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亚敬
当代电视新闻语言编辑工作蓬勃发展,对于自我更新和吸纳能力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要求更高。要使当代电视新闻语言编辑工作朝良性方向发展,就必须对当代电视新闻语言编辑工作的某些现象进行深度思考。
21世纪初,我国电视新闻业界出现了“故事新闻”和“新闻民生潮”。如江苏电视台的《南京零距离》和《直击南京》,杭州电视台的《阿六头说新闻》、《我和你说》,浙江电视台经视频道的《经视新闻》、《资讯一把抓》等,类似的栏目遍地开花。“故事新闻”和“民生新闻”的内容大多涉及百姓的日常生活,如环境卫生、邻里纠纷、火灾车祸、假冒伪劣等;为了呼应内容,“故事新闻”和“民生新闻”在语言上放弃使用传统的严肃性新闻语言,以谈话或聊天的口吻,用市井俗语或方言说新闻,将当代电视新闻语言编辑工作的口语化特色发挥到了极致。当代电视新闻语言编辑工作口语化,使电视新闻语言编辑工作通俗易懂,具有人情味,大大地拉近新闻与受众的距离。口语化的电视新闻语言编辑工作,改变了过去电视新闻节目语言上的模式化、呆板化,实现了电视新闻语言编辑工作的“亲切”回归,增强了电视新闻的可视性、可信性,提高了电视受众接受信息的主动性。
在当代电视新闻语言编辑工作“口语化”的大潮中,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栏目由于其特殊地位,一直保持着“播新闻”的语言模式,保留着“严肃、严谨、权威”的语言风格。
由此可见,电视新闻语言编辑工作“口语化”虽然有利于拉近与受众的心理距离,但电视新闻语言编辑工作也要避免“过度口语化”,不能够否认电视新闻语言编辑工作与生活中聊天语言的区别。借鉴口语、聊天语言,容易使电视新闻语言编辑工作亲切、新鲜,但过多地使用日常俗语、流行语,过度运用聊天口吻,只会让电视新闻语言编辑工作流于庸俗。电视新闻语言编辑工作的“口语化”是电视新闻语言编辑工作由“权威”走向“大众”的必经之路,在这个过程中,电视新闻必须谨记自己所肩负的传播使命,要秉承对大众负责的新闻精神,权衡语言“口语化”的利弊。适度的“口语化”能够给电视新闻语言编辑工作带来活力,但过度的口语化只能将电视新闻语言编辑工作引向庸俗、浅陋的道路。
当代电视新闻语言编辑工作呈现出“快餐化”特征,不仅播报语速快,新闻语言也极力追求简明,力图用最短的时间成功地传递最多的信息。当代电视新闻语言编辑工作的“快餐化”虽然增强了新闻的时效性,加大了传播的信息量,但是快餐式的电视新闻语言编辑工作仍然存在着许多的弊病,包括语音、用词、语法、语用等方面都出现问题,甚至还有一些新闻因过分讲究高效而导致新闻质量出现急剧下降的情况。
当前电视新闻语言编辑工作“快餐化”存在的语言表达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主持人口误频出。电视新闻中“读错字”现象严重;二是新闻播报中出现常识性知识错误。电视新闻语言编辑工作的公信力受到置疑。
新闻语言“快餐化”的初衷是为受众提供更快、更多的资讯,但保量的同时还要保质。“快餐”的高效给人们节省了时间,但是“餐点”毕竟是要给人们提供能量的,在追求饱腹感的同时,也应该注意“营养”。怎样让“快餐化”的新闻语言保质保量,是当代电视新闻语言编辑工作发展过程中要解决的问题。绝不能任由电视新闻语言编辑工作质量下滑。
当代电视新闻语言编辑工作具有娱乐化特色——以口语化的语言、谈天说地的方式讲新闻。电视新闻语言编辑工作娱乐化,可以丰富新闻的表现形式,增强新闻语言的趣味性、生动性,提高观众对新闻的兴趣。电视新闻语言编辑工作娱乐化,是电视新闻语言编辑工作在发展过程中所做的一次积极而有益的尝试,对打破旧的播报模式的束缚有着重要的意义。
但是,电视新闻语言编辑工作在娱乐化的同时,也要注意防止语言表达的过度娱乐化,不能将电视新闻等同于娱乐节目。电视新闻语言编辑工作过度娱乐化会使新闻语言偏离客观公正,滋生一些不负责任的语言现象,这些不良现象中,最令人担忧的是语言暴力现象。新闻媒介工作者不能为了高收视率将“娱乐精神”万能化,而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新闻节目的语言对受众是负有责任的,因为恶俗、煽情的语言只会牺牲新闻的质量 。电视新闻语言编辑工作有责任为受众提供冷静而客观的报道和评论。
对于电视新闻中出现的“过度娱乐化”滋生出的种种不良语言现象,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首先,完善电视新闻监管制度,加强监管力度。这里所说的“监管”,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政府职能部门的监管,有了政府职能部门的指导和监督,电视新闻语言编辑工作才不会走偏,违背电视新闻工作的初衷;二是新闻媒介应当实行自我监管。媒介的自我监管,在某些问题的解决上更高效、更容易较早地纠正错误。其次,应当加强对电视受众的引导,做好电视新闻节目反馈工作。例如:澳大利亚从中学阶段就开始有媒介素养教育之类的选修课程,通过教育,教会社会公众如何利用媒介,如何对待媒介的各种报道,如何有选择性地吸收媒介信息,这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电视新闻业的发展任重而道远,需要政府、媒介、受众三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有辉煌灿烂的明天。
当代电视新闻语言编辑工作表达呈现出多样化趋势,不仅受到方言、非标准普通话的冲击,还受到来自网络语言的强烈冲击。
如前所述,运用方言播报电视新闻的方式使观众倍感亲切,但也必须认识到方言电视新闻语言编辑工作的局限性。方言新闻的受众相对于普通话新闻的受众来说,呈现出区域化的特征,一般方言新闻的主要受众,还是局限在某个方言区之内。这也就意味着过多采用方言形式播新闻,会失去方言区以外的潜在受众,这对于方言新闻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虽然用方言播新闻的电视新闻语言编辑工作方式不会影响到普通话在电视新闻语言编辑工作中的主导地位,但是某种意义上讲,方言新闻在打开一扇通往本方言区域生活的大门时,也对方言区以外的世界关上了一扇窗。另外,必须深刻地认识到,某些方言新闻之所以在最近几年受到欢迎,最根本的原因不是“方言”对电视新闻语言编辑工作的包装,而是新闻自身内容的丰富。要知道方言是“壳”,新闻是“核”,方言只是新闻的一种表达形式,若要电视新闻节目获得长久的生命力,还需要在新闻内容上多下工夫。
另外,虽然网络新闻语言在目前阶段对电视新闻节目语言的影响还有一定的局限,但现代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带给电视新闻语言编辑工作的冲击不可小觑。网络语言不但变化多端,而且传播速度极快,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使用频率也在不断上升。电视新闻语言编辑工作适当引用一些观众普遍接受的网络语言是可行的,如“论坛、点击、下载、链接”等。但是,电视新闻语言编辑工作也要注意把握好自己的形象化和公信度。这样不仅能够丰富电视新闻语言编辑工作的内容,还有助于紧跟时代步伐,赢得受众支持。
电视新闻语言编辑工作是不断变化的,尤其是在当今这样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任何一种新闻都不能守着一成不变的语言模式,故步自封。电视新闻语言编辑工作势必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多元化、全方位,是时代给予电视新闻语言编辑工作的新课题。
[1]康秀平.新闻报道中的语言暴力[J].青年记者,2007(12).
[2]何静.从“平民化新闻表达”谈“方言新闻”[J].新闻界,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