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志容
情感是人们在认知过程中不断丰富起来的一种体验,“情感是人们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反应形式,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和体验。客观现实是产生情感的源泉,任何情感都是由客观现实引起的。”[1]这为高校作文教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探求思路。如果能够充分运用学生的情感因素,必定能够有效提升作文教学的成效;情感教育也必将提升学生对社会的认知水平与能力,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积极的情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教师要认识情感在高校作文教学中的意义,准确把握情感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寻情感教育的策略。
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是教师重要的教学技能之一,教师要充分认识情感不仅是学生作文创作灵感的源泉,也有助于强化学生作文的思想深度,促进他们对生活的理解。
1.情感能够有效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唐朝大诗人白居易指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可见文学作品源于“有感而发”。情感在写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创造兴趣,是学生作文的动力之源,是其他因素无法取代的。学生从写作之初情感就发挥着作用,“现实生活只有当它进入创作主体的视线,为主体深切感受、体验和理解,并有独特的发现,才能成为创作的起点。”[2]情感能够调动学生在生活积累中选择适合的素材,而能被选中的素材往往是最能触发学生情感的。唐朝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正是经历了战乱、生活流离失所才情感激荡,产生了强烈的创作冲动。诗人将情感诉诸作品,在短短两三年时间中写出了一大批脍炙人口的作品,《北征》《春望》“三吏”“三别”等名篇都创作于这一时期。当前,大学生生活于信息化时代,获取信息的渠道增多,他们对生活的感知越来越丰富,情感越来越多彩。教师要善于运用情感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深入了解学生的生活,感知他们的情感需求,因势利导,抓住学生的情感表达契机,激发学生作文兴趣,写出感情真挚的好文章。
2.情感能够强化学生作文的深度。好作品必须要有深刻的思想,其思想深度与作者对社会生活情感体验密切关联,深切的情感体验能够引导作者透过生活现象的表层,深入揭示生活的本质。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之所以具有深刻的思想,与作者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密切相关。主人公简正是作者自己命运的体现,是以作者为生活原型塑造而成的,丰富的生活给了作者深刻的体验,也洗礼了作者的灵魂,成为情感的尤物,也造就了深邃的思想与创作的灵感。情感有助于学生在调动生活素材时准确把握写作方向,选择最典型的素材,通过艺术构思深刻地揭示社会生活,提升文章的思想深度。
3.情感能够提升学生对生活的理解。文学创作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揭示人的生存状态,进而引导人们认识生存的价值与意义。文学传达着作者对社会生活、精神文化、历史等的情感体验,将创作与社会紧密联系起来。“文学作品是作者心血凝聚的精华,是作者独特生活底蕴和思想感情的艺术表现。”[3]生活不会自动进入学生的心理世界,但能够成为学生写作的素材,而将学生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的是情感,当学生的情感累积到一定量时,在外界因素刺激下,其表达欲望就被激发出来,客观生活就深深地印在学生的心灵里,丰富的情感累积造就了学生深厚的生活积淀,他们对生活的理解越深刻,创作出的作品就越具价值。
学生对生活的情感体验是丰富的,不同的生活经历造就了他们不同的情感体验,既有积极健康的,也有消极悲观的,高校作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原则与方法的研究就显得很有必要。教师要准确把握情感教育的原则与方法,使学生的作文表达积极的思想情感,传递正能量,从而发挥文学的积极功效。
1.情感教育的原则。第一,真实性原则。作品能以情感人就必须遵循真实性原则,弘扬时代主旋律,切忌矫揉造作,无病呻吟,是发自作者内心的真实情感流露,真实地表现作者的悲喜、好恶等,彻底与矫揉造作、低俗消极决裂。目前部分高校作文一味追求文章的立意、构思、文采等,教学程式化现象严重,作文成了“作秀”,忽视学生情感的传达,作文写来无趣,读来无味。作文必须要遵循情感教育的“真实性”原则,唯有如此才能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学生才能写出声情俱备的好作品。第二,个性化原则。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不同,对社会的认识也各不相同。因而每一个学生的情感是独特的,具有个性特征,作品应该是每一个独立个体的情感流露。在不同的环境中,他们对社会、对人生的情感体验是不同的;即使是在相同的环境下,他们的情感体验也不尽相同。所以作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要遵循学生的个性特征,不能千篇一律,人云亦云。要将情感的个性化作为作文的生命,写出个性,传达出鲜活的灵魂。但个性化与一般性并不排斥,情感的个性化与一般性应该是和谐的统一的,因为生命的规律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具有共同特点,我们提倡的是学生要抒写自己对社会人生的独特理解,而不是人云亦云,那样的作品是缺乏灵魂的,情感是苍白的,缺乏感染力。第三,真善美原则。“人文终极关怀,就是追求至善,美学边疆就是追求至美,主流意识就是追求至真。文学的至真至善至美就是达到文学的极致,就是一切文学创作所追求的最高境界,终极目的。”[4]纵观文学史,每一部名著都具有一个共性特点,那就是宣扬真善美,作者以不同的方式实现一个共同的目标,即弘扬真善美,激发人们美好的情感。《红楼梦》尽管揭示了许多丑陋的东西,但是其情感不是颓废的,是以另类的艺术方法向人们展现了自由、平等、博爱、民主、人权等,激起人们对美好的追求。作文教学倡导真善美原则,要摒除两种片面观点:倡导真善美不是高唱赞歌。作文教学的情感教育不是要求学生为了宣扬真善美而无病呻吟,不顾学生真实的情感体验,高呼理想口号,而是引导学生用真善美的心灵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宣扬美,激起人们对生活的美好向往;此外,倡导真善美并不意味着不能揭示丑恶、不和谐现象,生活中存在阳光照不到的角落。我们在引导学生揭示这些现象时,要怀着虔诚的心,引导人们追求真善美,用人性的温暖照亮每一个角落,传递正能量。
2.情感教育的方法。在掌握了作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基本原则后,应该思考如何引导学生运用艺术手段将情感传达出来。情、境、理在文学作品中是水乳交融的,因此,作文教学的情感教育要从情、境、理的关系入手。
首先,情境交融。情因境生,境因情活。我国古代诗人就善于借助环境描写来传达情感,一句“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道尽无限情恨。在一般的作品中,情感很少以赤裸裸的方式传达出来,人们习惯于借“境”生情,创设相关的情景,将情感寄托在情境中,再借助语言将情感传达出来,达到情境交融的境界。因此,作文要注重情感传达的情境营造,做到情境交融,在优美的意境中让人沉醉于浓情。其次,情理相生。如果说抒情是人的冲动的话,那么理则是将人的冲动情绪归于理性。好的文学作品往往是情理相生,情传达出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与感受,理将人的感情有层次地呈现出来,将人的情感进行梳理,向人们传达出人生的意义与价值所在,耐人寻味。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运用情理相生的处理艺术,将情与理交融在一起。情因理的存在而耐人寻味,值得人们细细品味,慢慢咀嚼;理因情的存在而真实可感,理不是干瘪空洞的,是丰满的艺术化的理,具有耐人寻味的理趣。
目前高校作文教学尚处于一种写作需要,而非自我需求,究其根本原因在于教师没能有效运用情感手段,使学生自觉地将作文写作化为一种自觉的情感抒写,而不是当前的“为文矫情”。在高校作文教学中应如何有效地实施情感教育呢?
1.搭建情感释放平台 。写作实践表明,人在自由状态下才能真实自然地表达感情,正如古人所云 “闲暇出真情”。“因此改善师生关系,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育的当务之急”。[5]教师要改变教学理念,努力构建新型师生关系,从传统作文教学的“引导者”转变为“引导者”加“伙伴”,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引导学生自由地抒写情感,尊重学生的写作愿望与情感表达。只有为学生搭建情感释放的平台,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情感。
2.营造情感释放情境。人在一定情景的感染下更容易释放情感,“触景生情”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积极营造情感释放的情境。一方面,教师要熟练掌握情境营造的方法,如运用语言、运用现代教学媒体营造良好的写作情境等;另一方面,尝试“大课堂”理念,突破作文教学的空间局限性,引导学生深入生活与自然,加强他们对社会生活的了解,尤其是深入了解当代关乎民生的话题,在社会大情境中激发学生情感,使学生紧紧抓住时代脉搏,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3.拓展情感体验渠道。大学生的生活空间比初高中生广阔,但是高校课堂教学的空间还是未能实现重大突破。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拓展情感体验的渠道,课外阅读就是有效的途径。教师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引导学生增强课外阅读,从中受到熏陶,不断丰富自己的情感。此外,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社会实践中感受生活,增强感悟社会的能力,增强情感体验,进而诉诸于文。
4.运用情感激发情感。我国古人就强调“言传身教”,教师的情感对于激发学生的情感意义重大,能够对学生产生耳濡目染的影响。可以说,一个情感冷淡、无趣的教师是不能有效激发学生情感的,也不能培养出情感丰富的学生。高校教师不但要拥有渊博的学识、熟练的教学技巧,还要具有丰富的情感。教师有了丰富的情感才能够形成情感教育意识,抓住教学时机,用自己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引导学生写出感情真挚的美文。
[1]张秀岩.谈情感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21):206.
[2]冯永朝.略论情感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J].集宁师专学报,2006(01):126.
[3]梁哲英.把握文学作品中作者情感的途径[J].广西教育,2012(18):61.
[4]马识途.文学创作要追求真善美[J].当代文坛,2006(04):13-14.
[5]康泽宁.如何构建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J].新作文,2010(1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