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会长 周国富
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发展的新阶段。特别是全面深化改革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深入推进,为盛世兴茶、振兴中国茶产业开辟了广阔的前景。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为传承创新中华传统文化、复兴中华茶文化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中与我们相关的主要内容,这对创新发展茶文化事业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习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我们可以从七个方面去理解和把握 :一是关于文化建设与实现中国梦的关系。如“要夯实实现中国梦的文化基础”。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如“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梦。共同的根让我们情深意长,共同的魂让我们心心相印,共同的梦让我们同心同德”。二是关于中华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如“宣传阐释中国特色,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浓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三是关于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等各项建设的关系。如“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摒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四是关于文化建设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如“对先人传承下来的文化和道德规范,要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基础上,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方法,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如“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五是关于文化建设民族性和世界性的关系。如“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它民族的独特标识”。“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蕴含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以和为贵,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理念在中国代代相传,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精神中,深深体现在中国人的行为上。”“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动力。”“有五千多年历史的中华文明,始终崇尚和平,和平、和睦、和谐的追求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深深溶化在中国人民的血脉之中。”“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与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与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要以理服人、以文服人、以德服人,提高对外文化交流水平,完善人文交流机制,创新人文交流方式,综合运用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等多种方式展示中国历史底蕴深厚、各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多样和谐的文明大国形象,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团结、山河秀美的东方大国形象,坚持和平发展、促进共同发展、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为人类作出贡献的负责任大国形象,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充满希望、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六是关于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关系。要在继续大胆推进改革、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同时,把好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七是关于文化建设中人民性和党性的关系。如“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党性寓于人民性之中,没有脱离人民性的党性,也没有脱离党性的人民性”等等。我们要深刻领会习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重要论述精神,就要摆到世界经济全球化、世界政治多极化、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深入发展的世界发展大势来思考,紧密联系“复兴中华茶文化、振兴中国茶产业,再创世界茶业强国辉煌”的志向和梦想,统一认识、团结合作,传承创新、开拓进取,勇于担当、盛世兴茶,在把握发展大势中增强使命感,在坚守职责中增强责任感,在传承创新中增强成就感,在爱心、用心、责任心中增强自豪感,以以茶惠民、茶和社会、茶和天下为宗旨,大力培育和弘扬“清、敬、和、美”当代茶文化核心理念,大力推进“茶为国饮、健康消费和茶文化四进活动,扎实做好弘扬茶文化、促进茶产业的大文章,显现特点,体现特色,为中华茶文化和中国茶产业繁荣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全国人大原副委员长、著名学者许嘉璐先生提出,茶文化与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体两翼。研究茶文化一定要放在中华文化的大格局中,摆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实现中国梦的大位置上,要以科学态度对待传统文化,很好地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着眼当代,传承创新,服务发展。
研究中华茶文化,既要传承传统茶文化,又要创新当代茶文化,把传承与创新、研究与促进、弘扬与发展很好地结合起来,把茶文化与经济、社会、生态、民生以及友好交往等有机统一起来,扩大视野,找准视角,打造平台,普及提高,显现特点,展现特色,整体提升茶文化研究水平。
研究中华茶文化,既要重视琴棋书画诗酒茶的高端茶文化,也要注重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大众茶文化,既要研究茶产区的茶文化,也要研究茶销区的茶文化,坚持辩证统一。大众茶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更有着广博的现实内涵。大众茶文化包涵着茶农增收、社会就业、企业经营、大众消费、身心健康、和谐向善、友好交往、民俗乡风、百姓生活、文化生态、民生国事等诸多方面,内容丰富,涵盖广阔,意义深远,作用重大。深入研究大众茶文化,有利于推进“茶为国饮、健康消费”理念深入人心,有利于促进茶产业的提升发展,有利于高端茶文化提升发展和中华茶文化的繁荣发展。各地要立足本地,切实搞好大众茶文化的深入研究和中华茶文化的系统研究,努力提升茶文化的研究水平和丰富茶文化的研究成果。
茶文化研究(促进)会,党政重视,部门支持,茶人期盼,社会倚重。要做到有位有为,出彩出新,贵在爱心、用心、责任心“三心”办会。会员尤其是会的领导者务必要对茶与茶文化事业有一份热烈的爱心、执着的用心和敢于担当的责任心,用心思,花气力,履职责,尽责任,立足当地,着眼大势,一手抓研究,一手抓促进,办求富有成就,做到“外有声誉,内有成果”。
知识、学识、见识,才能凝结智慧。兼容并蓄,博采众长,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因虚怀而广博,才能凝聚大智慧。智慧,需要学习,需要勤奋,需要调查研究,需要集思广益,需要博采众长,需要共识合力。智慧,要在顺应时代大势中显现,在把握发展机遇中展示,在传承创新中展现,在破解发展难题中体现。办会,一定要靠智慧,出智慧,用智慧,增智慧。
社会团体靠团队。目标共识,入脑入心,才能同心同德。践行“清、敬、和、美”当代茶文化核心理念和精行俭德、以和为贵的传统美德,才能真正做到同心同德。
社会团体靠社会。研究会的社会性、民间性、研究与促进性的性质定位,决定着办会就必须依靠党委、政府的重视支持,依靠全体理事和会员这个基础,依靠社会各方有识之士和社会力量的热情参与,运用联系、联络、联合、联谊、联动等办会的基本方法,团结方方面面,上下左右,一切积极因素和众多爱茶事茶人士,不求所在但求所有,为我所用,聚合起强大的活力,为践行“茶为国饮,以茶惠民,茶和社会、茶和天下”宗旨,为实现“两兴和再创”的志向和梦想而努力。
宏伟的目标任务是由阶段性、具体的目标任务的实现而无穷逼近的。要始终把传承创新、研究促进、弘扬普及作为基本职责,切实做好阶段的、具体的工作任务,以小见大,以近望远,优质叠加,聚沙成塔,显现特点,展现特色。
传承创新茶文化,就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进行创造性转化;就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华优秀茶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
创新办会是全面的、丰富的、具体的,包括理念创新、思路创新、载体创新、方法创新等,但创新必须坚持科学精神,坚持实事求是,注重实际效果。
研究会是公益性社会团体,非机关性、非赢利性是其特色。是由一群有爱心、用心、责任心和有志于复兴中华茶文化和振兴中国茶产业的有识之士自愿聚合起来的。具有既有职务又不重职务,既出思路又干实事,责任重,人员精等特点。新时代、新要求、新工作、新任务,新是办会的主题。团结、合作、务实、高效是办会的主旋律。无论老成员、新成员、有职务、无职务,学习、研究、务实、创新是更新自己、顺应时代的法宝,也是做好全新工作的武器。要学习新知识,研究新问题,参与新实践,创新新发展,努力适应社团工作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