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玺
内隐学习(implicit learning)是认知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最早于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的心理学家A.S.Reber提出。1967年,Reber发表了著作 《人工语法的内隐学习》(Implicit Learning of Artificial Grammar),其中指出了人们学习的两种模式,即外显学习(explicit learning)和内隐学习。他认为这是两种本质不同的模式,而正是这两种模式的存在,使得人们能够学习各种各样复杂的事务。通常来说,人们经过一番努力解决了某一问题,或者采取了某种策略、方法最终达到了学习的目标,完成了特定的学习任务,这些平时学习生活中为我们所熟知的学习活动都从属于外显学习的范畴;内隐学习则不同,它指的是人们在无意识的作用下习得复杂环境中存在的某种规律或规则这一过程。在此过程中,人们并不曾觉察或不能概括出所习得知识的内在规则,但却学会了这种规则。Reber认为,这种不知不觉的、无意识地学习复杂规则的现象就证明了内隐学习的存在。
目前,内隐学习这一模式已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认可。近年来,关于这种学习现象的研究成果犹如雨后春笋,不仅使心理学研究朝着发掘人的本质、本性的纵深方向发展,而且还给其他诸多领域如教育学等研究和实践带来了新的契机。本文以内隐学习理论研究为切入点,试着探讨该理论对我国高职英语教学的启示意义。
虽然学术界早已承认内隐学习这一学习现象的存在,然而关于内隐学习的实质,一直以来都有许多争议。这与不同的研究者们根据自己的研究内容和研究结果来界定适合自己的“内隐”概念不无关系。为此,Frensch等专门进行了归纳与总结,指出内隐学习的实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内隐学习是一种学习过程和学习现象。在任何学习过程中,都会存在三个过程,即对所学知识进行解码的知觉过程、获取知识的认知过程以及提取知识的认知过程(林颖,2011)。基于上述特点的契合,内隐学习就是一种学习过程,同时也是一种学习现象。(2)内隐学习是一种无目的、自动化的学习。Frensch(1998)认为,内隐学习是符合特定自动化标准的学习过程。这一过程中,人们对内容的学习具有无目的性,对所学内容的控制是自动的。他认为,内隐学习指的是一种学习过程,而这种过程更强调它的无目的性。
由此,关于内隐学习的基本特征,我们综合百家观点,可概括为自动性、抽象性、理解性和抗干扰性等几个方面(郭秀艳,2003)。(1)自动性。自动性是内隐学习的重要而又独有的特征,指的是人们能在没有意识努力的条件下去发现任务的隐藏规则或结构,并且会在任务环境中对复杂的关系做出恰当的反应。郭秀艳认为,正是这种自动性,使得内隐学习成为区别于外显学习的一种学习模式。(2)抽象性。抽象性指内隐学习获得的是抽象的规则知识。内隐学习发生时,学习者能够习得一些不因事物表象而转移的知识,而这些知识能在完成同类作业的过程中进行迁移。这种迁移现象就是内隐学习抽象性的具体体现。也正是抽象性特征的存在为我们的教育学领域开辟了一片崭新的领域,筮待我们进行开发。(3)理解性。理解性即意识的可接近性,是指内隐学习习得的知识在部分程度上可以被意识到。尽管内隐学习是无目的、自动性发生的,但诸多研究表明,内隐学习会引发一种特殊的感知现象——直觉。通过直觉,人们能够模模糊糊地感觉到所习得的知识,却不能把这种知识完全揭示出来。换句话说,内隐学习具有理解的不彻底性。(4)抗干扰性。抗干扰性也是内隐学习区别于外显学习的重要特征,指内隐学习多习得的知识具有年龄独立性、智商独立性,即不容易受年龄、智商等因素的影响,并且随着时间的迁移,这种知识的储存呈现出稳定性的特征。
长期以来,我国的高职英语教学总是不尽如人意。课堂上,英语教师大多以己为主,一节课满堂灌,主要靠向学生讲解课文或语言知识,然后反复指导学生练习所讲知识点来完成任务。教师很少关注学生的内隐学习,而只是一味地关注学生有意识的外显学习,结果导致高职英语的教学收效甚微。现在,伴随着内隐学习研究的深入发展,这种无意识的认知模式的开发,无疑将会为我们的高职英语教学带来诸多契机,而其中的诸多问题也有待于我们去倾力探求。
1.对语感培养的启示。语感在英语语言学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指的是语言使用者对语言各方面的感知与把握,其中包括了语音、语义、语法、语篇、语用等各个方面。语感的形成和运用的过程是自动、无意识的,这恰恰与内隐学习的特征相匹配,因此,我们应充分利用内隐学习的优势,在高职英语的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的语感,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
语感多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尽量帮助学生扩大语言的输入量,加强英语听力与泛读教学。多听英语节目、多读英语原著、多看英语电影,这种扩大语言输入的方式能够使学生启动内隐记忆中的重复记忆效应,先前的学习经验能促进后来学习水平的提高。另外,课堂上,教师尽量用英语进行教学,以给学生创造更多的英语学习环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感受到英语的广泛存在,从而自觉或不自觉地融入英语学习的海洋中。而在课余时间,教师则应多组织一些丰富的英语活动,例如英语角、英语广场、英语演讲比赛、英语模仿秀等,使学生充分感受到英语学习的乐趣与实用价值。上述做法不仅能培养学生对于英语的兴趣,感受到英语语言的魅力,而且还使学生扩大了其输入量,从而达到内隐习得英语语感的效果。
2.对语法教学的启示。Reber认为,人们能够在多种条件下,内隐地获得刺激环境中内在的规则。这就提示我们,在向学生教授复杂的语法结构时,教师如果只是煞费苦心地将知识点进行分解,那么学生只会觉得枯燥且艰涩难懂,实际的收效也不会理想。在内隐学习理论的指导下,英语教师更应该精心设置读、写、听、说等一体化的场景,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多熟悉、接触该语法结构,从而能自然而然地习得其内在结构,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内隐学习教学法毕竟有其局限性,在实际应用中,会受到教授材料、教授对象、教授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制约,那么教师就应注意把内隐学习与外显学习的教学法进行有机结合,以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掌握。
3.对写作教学的启示。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几乎所有种类的英语考试中都会看到写作的身影。尽管其所占的分值都不是很重,但学生往往觉得不好把握。这是因为,学生的写作能力实质上是其英语书面表达能力,或者是英语综合能力运用的表达能力,语感、语法、词汇、翻译等各个方面都被融入到了这样的题型中。内隐学习理论告诉我们,教师应使学生广泛地进行写作训练,练习时题材要多样,不能只让学生练习命题作文、看图作文或情景作文,而要充分利用各种途径进行,如在学习课文或练习阅读时,让学生试着用英语归纳段落或语篇的大意。另外,教师也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对新的词汇、短语及句法结构多思考、多归纳、多总结,以为己用。这样,通过大量的练习,学生就能在反复且形式多样的训练中不断强化内隐记忆,从而提高其英语写作能力。
内隐学习理论以其独特的优势为高职英语的教学带来了很多启示,开辟了英语教学与学习的一个全新的领域。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因势利导,注重指导、帮助学生发挥内隐学习的优势,尽可能多地完成英语学习的内隐化,同时也应不断更新英语教学的理念与教学方法,争取为学生创设更多更有利的英语学习环境,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水平。
本文系河南省社科联课题 “基于内隐学习的高职院校英语课程开发研究”(课题编号:SKL-2013-148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1]郭秀艳.内隐学习研究综述[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4(3):49-55.
[2]鞠晶.英语潜在课程的开发与内隐学习探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10):154-157.
[3]支敏.内隐学习理论对教学的启示[J].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 (2):421-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