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人传奇之以水为厄的嗜茶者

2014-08-15 00:42:20王旭烽
茶博览 2014年9期
关键词:王导司徒名士

王旭烽

题目取得不够精确,不过是为了强调那“水厄”二字。但其实并非名士王濛以水为厄,而是那些一再到他家喝茶的人以为又遭了水灾。好在他自己不一定知道,否则对王濛而言,实在是一个很大的打击。

这则段子出在《世说新语》上,全文曰:“晋司徒王濛好饮茶,人至辄命饮之,士大夫皆患之。每欲候濛,必云:‘今日有水厄。’”

翻成白话文:东晋司徒王濛喜喝茶,人一到他那里,第一件事情就是请喝茶,弄得士大夫人人发怵,每次要见王濛了,就叫苦连天地说:今天又要遭水灾了。

这个王濛何许人也,为什么他会成为两晋间一个特别显眼的风流人物呢?我们先从他的父亲王讷说起。

《世说新语》中也记载了他的父亲:周侯说王长史父:“形貌既伟,雅怀有概,保而用之,可作诸许物也。”说他“身体既魁梧,又有高雅的情怀、不凡的风度,保持并发扬这些特长,一切事情都是可以办到的。”

我们知道,王姓在两晋间是个北方贵族大姓,旧时的王谢,在两晋时可是簇簇新的,而这个王讷,自然也是出自名门。王讷当过新淦令,倒没有被记载下什么政绩,却位列“容止”篇中,可见在“外貌协会”为主导审美的晋代,王讷是榜上有名的。

王家到王濛这一代,算是真正发大了。王濛(309年-347年),字仲祖,小字阿奴,太原晋阳、也就是今天的山西太原人。首先他是名门贵族出生,其次他是一个美男子,第三他特别能玄谈。这三点在东晋作为名士,是必须具备的。当初简文帝还是会稽王时,曾经与孙绰评价天下风流人物,孙绰说:“刘惔清蔚简令,王濛温润恬和,桓温高爽迈出。谢尚清易令达,而濛性和畅,能言理,辞简而有会。”因此,在名士坐标中,他便与刘惔、桓温、谢尚齐名,时称东晋“四名士”。

实际上他小时不是一个省油的灯,算是个纨绔子弟吧,所以《晋书》记载说:“濛少时放纵不羁,不为乡曲所齿,晚节始克己励行,有风流美誉,虚己应物,恕而后行,莫不敬爱焉。”

说是晚节,其实可能也就二十几岁,因为他未及不惑之年,便告别人世了。史书夸奖他,说他是个孝子,对母亲非常恭敬,也很勤俭廉洁,而且他还是个极有控制力的人物,喜怒不形于色,这似乎是政治家的风度了。可是又说他不怎么拘小节,不摆架子,只以文人的气质见长。王濛会书法,尤长于隶书;他也能画画,后世称其为“丹青甚妙,颇希高远”——那是王羲之的时代啊,不会书画还能在那个场面上混吗!

王濛后世闻名,最夸张的,还是说到他的顾影自怜,要是放到今天,他就会被称为自恋狂了。比如,他常常乐不滋滋儿地站在镜子前,左照右照他的美姿容,然后叫着他父亲的名字:“王文开啊王文开,亏你怎么生出这样一个师哥来啊!”

也不知道这是不是真的,听上去还是有点八卦。不过有个掌故倒是比较靠谱,说的是他从前落魄时,帽子破了,到市场上去购帽,有个大妈粉丝被他迷住了,当场便送他新帽一顶,一时传为佳话,以为王濛的好运就要到来了。

王濛是个美男子,众口相传,有一年冬天,他到尚书省去见王洽,当时外面正有积雪,王濛在门外下车,穿着公服步入,那王洽遥遥望见王濛,看傻了,当下慨叹:“哎!这哪里是凡世中的人哪。”

我想象中,那时的王濛可能羽衣飘飘,有些像最后与一僧一道离开红尘的贾宝玉,是一派落了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意境。

王濛有个特别要好的朋友,就是四名士中的刘惔,他们算得上是互相之间慧眼识英雄,一块儿旅游,一块儿玄谈,互相表扬兼自我表扬。王濛常常对别人说,刘君了解我,比我自己更了解我。有一次,王濛的儿子问他:“刘惔的学问和你比怎么样?”王濛回答:“言辞优雅他不如我,一语中的他比我强。”他们俩人在一起时就没有什么忌讳,有一次同席而饮,王濛喝高了,便痛快地跳起舞来,刘惔拍着掌说:“阿奴,你今日比得上昔日向子期的任率呀。”

王濛还有个朋友,名叫刘真长,他们政见相同,一唱一和,互相给力。久别重逢后,王濛夸刘真长说:“您可是又进步了!”谁知那刘真长回答说:“这有什么奇怪的,这就像天本来就是那么高一样正常嘛。”

关于王濛,虽然有种种掌故流传,但总体上说,他还是挺有点茶人气质的。比如他性格平和舒畅,虽然也尚清谈,但谈道时旨在意义,简洁而有重点,因此支遁称赞王濛为“轩轩韶举”;孙绰评王濛为“温润恬和”;谢安夸他说:“王长史语甚不多,可谓有令音”;而刘惔则一言以蔽之地概括,说王濛这个人是“性至通,而自然有节。”

这样,一个分寸有度又不失性情的名士,玉树临风般地出现在我们面前。如此一个清流若请同僚喝茶,同僚能不去吗?即便不想喝茶,但好意思推托他的一番盛情嘛。故水厄之灾能够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下去,也是有原因的。关于王濛为什么那么喜欢喝茶,倒是没有记载。想来当时的人喝茶,犹如后来中国人开始喝咖啡一样,也是一种时尚之举吧。东晋时代,茶饮尚未普及,《茶经》中记载晋代之前的茶事,不过30来则,而如王濛这样的风雅之士,得风气之先,追求时髦,以茶待客,也是很正常的吧。而同时期的士大夫大多为永嘉南渡之人,他们在北国生活中并无养成饮茶习俗,一个北方口味的人要习惯南方的佳茗,当然不是那么容易的了。

可是,若要是以为王濛仅仅只有温润恬和一面,恐怕也是低估了他。王濛走上政坛,出任司徒王导的掾吏,这是个助手之类的官。当时王导要任用苏峻的降将匡术之弟匡孝,王濛便写书给王导,暗指匡孝是小人,又称文臣武将泾渭分明,不能混在一起,这会有亏清穆之风。可王导没听他的。以后王濛便被外放到长山县任县令去了。再后来,朝廷又要召任他为司徒左西属,这是一个类似于掾属之职的官员,王濛不愿意担任,找了个理由,说这个官不好当,一旦出了过错要受杖刑。朝廷为此下诏暂停杖刑处罚,他还是不干。

会稽王司马昱很看重王濛,他后来做了皇帝,也就是简文帝,更为倚重王濛和刘惔,这一对好朋友都成了入室之宾。王濛做到的最大的官,便是宰相王导手下的左长史,帮助王导处理日常事物。东晋年间,天下依旧热衷于清淡,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什么音乐本身有没有喜悦和悲伤之类的问题,高深莫测,其乐无穷。王濛每天就手持一把麈尾,海阔天空,品评人物,妙语连珠。比如他评论名士殷浩时便说:“殷浩这个人不仅优点胜过别人,他对待自己优点的态度也胜过别人。”

别以为清谈家就不来实的,东阳太守山遐去世后,王濛便向司马昱请求任东阳太守,说:“得有山遐严厉的为政作风荫藉,我可让当地和谐安定。”但司马昱不知为什么没有答应他。后来王濛回家后就一病不起,史书记载皇帝听说王濛快死了,不由得后悔当初不给他任命此官,王濛听说这个事情,长叹道:“都说皇上是个痴人,果然痴情啊。”您听听,魏晋之人对皇帝也敢这样评价的!到底是风雅之士啊,什么话也不直白说,但万语千言,已尽在其中了。

病入膏肓的王濛,常常抚弄手中的麈尾,叹息道:“如此人,曾不得四十也!”意思就是,像我这样的人,竟活不到四十岁!王濛果然没活到四十,他虚岁三十九岁就死了。他的好朋友刘惔去参加大殓礼,将那平日里清谈时挥动的犀牛柄麈尾置于棺中,痛哭得昏死过去。

王濛虽然死得早,但留下数位儿女,其中女儿王穆之,后来成了晋哀帝的皇后,王濛也因此被追封为光禄大夫。他的孙儿女中,一位当了驸马,一位当了皇后,但那个风云骤变的时代,当皇亲国戚,命运也未必能够好到哪里去。

王濛给后世留下的精神财产中,看来水厄是最有意思的一款了。“厄”本意为灾难、困苦,“水厄”原为相术、占卜术语,如某人命相中如有“水厄”,会遭受水患。但经过王濛的演绎,水厄已转变成嗜茶。故北魏杨炫之的《洛阳伽蓝记•正觉寺》提及有个名叫刘缟的士大夫专习茗饮,彭城王便对刘缟说:“卿不慕王侯八珍,好苍头水厄。” 而清代的杭州人金农更是在其诗《湘中杨隐士寄遗君山茶奉答》诗之三中写道:“答他纱帽笼头坐,水厄虚名直浪传。”

王濛若能活到北魏,见着刘缟,一块儿水厄,那真不知有多高兴呢。□

猜你喜欢
王导司徒名士
《世说新语》里的三种名士
《少年冒险王:千年古蜀道的秘密》:救治司徒青
《世说新语》:在奇闻轶事中感怀魏晋名士风骨
学生天地(2020年3期)2020-08-25 09:04:10
发脾气也分境界
名士雅趣——谈王镛砚铭艺术
艺术品鉴(2017年9期)2017-09-08 02:23:08
战国诸子名士的求功成名之路与学术传播之路
王导的“糊涂”有境界
"等离女"的春天
现代妇女(2014年2期)2014-11-22 23:59:13
脾气啥时候发?
知识窗(2010年11期)2010-05-14 09:07:51
沉默杀人
意林(2009年23期)2009-05-14 17:0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