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姚佳文
云南芒市机场大道中段,芒市志成茶业有限公司的大楼建成不过五年,却配备了茶叶审评室和茶叶理化检测室,中国普洱茶博物馆也落户在这。
弃政经商,干过市场开发,做过木材生意,最终李富恒选择了茶叶,从1997年创立志成茶业有限公司以来已有17年。“一切都是从零开始,点点滴滴地做,我相信上天不会辜负努力的人。有志者,事竟成。”
在德宏,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江东出人才。高寒山区,通往外界的山路不好走,目之所及必是山连着山,资源匮乏,历来都是靠山吃饭的贫困地方,为何会多出人才?
“山区里,除了吃饭、睡觉,干不了其他的事。想要发展,必须靠读书走出去,江东人特别崇尚读书。”李富恒回忆起上学时的情景,家在海拔1868米的河头村,从这出发,赶往山那头的江东乡中学,要走近一个小时的山路,“我们学校的校训就是努力读书,走出山门”。15岁,他走出江东,到芒市读了3年高中。之后,考取浙江省煤炭工业学校(浙江工商大学前身),学习统计学。
“能够上得了学,走出山区,是茶的泽被。”李富恒说起茶来很是感恩。由于气候寒冷,江东不适合种植果树等经济作物,人们只种些蔬菜自给自足,生活所需现金基本靠种茶、采茶、卖茶换来。三十年前的李富恒家亦是如此,自家的两三亩茶园能有几百元的现金收入,他读书的几十元学费就是从这里来的。家中5个兄弟,李富恒排行第五,最小的他也会在采茶期到自家的茶园里,利用课余时间帮着家里采茶。对茶的情谊,便在读书之路中落下了根。
“在茶园里长大,从小就种茶、摘茶,学费也靠茶得来,我是被茶培养出来的孩子。”如今,坐在自己的办公室里,喝着自己生产的“傣乡红韵”(滇红茶),李富恒觉得这是对茶的回报。
大学毕业,凭借专业知识进入芒市统计局,拥有了一份稳定而体面的工作,然后结婚生子,李富恒的生活在外人看来“相当不错”,算得上出人头地。
可他,却不满意。工作的内容就是将农村的养猪、种田等农业数据上报给市政府,干了3年,李富恒觉得太枯燥。恰逢此时,芒市政府发文,鼓励党政干部下海创办乡镇企业,并且有带薪三年的好政策,他毅然决定下海经商,时值1994年。
对此,家人不理解;外人也猜测纷纷,是不是李家的孩子犯了什么错,不然怎么会放弃公务员的工作出来做生意呢?“当时的观念和现在不一样,做生意的都是没读过书的‘五大三粗’,受过教育的大学生都是有好的工作的。”李富恒很固执,心里早有了自己的主意,不顾外界猜疑的眼光,开始干了。
每个月的工资两三百,干了三年,养家糊口,基本也没什么钱能剩下。没有本钱,加上没有做生意的经验,他就先打工:做市场开发,做木材生意,也帮过茶叶老板打理生意。“后来政府的带薪政策因为政策变化取消了。”没赚到什么钱,政策又取消了,老婆孩子得养,此时的李富恒倍感压力。靠着实战经验,拿着仅有的一点小钱,再问亲戚朋友借借,东拼西凑,拿了5万块钱,1997年开了属于自己的小公司——芒市志成茶业有限公司。
“说是公司,其实也就自己一个人干,自己做老板、自己当工人、自己又是司机,收茶、做茶、包装全都自己承包。”李富恒开着一辆破旧的长安微型车,晚上上山找茶收茶,一麻袋一麻袋地拿去市里卖,“一家家地走,卖一点是一点,就如蚂蚁一样,积少成多”。每天如此,凭着自己的智慧和努力,一年下来,他赚了15万,这在当时,可是一笔大钱。
尝到了创业甜头的李富恒,头脑更加灵活,信心更加高涨。1999年,他用一辆大卡车装了13吨茶叶,雇上个司机,跑广州。“我和司机轮流开车,来回跑了7天7夜。”渐渐地,市场打开,2000年李富恒在芳村开了茶叶档口,成为了最早在芳村开档口的芒市人之一。
多年的努力,终究有了成绩:8000多平方米的厂房,年加工5000吨茶叶的大型生产线,6家初制加工厂,6500亩自有茶园基地,500亩获得中农质量有机认证(OTRDC)的有机茶园。这一切,离不开李富恒对科技和品牌的重视,以创新求发展,以品牌获人心。
“我生产的茶,可以自己进行专业的检测、审评,所以喝得放心,口感也很好。”办公大楼里,明亮整洁的标准茶叶审评室和茶叶理化检测室会让人觉得走进了科研单位。李富恒从2000年起,就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以下简称中茶所)建立了广泛而深远的合作关系。在中茶所的指导下,进行无公害茶叶种植,实现茶叶产品标准化生产。2009年实施“科企合作”, 建成“中茶所德宏实验基地”,投资300多万,配备了科研实验及质量检测设备38台(套),为公司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同样在2000年,公司创立了“孔雀公主”品牌系列,逐步从单纯的原料供应,过渡到现今产、供、销三位一体化的现代化农业“全产业”企业,2006年通过QS认证,2011年通过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公司产品以绿茶、功夫红茶、CTC红碎茶(年产量达1000吨,销往浙江、广东、广西、东北地区及缅甸、俄罗斯等国家)、普洱茶为主。2009年,李富恒主导芒市多家茶叶公司共同投资数千万组建芒市三十六道水速溶茶业股份有限公司,将产品卖给了娃哈哈和香飘飘这两个大企业。
“除了做大众茶,近三年也开始做茶礼盒。”李富恒说,“当然,我们的茶礼盒,不是价格高得离谱的东西,而主要是满足普通消费者作为馈赠礼品的需求,中国人,毕竟讲究人情往来。”一盒“傣乡红韵”高档红茶礼盒,280g,200元,是公司开发的一款特级红茶。它采用云南大叶种一芽一叶经传统工艺结合现代科技精制而成,其条索紧结匀整、色泽乌润、金毫显露,汤色红艳明亮、甜香浓郁、滋味醇厚回甘,叶底肥嫩多芽,红匀明亮。市场反馈的信息称,“傣乡红韵”受到江浙一带白领女性的欢迎,被认为是一款品质纯真的滇红茶,而且其品牌名称也极富诗情令人遐想。对此,李富恒颇感欣然。他思考着:在市场竞争十分激烈的今天,消费群体的细分和精准定位,不正是梦寐以求的那一片“蓝海”吗?
2013年11月29日,“中国普洱茶博物馆”在志成茶业有限公司举办了开馆仪式。这是中国唯一一个普洱茶博物馆。
走进展馆,虽然面积不算大,但内容从普洱茶的简介、产地、历史、功效、文化,到各类茶样、制茶器具以及德昂族的茶礼、茶器、酸茶,无一不细细考究,精心陈列。
“芒市,因最早利用茶的民族——德昂族先王再次居住而得名。先民爱茶、种茶,崇拜茶树,以茶树为图腾物。这么好的文化如今正在慢慢消失,有多少人真正了解普洱茶文化?更别说德昂族的茶历史和文化了。”李富恒说自己是茶的子孙,保护好普洱茶文化义不容辞。因此,他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强强联合,在德宏州农业局、德宏州茶业协会的多方努力下,经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批准,终于将博物馆建了起来。
这里免费参观,“不花钱,会有更多的人愿意来看看,了解下普洱茶的文化”。每每来人,如果有时间,李富恒都会亲自带领他们参观,讲解展馆的陈列。他喜欢做这事。
“博物馆刚成立,因为资金和面积的不足,会有些遗漏和不足,以后慢慢补上。”关于未来,李富恒还想拓展博物馆的面积,加上更多东西。
不久前,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的领导来芒市考察,参观了博物馆后,赞许有加。“做茶的,不能脱离文化,”李富恒说,“我做茶,同时也把它作为一项文化事业来做。再比如,我正在考虑在我的有机茶园搞旅游项目,而旅游,没有文化支撑,也一定是行不通的。”
一直以来,李富恒秉承着诚心做事、真心做茶、客户满意的质量观。
公司所生产的茶叶产品原料全部来自公司茶园基地和固定初制茶所,辅料来自符合公司供应商标准要求的厂家,生产严格执行国家和环境保护标准。在速溶茶粉市场上,存在以麦芽糊精作为添加剂的潜规则,而在茶叶加工的道德层面的确也缺少国家标准。缺少约束的市场多多少少会有些混乱,尤其是价格,有些低得难以想象。“麦芽糊精的成本比茶粉便宜很多,而且现在没有标准规定说茶粉中的添加剂含量得在哪个范围,所以,那些添加了很多麦芽糊精的茶粉价格比较低,我们生产无添加茶粉在价格上毫无竞争力。”虽然无奈,但李富恒宁愿少些订单,也要确保自己产品的质量,诚信是根本。
采访李富恒的时候正是8月底,他在收着茶,按每公斤3.00元的价格,每天约收30—40吨鲜叶。对茶农而言,这是赚钱的日子。多年来,李富恒通过加强茶叶产业化发展,与广大茶农建立了稳固的合作机制,坚持走“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带动广大农户发展茶叶生产,使他们从茶叶生产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收益。
“我要不断学习,与员工共进步、共发展。”企业大了,责任自然也大了,李富恒用14个字来描述他的愿景:志成茶香飘四海,诚信友谊播九州。据了解,志成茶业有限公司管理层有20多人,合同工人有60多人,茶园固定管理茶农约660户,按每户2至3人算,起码上千人。
这位大山里走出的大学生企业家,自强不息、永不放弃。在老百姓喝的茶上,他雄心勃勃,一定要做出大文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