现场,使学生的认识在这些活动中不断深化。柴秀梅,易善安,车玉在文章中指出:只有树立全员育人思想,“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效果才能得到改善和提高。这门课的教学要把教师教学和学院其他学生工作部门结合起来,加大教育力度,教师和这些部门共同承担对高校大学生进行道德和法律方面教育工作。任课教师可以和学校团委、学工处、就业办联合举办相关教育类活动,例如相关的专题讲座、专题讨论,以及图书馆联合举办一些相关读书活动,还可以和系部联合举办模拟法庭、以及组织学生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等等,这些教育实践活动都是很有效的实践教学模式[8]。
3.实践教学法效果研究
实践教学可以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悟和学习教材理论知识,在实践中提升自己认知水平,从而通过实践将其内化成自己的认识,再通过实践活动去提高自己的理论认识,最终将其外化为自己的行为方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的也是通过对改变学生思想方面认知,改变学生日常行为,从而形成良好社会规范。因此,学生是否形成良好行为,是衡量实践教学实效性的重要标准。陈杰锋在文章中指出:高校“基础课”教学过程其实是一个知、情、意、行辩证统一过程。教师在教学中采取课堂实践、校园实践、社会实践,三位一体教学方式,有助于大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在具体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适当穿插进行参观考察、调查研究、旁听法院庭审等具体实践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把自己的知与行结合起来,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把对规范的学习与遵守社会中实践规范统一起来。因此,通过实践教学法,学生把教材上的知识转化为自身内在修养,并最终外化为具体可行行为,从而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
1.学生主体教学法研究
主体教学法是指在教学中注重学生主体性地位,重视学生在教学之中重要性,只有发挥学生在这门课中作用,才能取得良好教学效果。邱杰在文章中指出: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根据学生特点和社会实际情况,不断调整教育内容、教学方式和方法,强化认知,提升情感,坚定信念,锤炼意志,注重养成,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这门课程教育教学实际效果[9]。
2.主体教学法实施研究
教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能否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直接关系到该课程教学目标实现与否以及实现程度高低。林金扬在文章中指出:教师要想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说服力和感染力,在教学中必须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学生主体作用是否发挥、能否发挥、发挥程度如何主要由以下四方面决定:第一,学生对自身主体性认识程度;第二,教师对学生主体作用认识程度;第三,教师在引导学生进入主体角色能力水平;第四,教师是否可以根据学生专业特点实施有针对性相关内容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10]。
3.主体教学法原则研究
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中,教师要遵守因材施教教学原则,即以学生为本。周辉在文章中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遵循以生为本教学原则,重视学生主体地位,通过该门课帮助大学生培养学生独立和健全人格,从而实现大学生在思想道德素质方面提高以及学生全面、和谐、自由发展。
4.主体教学法方法研究
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中,许多高校教师都在研究和探索主体教学的实施和应用。周辉在文章中指出: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在发挥其主导作用前提下,适当创造一些条件,让学生加入到教学活动中,并让学生充当教学主角,引导学生自觉、主动的学习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了解、尊重、信任学生,保护学生自尊心,应当根据不同学生采用不同教学方式,这样才有利于学生正确思想的形成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潘友梅在文章中指出:2010级开始,学校让学生突破学院、专业和班级限制,自主选择任课教师和上课时间,即建立挂牌选课制度。这是在主体教学法实施方面一个突破。
5.主体教学法建议研究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生本身特点和学生自身情况进行教学,把学生的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柴秀梅、易善安、车玉在文章中指出:思想教育课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把教材上知识和学生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而不是按照以往说教式灌输,只有这样才能体现这门课在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功能。在教学中,教师只有在充分了解学生心理和思想情况下安排教学,才能提高这门课教学效果;教师一定要强调这门课的重要性,只有学生意识到学习这门课的重要性,学生才会主动地学习,此外,教师应当重视培养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从被动接受教师灌输转化成自主学习。
综上所述,随着教学内容改革,近十年来,学术界对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成果十分丰富。经过教学实践证明,采用在上文中所提到的教学方法,“基础课”教学质量明显提高。然而除了笔者重点介绍的三个教学方法以外,学者们还研究了专题教学法、互动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每种教学方法都有不同特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实际运用中也都会受到各种因素制约难以取得完美理想教学效果。
笔者认为教育工作者和理论工作者应当把对“基础课”教学方法研究作为目前首要任务,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要探索适合每个高校自身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由于各高校办学层次不一样,不可能都使用同样模式进行教学;即使在同一个高校里,由于不同院系学生所学学科不同、专业不同、学历层次差异性也不尽相同,教师应当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第二,要探索适合教材中不同章节特点的教学方法。我国高校目前使用的“基础课”教材,共分八章,每章又有若干节构成,由于每个章节的具体内容不同,重点和难点不同,在教学过程中也应当根据不同章节采用不用教学方法;第三,要探索适合教师自身专业背景的教学方法。目前,我国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师和从事理论工作者的学科背景参差不齐,由于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认知理解会受到自身学科背景影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结合自身知识背景创新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效果。
笔者相信:教师以及诸多专家学者在借鉴前辈教学经验与研究成果基础上,正视现阶段仍然存在问题,积极思考,共同努力,不断创新改进“基础课”教学方法,对该课教学方法创新一定会有新的进展。
[1] 陶国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授课中的三个转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9).
[2] 裴建玲.案例教学法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的运用[J].国科技创新导刊,2008,(3)
[3] 周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改革探讨[J].时代教育,2009(5).
[4] 潘友梅.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改革新探[J].教育探索,2011(3).
[5] 罗梅.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改革探析[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4).
[6] 陈杰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改革探析[J].教育探索,2009(1).
[7] 唐青女.关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社科纵横,2008(1).
[8] 柴秀梅,易善安,车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索[J].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6).
[9] 邱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改革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2010(5).
[10] 林金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改革设想[J].教学研究,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