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丽坤
几乎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受国际这个界限的存在而影响到学生在国外接受高等学校教育,或输送本国的学生到国外学习。作为国际交流的一个组成部分与合作,国际学生的教育已经得到高度的重视。随着世界范围内的全球化、国际化、多元化的概念逐渐被世人广泛接受,随之而来的效应之一便是留学生人数在许多国家猛增。尤其是美国,在其教育资源丰富、教育发达、国际地位高及政策开放等因素影响下,越来越多的留学生涌入美国,学习美国的语言文化、体验美国的风土人情,感受美国这个大熔炉。有权威数据表明来美留学生近5年来的年均增速超过18%,中国在美国留学生人数增长最快,2010年,中国赴美留学人数接近13万人,再创新高。
因此,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信息化社会的飞速发展,高等教育国际化已成为全球发展的重要特征和主要趋势。在科技与教育国际交流中,人类文明、文化开发过程中,跨国学生是促进国际文化发展一个重要因素。发展留学生教育是加快各国高等教育国际化,促进大学国际化进程的有效办法。然而,这其中有诸多因素制约在美留学生教育质量的提升,本文将对留学生在美国的学习及交往适应进行分析,提出影响留学生教育质量的主要因素及适应跨文化的策略,从而优化留学生管理水平。期待这一分析将帮助我们的学生在国外接受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促使我国的教育国际化过程更健康地发展,提高我国高校的国际竞争力。
1.发展快而不平衡。留学生指正在或曾在外国学习的学生。“留学生”这个词是日本人创造的,起源于中国唐朝时期中日文化交流,意为当遣唐使回国后仍然留在中国学习的日本学生,现在泛指留居外国学习或研究的学生。
早期留学教育发展的很慢。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第一波留学高潮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大约在六十到七十年代期间,世界上出现了第二波留学的高潮。八十年之后,由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突出,留学生教育更是以史无前例的惊人速度快速发展。可是,在这个发展的速度背后,隐藏着一个巨大、不平衡的态势:不同国家的留学生教育发展失调。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现象,可以被解释为是由于市场竞争而导致的结果,像这样的不平衡态势对于教育发展比较落后的国家想缩小与教育程度比较发达国家的差距是非常不利的。
2.竞争激烈。在刚步入二十一世纪之初,国际高等教育市场就已经进入白热化的竞争阶段。这意味着,现今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和留学生教育市场的竞争必将日趋激烈。事实上,在八十年代早期,很多国家都已经深刻认识到发展学生教育的重要性。第一,留学生教育领域潜藏着巨大的经济效益,又加之留学生教育在对外政治及文化交流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这时就起,已使得许多国家开始了激烈的留学生教育市场的竞争。第二,在国际上,在高等教育这方面一直享有非常高声誉的美国,对世界各国的留学生就具有强大的吸引力。然而,为了使自己在留学生教育市场的竞争中,继续保持绝对的龙头老大地位,美国还利用了其财大气粗的优势,为了吸引各国学生选择到美国留学而设立多种留学生基金。因此来自各种基金会等提供的资助都成为吸引第三世界国家学生赴美学习的重要因素。第三,每年,为了赢得这场“生源争夺战”,美国对外国留学生的资助都有所增加。从另外的角度看,近些年,美国各高校在对外宣传方面还加大了力度,一方面通过制作各种有关赴美留学教育的宣传材料,全方位地宣传学校、社区及语言教学情况,另一方面则频频远赴世界各地开展宣传,招收外国留学生。
1.环境和日常生活适应。刚来到异国大学校园的留学生会被安排参加一些培训、参观、聚会等活动,尽快了解所在的校园、城市,尽早熟悉并适应新的环境。来自异乡的留学生们会兴致勃勃地参加这类活动及安排,大多数留学生都表现出对新环境异常的兴奋感,可随着时间流逝,问题渐渐地出现了。从表面上看,来自不同群体人们之间的差异似乎更多表现在日常的行为习惯方面,但在这些现象背后却隐藏着更深层次的影响因素,那就是不同群体在文化方面与生俱来的差异性。人的一言一行都体现着他/她所生活于其中的文化。
首先,生活习惯上的不同。这给留美学生和同住的室友都会遇到一些麻烦。各个国家学生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都不尽不同,这是留学之前大都有所了解的,也是心理上有所准备的,但是真正亲身体验了之后,对这一差异便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美国的学生们“自由散漫”。这是有因可循的,追求自由是美国人行事的基本原则。《权利法案》中也有所规定:人民的自由即每个人的自由。长期以来,美国人对自由的追求已经深深地融入其民族性格之中。就日常行为来看,美国人不喜欢太多的约束,我行我素,只要别人的言行并没有影响到自己,不会干涉他人的领域。因此,美国留学生给中国学生的印象是非常独立、重视私人空间,生活和学习节奏缓慢,轻松乐观的心态。
其次,饮食习惯上的不同。在美留学生面对的重要难题便是来自饮食方面的不适应。总的来说,因为留学生们来自不同国家,又有着不同的饮食习惯及根深蒂固的文化,这使得在美留学生觉得日常饮食不太适应的原因。但是,对于不适应美国饮食的中国学生来说却有诸多不便。在中国,父母对子女衣食起居照顾得可谓无微不至,而今到了异国他乡,对于生活上不自立的学生而言是一挑战。
2.交往适应。留学生来到异国他乡,自然避免不了和当地人相处和交往,而且绝大部分赴美留学生在到美国之前都抱有和美国人交朋友的意愿。因此,源自不同文化间的差异性更多体现在各文化群体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面,身处一个与自身文化差异很大的国度,这些赴美留学生在美国的交往适应状况如何?
首先,从赴美留学生对朋友的定义中可以看出中美文化差异的一重要方面。有学者研究认为,一般看来,中国人与朋友友谊关系保持比较长久,而且一旦成为朋友,友谊关系甚至可以持续终生。而美国人用较短的时间交到朋友,但是他们忘朋友也很快,并且美国人,甚至朋友之间彼此感情淡漠。普遍认为,美国人向来友好随和,交到美国朋友是件非常容易的事,但是与美国朋友加深交往却是非常困难的事。因此在和美国学生交往期间,经常能够有意或无意地感受到来自两个不同文化群体的人在交往和相互适应过程中的种种问题甚至冲突,当然,也有许多意外和喜悦之处。
其次,关于交朋友,中国人有着很一致的认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中国人不愿意在毫无诚意地点头之交关系上面花费时间。和不熟悉的人一起喝杯茶、聊聊天的情况并不多见。中国人一旦和朋友熟识,就会期望能够进入彼此的交际圈子,像亲人一样以姐妹或兄弟相称。而西方人经常说:他到哪儿,哪儿就有笑声,我们都喜欢他。由此可以发现西方人的人际交往特点是直接指向他人的,是流于表面的、浅层次的。而中国人的交往特点是指向个人品质的,是内在的。所以,互相帮助、相互关心,甚至为朋友“两肋插刀”等是中国人对待朋友基本的态度。但美国人就不一定了,就算是关心,他们也会注意用较平淡的方式表达。
另外,不同国家的留学生的在交友方式上也不尽相同。如上所述,美国人的交友方式说明美国人不愿与他人过深交往。假如美国人遇到困难,宁愿自己想办法或去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也不想麻烦朋友。中国人对待朋友则是把关心、爱护与帮助体现在给朋友提意见或忠告等方面,或直言不讳地指出其不足,这使得中国学生在和美国朋友交往时经常有尴尬的事情发生。究其原因,则是文化不同、交友观念差异而导致。这是中国学生把他们当作朋友的表现。另外,在他们眼里,过多关心别人的事情就是插足他们的“私人空间”,干涉了对方的隐私。这个“空间”就是中国人认为是可以与朋友彼此共享的领域。这个问题如果得不到妥善处理,冲突的产生自然是在所难免的,更不用说成为好朋友了。
3.学习适应。首先,既要关照赴美留学生生活及学习状况,又要照顾到他们的文化特殊性,这本身就不是很容易做到两全其美的事情。因此,鉴于留学生这一群体的特性,学校往往要在管理上付出更多的精力,目的是对他们在异国的生活、学习以及安全等负责。其次,美国的学校很少在平时对学生进行成绩测试,一般都是在期末组织统一考试,而且学生会有充分的时间准备复习。另外,在美国,人们把每个人都看作是平等的。虽然人们也用正式的头衔,比如对有的人称为教授、博士等,但大都很习惯直呼其名而不用具体的头衔,这种非正式性其实正是美国人平等观念的真实反映。在西方尤其在美国文化中,等级和身份观念在人们眼中是比较淡薄。在人与人交往过程中,等级和身份差异不会在称呼和交谈的态度中表现出来,不像东方文化约束较多。而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历来重视 “敬老”“尊师”。
影响每个留学生在异乡的适应过程中远不止以上因素,还包括来自性别、性格、年龄、家庭背景、个人阅历等方面。但总的来说,赴美留学生自身的文化因素在整个适应过程中是最大的影响因素,中美文化差异是影响留学生在美国生活学习状况的关键所在。当然,这势必与研究对象的共性与个性的问题有很大的关系。显而易见,在同一个文化氛围中,每个个体的行为表现不会一致,但是一旦个体离开所属的文化,其所属文化的类似性就会表现得尤为突出。特别是当自己的文化与另一文化相遇时,个体才能更加强烈地感受到自己文化的特殊属性所在。
总的来说,文化适应的过程涉及双方之间的协调与交流。就前者而言,应调整好自我的心态,对本土文化与异域文化的差异要有充分分析和意识,寻找适当的途径去解决遇到的困难,进而逐渐接受和适应新的文化。反之亦然。如果我们只强调一方必须为了适应另一方而做出改变,按照另一方的文化和社会规范从事,那么误解和冲突就无法避免,甚至愈演愈烈。要想减少交流双方对来自不同文化的人的消极偏见,就必须增加对这些文化的了解和接触,增加不同文化群体之间的积极的交流和对话。
本文为课题《中俄英语教育对比研究》研究成果之一 课题编号:GBC1211087
[1]Gullahorn,J.T. (1963).An extension of the U-curve Hypothesis.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2]陈慧,车宏生,朱敏.跨文化适应影响因素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3.
[3]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提高涉外交流能力的学问[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4]李爱萍.美国国际教育的历史、理论与政策[M].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
[5]邵兴江,黄丹凤.美国国际教育周计划述评[J].教育评价,2006.
[6]徐丽敏.美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建设教育,2006.
[7]余伟,郑钢.跨文化心理学中的文化适应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