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2014-08-15 00:55
当代教研论丛 2014年11期
关键词:利用微心理健康微信

贾 晴

(四川化工职业技术学院 泸州市 646000)

社会高速发展和大学生的自身特点使得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高校心理恶性事件层出不穷,心理健康教育引起社会广泛重视。然而传统的“以课堂为主、以心理老师为主导、以主动来访的个体为受众”的定时定点定形式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已不能满足大学生越来越多的心理需求。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于2014年7月公布的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网民手机上网比例达83.4%,首超传统PC上网比例。微信以其简便易上手的操作模式、广泛快速的信息传播和个性多样的创新形式等特点迅速成为中国最风靡的移动即时通讯软件,截至2013年11月,微信在中国市场的注册用户量已经突破6亿。大学生因其更易接受和掌握新鲜事物的特性,成为微信使用的主力军,在笔者的调查中,59.7%的大学生曾于3天内至少使用过1次微信。如何利用微信这一大学生乐于接受的移动网络平台,与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进行对接和磨合,更好地进行心理教育,便成了高校心理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微信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任务是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开展针对性活动,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

一方面,微信的广泛使用必然引起学生心理状态和需求的改变。微信的广泛甚至过度使用,反映了大学生“渴望交流却害怕受挫、渴望知识却缺乏管理、渴望成就却缺乏自信”心理特点。高校心理健康工作必须与学生心理发展同步,心理工作者应有针对性地调整工作内容和形式,有效满足学生需要。

另一方面,微信平台对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进行有效补充。传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多以课堂教学为依托,以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为阵地,以心理老师为主导,以广播、手抄报、选修课公共课为主要形式。此模式存在场地、时间、师资等多方面限制——不具备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门场所;因心理师资不足无法开展公共课程,只能以接待主动来访的少部分学生为心理教育的重点;心理健康教育边缘化,与专业课程教育冲突时,高校“舍心保专”;心理活动的执行以班级为单位,缺乏心理老师专业指导,活动效果无法保证;心理课程以课堂授课为形式,内容单一,学生缺乏兴趣;以教师授课为主导,缺乏学生主动思考和参与实践——这些问题,在高校中并不少见,而微信能有效弥补这些不足。

1.拓宽途径

微信平台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对师资力量要求较少,只要一部手机和少量流量就可随时随地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宣传、网络咨询、互动小组讨论等活动,更能够使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大学生活的常规内容,“春风化雨”,改变传统模式里学生只在出现心理恶性事件或者“5·25”等特殊情境下记起心理健康的尴尬现状。

2.扩大受众面,延长教育时长

除部分高校面向全校新生开设的心理健康公开课程外,不管是团体辅导、主题班会还是拓展训练,能够参与到这些传统心理教育活动中的学生只是在校生的极少部分。利用微信平台,可极大增加心理活动的受众面,尽可能提高在校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知度。除了在校学生,有意愿报考的学生、已毕业的学生,均可以自愿关注心理健康教育,从进校前到出校后都持续成为高校心理健康工作的受益者。

3.增加趣味性和互动性

学生利用微信平台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多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专业的说教只会让学生厌烦抵触。因此微信平台内容不同于教材的专业化和理论化,转而向通俗心理学靠拢,追求贴近生活、有趣生动、操作简单,让学生以轻松的网络休闲的心情接触平台发布的心理健康知识或相关活动,根据个人需要和兴趣自愿选择关注内容,学习效果更佳。

微信平台的网络虚拟性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感到安全,不用担心自己的言论被别人当面嘲笑,更可能利用微信平台即时抒发自己对学习和活动内容的看法,更易与教育者互动,在自我表达和交流沟通中巩固学习。

二、微信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应用

1.明确定位,构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微信平台

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微信平台,不是单向的信息公布平台,而是一个双向的学习交流平台。除发布信息与公告外,更应注重开放自由的互动方式,发布学生感兴趣的内容、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吸引学生的关注和参与。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微信平台的建立,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高校各级心理部门应建立专门的微信平台。此类平台以院系或心理部门的名义管理平台,以高屋建瓴的姿态进行面向较广范围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二是心理老师、辅导员等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个人的微信平台。个人微信平台比部门平台的受众面窄,作用却无可替代。相较于部门,学生更可能对某位老师特别是自己的辅导员产生亲近感和信任感,更有可能与之互动,从而发现问题。

2.加强宣传,调动学生微信关注心理健康的积极性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微信在大学生中虽然普及,但其功能并没有被充分使用。通讯是微信被使用最频繁的功能,其次才是公共平台浏览。即使在浏览公共平台时,大学生更多是进行娱乐休闲性质的浏览,缺少利用微信平台进行学习的意识。

因此,必须使大学生懂得正确利用微信,懂得学习心理健康的重要性。高校可通过课堂宣讲、校园专栏、广播、知识竞赛等方式对微信和心理健康进行宣传,着重强调大学生的自学能力,强调大学生应该学习如何利用微信等自媒体在课堂之外不断提升自己,而不是仅仅将微信当成通讯娱乐工具;强调心理健康对当代大学生的重要性,强调自学心理健康知识提升自我心理健康水平的必要性。

除了纠正学生认知从内部调动其积极性外,高校应积极探索与校内校外多方合作,设立合适的刺激物(奖惩),从外部调动学生积极性,比如与学生会部门合作,关注指定微信平台的同学可优先获得校内某次演出的入场券;比如与教务部门合作,一学期内在微信平台表现活跃、积极参加心理活动、通过心理健康考核的同学,可获得额外学分。

3.立足实际,开设切合学生需求的微信平台心理服务

高校心理工作者应从学生实际心理需要出发,结合已有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大胆探索以微信为平台的教育新手段。

以微信为载体的心理健康知识宣传面向高校所有学生,众口难调。要吸引更多学生的关注,微信平台要做到内容贴近生活且丰富多彩、形式多样、更新及时、互动回复积极等特点。

开设主题明确的网络心理沙龙或团体辅导。利用公共平台发布沙龙招募通知,选定合适的参与对象,建立朋友圈,举行网络沙龙或团体辅导。与常规面对面团体辅导相比,朋友圈内可以不用真名,互不见面、互不认识,更具隐蔽性,更能吸引部分有心理需要却缺乏勇气公开表露的学生参与其中。

开展网络朋辈咨询服务。微信平台的心理健康教育对具体操作者的心理学专业素养要求不高,在专业师资有限的情况下,建立一支由心理学爱好者和班级心理委员组成的学生心理工作团队,对其进行系统的系列培训,使其具备基本心理健康常识和常用调节技巧。考核合格的学生成为朋辈心理咨询师,既具体负责微信平台的日常管理,又可以通过微信平台对有心理需要的同学进行心理疏导,建立大学生网络心理自助互助体系。

4.严格把关,维持微信平台的正面引导作用

微信平台的虚拟性在促进学生积极互动交流的同时,也会因不便监管而不可避免地出现虚假、诈骗或者非理性言论等。高校在管理微信平台时,要倡导正面积极的网络言论道德,健全相应管理制度、规范操作动作、明确责任人,及时发现过滤不良言论,最大程度维持微信平台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1]赵敏.浅谈微博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11).

[2]吕文静.微信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今日中国论坛,2013(17).

猜你喜欢
利用微心理健康微信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利用微课打造高效识字课堂
浅谈同学们如何利用微课来进行学习
利用微信订阅号评改初中作文模式初探
微信
微信
如何利用微信推广纸媒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