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 “X不是A,(而)是B”之假性否定类句式——兼谈流行语“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

2014-08-15 00:53
关键词:语义上否定句假性

王 倩

(晋中学院中文系,山西 晋中 030600)

“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哥种的不是菜,是开心”等话语方式时下非常流行,这种话语方式乍一听,很标新立异,细细读后,却有似曾相识之感。请看下列例句:

例1:我说的不是你,是他。

例2:我开的不是奔驰,是宝马。

例3:黄河流走的不是泥沙,而是中华民族的血液。(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

例4: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

可见,“X不是A,(而)是B”句式在汉语中存在已久,“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并非全新的语言创造,而是对已有格式“不是A,(而)是B”的一种继承。邵敬敏、王宜广 (2010)、卢英顺 (2010)、余晓环 (2004)等学者都对该句式做过研究。其中,邵敬敏 (2010)指出“不是A(而)是B”句式有真值否定和假性否定两类:“如果事实上,C≠A,那么命题C=A即为真值否定。如果事实上,C=A,那么命题C=A即为非真值否定,或者叫假性否定。”很显然,例1和例2属于真值否定,例3和例4属于假性否定。“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正是对这类假性否定句的一种继承演变,我们称这类句式为“X不是A,(而)是B”之假性否定类句式。

一种原本就存在的表达方式,在被网友挖掘出来进行各种填词之后,迅速走红,广为接受,这种格式究竟有着怎样的构造机理?它在语义以及语用上有何特性?时下流行的“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在继承原有的格式之上是否有革新?本文尝试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对该句式的以上特点做一探索。

一、“X不是A,(而)是B”之假性否定类句式的构成机理

(一)“X”的构成

X一般由名词性成分 (例5)、代词“这、那”(例6)或者以“NP+VP的”为主要形式的各种“的字短语”(例7)来充当。NP一般是表人或物的名词性成分,VP一般指谓词性成分。例如:

例5:在当地人眼里,夜幕下的泰山,不是山,而是一个顶天立地的武士。(郭鹏《塔里木行》)

例6:她哭得全身都在颤抖,紧紧抱着那棵树,好像那不是一棵树,而是她失散多年的父亲。(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生命之轻》)

例7:我们看的不是电影,而是童年。(《河南商报》2009年10月22日)

(二)A、B的构成

A一般为表示具体事物的名词性成分,B的构成略为复杂:既可以是具体名词 (例8),也可以是抽象的名词性成分 (例9),还可以是形容词性成分 (例10)。

例8:那时,肥沃的土地上长出的不是庄稼,而是一块块墓碑。(1993年《人民日报·大地副刊》)

例9:星巴克卖的不是咖啡,而是文化。(人民网江苏视窗2013年11月6日)

例10:未成年人抽的不是烟,而是叛逆和孤独。(百度搜索)

(三)“X不是A,(而)是B”之假性否定句的语法特征

从句法结构来看,X做主语,“不是A,(而)是B”以复句的形式做整个句子的谓语,“不是A”和 “(而)是B”各是一个分句,A和B分别做“不是”和 “(而)是”的宾语。“不是A,(而)是B”分句前面可以出现状语:例如:

例11:去的多数是离退休老师,一路议论着北大的事,国家的事,慷慨激昂,嬉笑怒骂,好像不是去体检,而是去开人大会。(孔庆东《东博书院》)

例12:我呢,还会想到我的母亲……不,她甚至不是一个母亲,而是推心置腹的朋友。(张洁《爱,是不能忘记的》)

二、“X不是A,(而)是B”之假性否定句的语义识解

“X不是A,(而)是B”句式的形式与内容是一种扭曲关系。赵元任指出:“所谓扭曲关系,指的是那种有时候是规则的,对称的,有时候是不规则、不对称的。”“X不是A,(而)是B”句式的形式与意义就是不对称的,是扭曲关系。它有时表真值否定,有时表假性否定。

“X不是A,(而)是B”句式之真值否定句的形式和意义是规则的、对称的,它分解出的两个命题,“X不是A”和“X是B”不发生矛盾,如“我开的不是奔驰”和“我开的是宝马”。

而“X不是A,(而)是B”之假性否定句的形式与语义是不规则、不对称的。它分解出的两个命题自身存在矛盾,或者与事实 (语境)矛盾。如“哥吃的不是面”和“哥吃的是寂寞”发生矛盾,前一命题否定的是一个真实事件,随后给出的命题反倒是一个虚拟事件。

要正确识解该类句式,我们就要在分析A、B性质特点的基础上,正确识解A与B之间的关联性以及两个分句间存在的语义关系。

(一)A和B的性质与特点

1.A具有具体性,B却具有抽象性。即A陈述的是具体存在的事物或事实,而B则是对A的提炼和抽象,B往往比A更进一步,更深一层。例如:

例13:他最大的成就,不是打倒了严嵩,而是他所代表的那股势力。(当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儿》)

例14:杨小四大字报中批判的不是“小脚疼”和“吃不饱”,而是公社运动中千千万万偷懒耍滑的人。(赵树理《锻炼锻炼》)

例15:炎陵县拆掉的不只是学校,而是祖国花朵的未来和希望。(2013年11月4日新华网)

例16:它不是小说,而是启迪,是充满了怕和爱的生活的本身。(曹霞评王祥夫小说集《狂奔》)

在例13中,A严嵩是具体的人物,而B把A抽象提炼为“所代表的那股势力”,整个句式先否定具体的A,正是为了更进一步地肯定B,因为B把A从个性提升到共性,从特殊提升到一般,语义上明显比A更进一步。例14亦如此。例15的“学校”和例16中的“小说”也分别被抽象提升为“祖国花朵的未来和希望”、“充满了怕和爱的生活”,B在语义上明显都比A更深一层,具有抽象性。

2.A具有表象性,而B具有本质性。A虽然陈述的是具体的事物或事实,但往往只反映出表象,而B则运用抽象性词语揭示出事物或事实表象之后所反映出的本质。例如:

例17:“海尔”人永远不会忘记10年前那悲壮的一幕:集团总裁张瑞敏一声令下,76把大铁锤向76台不合格的冰箱砸去。职工不忍心,张瑞敏也不忍心,但他们清楚,他们砸的不是冰箱,而是旧的管理制度。(1995年3月《人民日报》)

例18:德国绿色和平组织发言人比约恩·杰特卡说:“真正发臭的不是鱼,而是政策。”(新华社2004年3月新闻稿)

例19:姐吃的不是西餐,是情调。(百度搜索)

在例17中,A是“冰箱”,是行为动作“砸”支配的表象,B是“旧的管理制度”,道出了动作行为背后隐藏的本质。通过否定表象A,才能引起听话人关注表象之后的本质B。在例18中,表面上看,发臭的是“鱼”,细细推究起来,“政策”才是导致“鱼”发臭的本质原因。例19“西餐”只是“吃”的表面现象,真正享受的是“情调”,这才是隐藏在背后的本质。

3.A只指出了客观存在的现象,B却描述出了说话人个体的主观感觉或心理体验,正因为个体认知存在着主观差异,B往往是由形形色色的描述主观感觉的词语来充当。例如:

例20:像康莱蛋酥卷的电视广告,一群天真烂漫的小孩尽情跳唱,一派欢乐气氛使你感觉卖的不是蛋酥卷,而是儿童的欢笑。(1994年12月报刊精选)

例21:刘翔跨的不是栏,是寂寞。

例22:谢师宴吃的不是酒宴,而是感恩和喜悦。

例23:哥玩的不是游戏,是烦恼。

例24:哥吃的不是面,是眼泪。(以上例句均来自百度搜索)

上面例句中的A“蛋酥卷”、“栏”、“酒宴”、“游戏”和“面”都是客观存在的现象,但是B“儿童的欢笑”、“寂寞”、“感恩和喜悦”、“烦恼”、“眼泪”却一语中的,准确地描述出在具体语境中说话人特有的主观感受,引起听话人强烈的感知与共鸣。正是这种通过否定真实存在的客观现象,凸显随意性很强的主观情感的特殊表达方式,满足了现代人类宣泄情感的需要,该句式才能被反复使用,广为流传。

(二)A与B二者之间的关联性

“X不是A,(而)是B”之假性否定类句式通过否定真实、客观存在的A,转而指鹿为马,肯定抽象、虚拟主观感受上的B,强行用一个虚拟命题来代替一个真实命题,表面荒唐无理,实则发人深省,那么,A与B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呢?细细观察,不难发现,A与B存在一种语义上的关联,二者之间的替代关系正是通过转喻或隐喻方式建立起来的。

隐喻、转喻都是人类的一种思维方式,Lakoff&Johnson(1980)认为是从一个认知域向另一个认知域的结构映射。陆俭明 (2009)指出,隐喻也好,转喻也好,都是一个认知域激活另一个认知域,都是由一个认知域联想推知另一个认知域,只不过“隐喻基于相似”,而“转喻基于邻近”。在“X不是A,(而)是B”之假性否定类句式中,说话人有时利用A、B的相似性建立起二者的替代关系,有时又利用A、B的相关性架起二者之间关联的桥梁。利用相似性建立二者替代关系的,例如:

例25:全国人大代表、萍乡市市长吴运金在首都北京见到记者时,谈的不是煤,而是他的“老乡”,且喜悦之情溢于言表。(1994年3月报刊精选)

例26:家里的不是个老婆,而是个吸人血的妖精!(老舍《骆驼祥子》)

在例25中,对于吴运金来说,家乡宝贵的资源“煤”就像“老乡”一样,充满了浓浓的乡情。在例26中,老婆就恰似一个“吸人血的妖精”一样让人充满了恐惧。二者之间通过相似性建立起一种替代关系,说话人可以利用这种相似性临时建立起来一种认知联系,完成从A到B的认知跨越,使“X是B”的命题在语境中得以成立。

利用相关性完成B替代A的,例如:

例27:铭记于心的不是泡菜的味道,而是远在千里之外的母亲的爱。(《舌尖上的中国》)

例28:我吃的不是饭,是关系。

例29: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百度搜索)

在例27的语境中, “泡菜的味道”能让人联想到“做泡菜的人”,进而很自然地思念起远方的母亲,体会浓浓的母爱。例28则需要在了解中国特有的“饭局文化”的前提下,说话人利用“饭”与“关系”的密切相关性,让原本不能够成立的“X是B”命题成为可能。例29当时配有一幅一名男子一个人吃面的图片,结合当时的情景,我们可以判断出此“哥”吃面的心理状态不佳,由此联想到他内心的寂寞。A、B之间是通过相关性在特定的语境中建立起一种替代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正如陈新仁所说:“转喻如同隐喻一样,存在规约化梯度,一些转喻已经固化,有些则产生于动态的语境中,具有临时性,甚至不可能规约化。”在“X不是A,(而)是B”之假性否定句式中,通过转喻建立起的A与B之间的替代关系,很多时候并不稳固,属于临时性的替代,十分依赖语境。网络上流行的“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有很多版本,除了“寂寞”,还有“感觉”、“悲哀”、“情怀”、“无奈”等等,恰恰证明这种替代关系完全由说话人根据当时的情景,结合自己的主观体验建立起来的,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临时性。

(三)“不是……而是”分句间的递进关系

余晓环 (2004)在考察这类假性否定的“不是……而是……”的例句时发现,这种格式相当于“不仅仅是……而且是……”,在语义上有递进的意味。龙磊(2012)运用认知语言学中的“相邻吸纳”原则来解释该句式的递进关系,即“X不仅仅是A”与“X不是A”表达基本相同的语义,为了语言表达经济性的需要,“仅仅”可以被“不”相邻吸纳而隐去。

笔者认同两位学者的观点,A与B之间存在的临时替代关系正是通过这两个分句间存在的递进关系,得到进一步的认可,整个句式硬是先否定了不言而喻的事实,实际上是“以退为进”,继而又故意进一步“指鹿为马”、“转非为是”,传达出丰富的语义内容,使得这样的句式留给读者或听话人十分深刻独特的阅读与聆听体验。

三、“X不是A,(而)是B”之假性否定类句式的焦点凸显功能和表达效果

在“X不是A,(而)是B”之假性否定类句式以隐喻或转喻为认知手段,首先否定客观上真实存在的事实,进而又“转非为是”,肯定另一个虚拟命题,整个句式以两个有递进关系的分句为语表形式,在语言过程中采用“以退为进”的话语策略手法,凸显了第二个分句“X是B”,体现出特殊的表达功能和效果。

(一)“X是B”作为话语焦点,使“X”的本质意义得到凸显

“X不是A,(而)是B”之假性否定句中,第一个分句“X不是A”从结构上来说是正常的动宾结构,从语义上来说是说话人故意违背事实,使用了否定句,而第二个分句“X是B”从语义上来说并不十分符合常理,可以说,第一个分句只是个引子,第二个分句才是话语表达的重心,是话语焦点所在。第一个分句的不合常理性正是通过第二个分句得到了说话人的阐释,从而得到听话人的认可,整个句式的语义表达才能够顺理成章地完成。作为话语焦点的“X是B”分句的地位和意义十分重要,因为这一分句要么是揭示了隐藏在表面事实背后的真相,要么是指出了更高层次的事实,要么张扬地呈现出说话人一种独特的主观感受,而这些,才是事物背后隐藏的深层意义。正如“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面”不是重点,“寂寞”才是说话人真正想要表达和强调的。

(二)“出乎意料,无理而妙”的表达效果

“X不是A,(而)是B”之假性否定句往往是说话人为了强化自己主观上的认识而刻意使用的,说话人一反常规思维,先发制人,强词夺理地否定一个铁板钉钉的事实,当听话人正陷入说话人故意设计的话语陷阱里,正要质疑听话人所陈述的命题有悖常理时,说话人又话锋一转,或者肯定一个在事实背后隐藏的本质特征,或者肯定一个更深层次的事实,或者肯定一个主观上特有的心灵体验,到此让听话人不禁感叹:原来如此。整个话语过程起初一个否定句“乍听无理”,却又通过另一个肯定句让听话人“细想有道理”。说话人以退为进,进行自由充分的主观辩解,出乎意料,虽然“无理”却又“极妙”,逻辑上的矛盾性与语用上的和谐性在此高度统一,让听话人不知不觉陷入其中,却在细思量之后为其所动。这正是此类句式妙处所在,正因为如此,网友们一旦发掘出这类句式,便开始反复模仿,不断使用,使这个句式迅速蔓延走红。

四、以“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为代表的流行语对该句式的继承与发展

“X不是A,(而)是B”在汉语中存在已久,但是表示假性否定的用法并不是主流。邵敬敏和王宜广(2010)运用北京大学CCL语料库进行统计,在16667条语料中,只有80多例表示假性否定,仅占0.5%,余晓环 (2004)也指出“查遍1995年的人民日报,才找到上面这些个例子”,可见,这类假性否定的使用频率并不高。这样一种原本只有少数人才使用的弱势格式,在时下却成为媒体中高频率使用的强势格式,这些既要归功于该格式独特的表意方式和出色的表达效果,也要归功于对语言表达追新逐异的网络语言使用者。因为语言的使用过程正是语言使用者基于种种原因对语言各要素进行选择、组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经常会对语言中原有的信息进行复制、变革,语言正是在这种变异与传播中不断丰富发展着。

网络语言使用者发现了这个特殊的表达格式之后,在克隆复制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使该格式发挥出时代特色。我们可以看出,在网络使用者的口中,“X不是A,(而)是B”之假性否定句高度定型化。主语X几乎都是“哥VP的”、“姐VP的”等,B则几乎都是强调主观感受、描写精神状态的一些形容词,以“寂寞”为首,还有“疯狂”、“无奈”、“孤独”等等。这从某一方面表现出了当代一部分年轻人的生活状态:既要以“哥”、“姐”这些表示成熟的身份自居,又要张扬发泄内心的寂寞和无聊。虽然这样的使用已经有些千篇一律,陈词滥调,缺乏新意,但是我们也应该积极地看到,正是因为该格式的定型化,过去被少数人使用的弱势格式才能变成人人皆知的流行语,极大地丰富了现代人类的表意方式。

五、结语

“X不是A,(而)是B”之假性否定句式利用转喻或隐喻思维方式,建立起真实的A与虚拟的B之间的关联性,实现了命题“X不是A”和命题“X是B”之间的替代,又利用分句间的递进关系,采用以退为进的话语策略,使命题“X是B”成为语义焦点,从而使“X”的本质意义得到凸显,达到“无理而妙”的表达效果。流行语“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正是对该句式的发扬光大,“旧瓶装新酒”的手法使得该句式在继承的基础上体现出时代特色,呈现出部分网络使用者的一种生活状态。

[1]陈新仁.“转喻”指称的认知语用解释[J].外语学刊,2008(2).

[2]陆俭明.隐喻、转喻散议[J].外国语,2009(1).

[3]卢英顺.一种新的“不是A是B”构式[J].当代修辞学,2010(2).

[4]龙磊.“X不是 A,而是 B”新构式的认知研究[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

[5]邵敬敏,王宜广.“不是A,而是B”句式假性否定的功能价值[J].世界汉语教学,2010(3).

[6]温锁林.一种特殊的语用否定:隐喻式否定[J].当代修辞学,2010(3).

[7]温锁林,申云玲.转喻式否定的构建与功能[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2(4).

[8]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M].吕叔湘,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9]余晓环.“不是……而是……”格式新论[J].南京邮电学院学报,2004(1).

[10]Lakoff G.& Johnson 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猜你喜欢
语义上否定句假性
胰十二指肠上动脉前支假性动脉瘤1例
超声引导下压迫联合瘤腔注射凝血酶治疗医源性假性动脉瘤的临床观察
can have done用法小结
四级单词对对碰(2)
学写双重否定句
8例血小板假性减少结果分析
管电流对肾囊肿假性强化的影响
英语并列结构中的对等关系研究
简朴”和“俭朴”是近义词吗?
Units 1—2句型转换专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