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茶叶科研的权威高地

2014-09-25 08:17谢燕青
茶博览 2014年9期
关键词:茶树茶叶科技

本刊记者 谢燕青

前些日子,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以下简称中茶所)所长杨亚军接到一个电话,称是绘制地图的,要把中茶所放在地图上。杨亚军一听,觉得好啊,但谁知对方话锋一转,提出放在地图上的收费标准云云。杨亚军很难理解,测绘地图放地址,需要“出价绘制”。

这张地图的绘制者也许不知道,没有“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的杭州地图,是不完整、不专业的。

中茶所,早在58年前,就在中国地图版图上“占据一片江山”。

1956年,国务院科技规划委批准筹建中国茶叶研究所;1958年9月,正式成立挂牌,是我国唯一的国家级茶叶专业科研机构。经过5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学科设置齐全、技术力量雄厚、科研设施条件完善的全国茶叶科技研发中心。

而中茶所的选址,并不是偶然的。当时有多个选址地的考虑,在经过地理环境、自然条件等综合条件的权衡下,中茶所最终落于杭州西湖一片龙井茶区中。

恢复和推动茶产业发展

如果我们沿着时间的脉络缓缓前行,中茶所的成长面貌便徐徐展开。创所初期,中国茶业的整体发展状况不尽人意,滑坡厉害。在这样的情况下,中茶所担负起恢复和推动中国茶产业的任务。

19世纪60年代起,中茶所开始“南茶北移”的实验,先后派遣吴洵、殷坤山、虞富莲、夏春华等一批栽培、植保、育种和加工专家,深入山东日照、青岛等地,提出适应当地环境气候条件的一整套茶树栽培管理措施,至今仍是山东种茶的技术规范;帮助当地建立了第一个茶叶初制厂;协助研制的日照绿茶“雪青”已成为全国名茶。通过10多年的努力,南方茶树终于在日照、青岛的土地上扎下了根并茁壮成长,结束了“山东无茶”的历史。“南茶北移”扩大了全国的茶叶产区,恢复和发展了茶产业的优势。

文革期间,中茶所虽处于“留守”状态,但从未放弃科研工作,默默坚持的背后,是对中国茶产业复兴的希望和追求,是在为今后的蓄势待发积累能量。文革结束后,中茶所的科研工作很快步入正规,选育了一批新品种、研制了一批新技术和新机械设备,这些成果在茶叶生产中得到广泛应有,为恢复和推动我国茶产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影响深远。

历史有时候很简洁,寥寥数语,便道尽数十年的发展。在这过程中,其实还有很多故事,每一处,尽是风采。

和、敬、信、廉

和、敬、信、廉,这暗合茶道精神的四个字是中茶所的“所训”,围绕着这四个字,中茶所不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创新文化建设以及富有中茶所特色的茶文化建设。在浙江省省直机关工委的评比中,中茶所的“所训”还获了奖。中茶所还连续10多年被评为“浙江省文明单位”和“中国农科院文明单位”称号。

历届所领导都十分重视文化建设,将之作为凝心聚力,促进科研创新的一个重要抓手。长期以来,坚持民主办所、科研兴所、文化强所的理念,带领全所职工秉承着“和衷共济、团结协作;敬人感恩、乐业奉献;信诚为先、严谨务实;廉俭从业、品行方正”的所训精神,正以前所未有的热情,紧紧围绕科研创新这一中心工作,继续为我国茶产业发挥着科研国家队的作用。

“风气正,研究所有一股正气。”已经退休8年的中茶所原书记陈叙达谈起研究所的文化建设时,仍是为此自豪不已。虽然时过境迁,但老书记忆起中茶所的点滴时,仍觉得优点、优势不少。

综合全面 运转灵活

在学科设置上,涵盖了茶叶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包括茶树种质资源、茶树遗传育种、茶树生理与营养、茶树栽培、茶树病虫害防控、茶叶品质与调控、茶叶加工技术与工艺、茶叶质量与风险评估等研究方向和领域。根据学科方向,组建了由首席科学家、骨干专家和研究助理组成的科研创新团队,瞄准学科发展前沿开展科研创新工作。

科研创新离不开人才。中茶所现有在编职工168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35人,占80%;具研究生以上学历的89人,占53%;具高级职称的61人(正高级21人、副高级40人),占36.3%。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1人、岗位专家8人,浙江省“151”人才26名,中国农科院二级岗位杰出人才2名、三级岗位杰出人才6名。

在组织架构上,中茶所下设3个职能部门和9个业务部门。依托中茶所建有10余个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其中包括国家茶树改良中心、国家种质杭州茶树圃、国家茶产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中心茶叶加工分中心、国家茶叶产业技术研发中心、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农业部茶树生物学与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农业部茶叶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农业部茶叶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浙江省茶产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浙江省茶叶加工工程重点实验室、浙江省茶产业重点科技创新团队等。在所区、浙江淳安、嵊州和云南德宏建有试验基地4个,基地总面积1840亩。目前,正在建设中的嵊州国家茶叶综合实验基地,面积341亩,总投资3600万元。

中茶所一路走来,成果与荣誉相伴。而正是一代又一代的中茶所人的努力,才结出了累累硕果。建所以来,共承担各类课题723项,育成国家审定品种9个,获授权专利77件(发明专利59件)。出版各类著作100多部,发表论文3064篇(SCI 143篇)。制(修)定国际标准3项,国家标准25项,行业标准65项。茶学类论文数、平均单篇他引次数排在全国前列,拥有的发明专利件数排名全国第一;获奖成果106项,其中国家级科技成果奖13项;曾三次获得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奖;“七五”、“八五”被评为农业部“百强研究所”。

积极走在创新之列

中茶所发展劲头十足,这与其接受新事物,对新东西吸收快的能力息息相关。率先开展茶叶农药残留研究、率先开展茶叶功能成分利用研究、率先开茶园害虫化学生态研究。

在创新的过程中,也遇到困难,20世纪末期,中茶所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却因事业经费紧张、所办企业又不景气,曾经面临着职工工资都发不出来的窘境。这种情况下,科研人员积极性严重挫伤,人才开始流失。

在困难前面,当时所里想尽办法挽留人才,积极争取上级支持,调整工作思路、方法,开发创收。经过一年半的艰苦努力,中茶所的运转恢复正常。

此后,中茶所一直在积极探索运行机制和组织模式,加快科研创新工作,提高创新效率。2013年,中茶所入选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试点单位,茶树种质资源、遗传育种等6个团队入选院科技创新工程试点团队。下一步,中茶所将通过优化学科布局,整合优势资源,加强科研团队建设,创新运行机制,加大国际交流合作,促进中茶所创新能力和水平有较大提升,打造国际一流的现代农业科研院所。

在成果转化、科技开发、科技兴农方面,中茶所成果显著。

中茶所大力推广科技新成果,仅2013年就推广中茶108、中茶302等新品种1.77万亩,推广茶树害虫绿色防控、数字化诱虫色板等新技术3.3万亩,推广茶毛虫、茶尺蠖病毒杀虫剂等生物农药8.1万亩,推广水溶性替代农药2.4万亩。

积极开展科技兴农工作。与全国30多个重点产茶市、县政府签订了全方位的技术合作协议,仅2013年就派出科技人员3500人次深入茶区,发放图书、资料等30000多份,组织展示、培训、讲座等60余期,为10000多人次提供了技术服务,检测茶样质量安全8000份次,为310家企业提供有机茶认证服务。科技特派员工作成绩显著,2013年派出科技特派员11位在磐安县双溪乡、松阳县板桥乡、缙云县大源镇、遂昌县焦滩乡等欠发达乡镇开展科技服务工作,并派出法人特派员1组和团队特派员8组服务浙江松阳、磐安、缙云、新昌、淳安的区域优势特色产业。2013年中茶所被评为“浙江省科技特派员先进派出集体”,2人被评为“功勋特派员”,3人被评为“有突出贡献特派员”。

今年3月,联想控股旗下佳沃集团30日宣布与中茶所达成战略合作,双方联合打造的“龙冠龙井”系列春茶正式上市。

未来发展之愿

“2014年是完成我所十二五发展目标的关键一年,是改革创新落实之年。我们将继续推进创新,服务产业,努力争创‘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现代农业科研院所。”杨亚军所长说道。“一要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工作,二要继续做好科技成果转化和服务‘三农’工作,三要加强人才队伍和条件平台建设,四要进一步完善研究所运行管理机制。”□

猜你喜欢
茶树茶叶科技
《茶叶通讯》简介
茶树吸收营养物质的特性
藏族对茶叶情有独钟
山茶树变身摇钱树
科技助我来看云
香喷喷的茶叶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两个推荐茶树品种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