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传统道德观视角的90后高职大学生道德状况及对策——以广州某高职院校为例

2014-08-15 00:43刘文明
关键词:道德观道德教育信仰

刘文明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 珠宝学院,广东 广州511483)

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随着经济全球化、社会转型、网络信息社会的到来,科技革命给90后高职大学生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以及行为带来了双重影响。东西文化的交汇碰撞,加剧了大学生道德发展的矛盾性和复杂性,导致价值取向趋于实惠,社会责任感淡薄,自我意识膨胀,公德素养较差,认知与行为脱节,求职和学习目的功利化等问题。高职院校必须从中华传统道德观着眼,从强化德育教育入手,实现从道德知识层面到道德信仰层面的提升,有效解决大学生道德素养欠缺、信仰危机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一、道德及道德观内涵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道德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着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道德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并为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服务。人类的道德观念是受到后天一定的生产关系和社会舆论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道德观是对应该做什么样的人、有什么样的理想人格的设定。正确的道德观可以让人们对崇高道德加以认同、信服、尊重和崇尚,从而将道德规范内化到个体自我的信念之中,形成个体的品德。一旦道德观确立,就能培养出强烈的道德情感,从而表现出坚定不移的道德行为和发自内心的勇往直前的追求精神。[1]

二、中国传统道德观追溯

简而言之,中国传统道德基本概念大致包含四维、五常、四字、三达德。所谓四维,就是指礼、义、廉、耻。这一说法最早载于《管子》。所谓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汉章帝建初四年以后,“仁义礼智信”被确定为整体德目“五常”,形成并高度概括了中国传统道德的核心价值理念和基本精神。其中的“仁”和“义”是儒家文化中两大根本性的道德元素,可谓总体价值观中的核心价值观。“仁”是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义”也是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公正、合理而应当做的。所谓“四字”是指“忠、孝、节、义”。其中“忠”、“孝”在中国社会是基础性的道德价值观。“忠”,即尽己心力以奉公、任事、对人之美德。“孝”为“百德之首,百善之先”。“三达德”,即“智、仁、勇”,出自《中庸》:“知(智)、仁、勇三者,是天下之达德,所以行之者一也。”[2]

梳理上述宏大的中国传统道德思想,排除其中的封建局限性,笔者认为,中华民族延绵不息、历史悠久、文明传承至今不绝,说到底,就是得益于这些中华民族枝繁叶茂的道德体系构建。综合四维、五常、四字、三达德等中华道德观,可见“礼、义、耻、仁、信、忠、孝、节、智、勇”是中华道德观的基本内容框架和关键字,像一根红线一样把中华文明和历史贯穿一起。

三、90后高职学生的道德状况——以广州某高职院校为例

(一)“信、耻”不足

一是在经济、生活、学业方面不诚信。笔者调查发现,经济方面完全诚信平均为65.3%,生活方面平均为56.7%,学业方面为57.7%,择业平均为78%。以上四方面完全诚信度平均为62.8%。可见,高职大学生总体诚信度近7成,尚有3成的学生不诚信。二是荣辱不分。一方面,学生受到处分也没有觉得“羞耻”,经过调查,受处分同学认为“无所谓”的占35%,认为“不好意思”的占48%,仅有17%的同学认为很“羞耻”。另一方面,笔者就社会主义荣辱观进行调查时发现,除“以危害祖国、背离人民、愚昧无知、违法乱纪”为耻获得100%赞同外,“以好逸恶劳、损人利己、见利忘义、骄奢淫逸”为耻的赞同率仅为90%。这足以说明学生对荣辱观模糊认识。

(二)“仁、义”淡薄

现在高职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这些学生或多或少存在仁义教育缺失。表现在对待友情、恋情、亲情等交往上,缺乏责任感、正义感,甚至有的因为小事引发打架甚至流血事件。更有极端者,甚至为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发生投毒、杀人等恶性刑事案件。在对待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方面,受社会大环境影响,90后高职大学生普遍忽略“仁、义”。笔者以“假如在公交车上遇到歹徒,你如何做”为题,向高职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能“大义凛然,挺身而出”者,仅占60%,25%选择“保持沉默”,15%同学表示“不好说”。

(三)“忠、孝”淡化

在“忠”方面,突出表现在当前高职大学生在毕业择业前后,随意跳槽换单位,如同家常便饭。根据笔者调查,工作不到半年就离职的占30%,一年内离职的占60%。关于离职原因,70%以上的同学都认为,“待遇低,任务重”。只有大约30%左右的同学会看重企业发展态势,认为单位对自己培训的很好,所以忠于职守。在“孝”方面,《孝经》曰:“教民亲爱,莫大于孝”,“孝之为义,初不限于经营家族。”孝最基本的内涵是子女对父母的孝。通过调查发现,现在的高职学生每周能坚持给父母打个电话汇报学校学习情况的不足70%。回到家里,能主动帮助父母做家务事、体力活的不足60%,在“假如父母现在由于特殊原因不能继续在经济上支援你完成学业,你能理解吗”的问卷中,能体谅、理解父母的只有80%,20%认为“不好理解”。

(四)“礼、节”迷失

表现在礼、节的失范和错位。偶尔可以看到高职学生言行举止不讲文明礼貌,公共场所大声喧哗,随地乱扔烟头、纸屑;上课拖拖拉拉,穿拖鞋、背心进教室、接打电话、发短信、玩游戏;在宿舍玩牌、喝酒,在外通宵上网,夜不归宿;有的同学追求粗俗文化,甚至还有极个别学生坑蒙拐骗同学甚至偷盗财物。此外,以自我为中心,只考虑自己,不考虑别人;只求权利,不尽义务;希望别人尊重自己,却不能以礼待人;对别人要求苛刻,对自己要求极低,也有的同学不讲骨气,气节不足。他们对校园内的一些不道德、不文明现象均以旁观者的姿态,议论抨击多,但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少,在“礼、节”上严重缺乏。根据调查,70%学生“自我为中心,凡事以我为先”,认可“不为五斗米折腰”气节的不足60%。

(五)“智、勇”弱化

“智”是指社会认知,这里主要表现在学习积极性不足,动力不大,学习成绩不好。通过调查发现,高职学生中只有60%的同学热爱学习,能把学习当作乐趣。40%的同学学习目标不清,学习成绩差,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勇”可以理解为精神状态和身体素质,主要表现在理想信念缺失,精神萎靡,低俗颓废,社会责任感淡化,身体和心理素质差,甚至有人格障碍。通过调查发现,“有明确理想信仰”的占38%,“没有”的占25%,“说不清”的占37%。“智、勇”弱化使得意志消沉,浑浑噩噩,会失去把握自身命运的力量,其发展的可能性会大大减低。

四、90后高职大学生道德信仰状况成因剖析

90后高职大学生的道德信仰状况之所以存在上述不足,主要是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其中的内因是自身的原因造成的自我规范、自我塑造、自我完善意识不强。外因主要是社会转型期带来的社会负面影响、家庭道德教育的缺失等,导致道德信仰多元化、功利化和世俗化。

(一)自律缺失和他律无力

马克思认为,“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完善的道德是他律和自律的内在统一。就目前情况来看,由于道德约束的宽松性,没有对道德的敬畏,那么道德的防线容易一触即溃。另一方面,失德行为的低成本也是导致道德观缺失的重要原因。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许多体制的不完善使社会上形成了失德行为的低成本现象,让高职大学生产生“遵守道德没有必要”的错觉,由此,道德权威性及地位在90后高职大学生中随之下降。

(二)社会不良风气影响

信息化的迅速发展,让90后高职大学生接触的东西更多、更杂,而高职大学生年龄普遍偏低。以广州市某高职院校为例,20岁以下(含20岁)的学生约占60%。这部分同学判断是非能力较弱,非常容易受到不良社会风气影响,特别是“拜金、拜权主义”、“功利主义和“个人主义”等思想日益盛行,“拼爹”、“拉关系”、“走后门”、“我爸是李刚”等不良现象对90后高职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和价值观产生恶劣影响。就像钱理群教授指出的那样,甚至大学内部都在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以自我为中心,凡“我”者就善待之,凡不利“我”者就抛弃、铲除之。[3]

(三)应试教育体制副作用明显

一方面,升学压力使分数和考试成为教育核心。在中学阶段,“一考定终身”使得成绩成为唯一标杆,道德及道德教育长期受到冷落,导致了整个社会、家长、学校、教师无暇顾及塑造学生的品德和人格。另一方面,根据目前的录取规律,高职学生录取处于高考录取的最后一个批次,一本、二本、三本都考不上的学生就会被录取进入高职。相对而言,这些学生分数低,在心理上产生低人一等的感觉,更使他们错误地认为自己是失败者,各方面都不如本科学生,从而在心理上产生一定障碍。

(四)学校教育有效性有待加强

目前高校道德教育存在“德育首位”名存实亡、德育目标过于理想化、教育内容的安排欠合理、德育方法单一、德育工作者队伍不稳和素质不高等问题,高职也不例外。学生更加重视知识的积累,技能的训练,道德教育似乎可有可无。高职院校开设大学生思想品德课不受学生和学校的重视,老师们上起课来往往照本宣科,有效性差。此外,信仰教育缺失使人们对道德的敬畏感降低。

五、90后高职大学生道德信仰教育体系构建

90后高职大学生是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其道德信仰教育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到“中国梦”的实现,牵系着中华民族的未来。因此,必须全力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90后高职大学生道德信仰教育体系。

(一)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教育领域地位的核心性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大学生确立正确道德观的基础,是转变观念、辨别是非、解除困惑的强大思想武器。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因此,在纷杂的现实面前,只有坚持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才能使高职大学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此外,要逐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价值准则,引导高职大学生树立正确、科学的价值观,辩证地分析在市场经济建设中的一些非主流现象,以科学的人生价值去分析、判定,增强自身辨别力、抵御力。另外,高职教育工作者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奉献与索取、团结协作与公平竞争的关系,在高职大学生中倡导集体主义精神和高尚的道德观念。

(二)强化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重要性

社会主义荣辱观从如何对待国家和人民、科学和劳动、他人和义利、法纪和生活等角度,全面阐明了“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是新时期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进一步深化。高职院校应以此为指导,领会实质,遵循“教书先育人,育人德为先”的原则,把荣辱观教育摆上重要位置,纳入道德信仰教育教学体系,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使之与其他教育形成有机统一整体。在高职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形成的过程中,教师和社会的评价是极其重要的影响因素。由此,全社会要努力形成浓厚氛围,为高职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荣辱观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在学校内部,也要建立健全规章制度,组织开展主题实践活动,使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要求更好地渗透到学校工作方方面面,影响高职大学生们的价值追求。[4]

(三)加强道德教育地位的适应性

可以说,信仰是文化的载体和追求。肥沃的、适宜的文化土壤中,信仰就能茁壮的成长,这决定了我们的信仰教育的基础就应该是道德教育。从另一角度说,中国传统道德中关于推崇高尚精神境界的思想和我们现在所要积极构建的道德信仰教育的目标基本一致。因此,高职教育工作者要坚持以道德教育为基础,依据时代的变化,适当调整道德教育的内容,比如网络、就业、人际交往、竞争与合作等方面的教育,切实提高道德教化的水平。

(四)强化因材施教的分类性

前面已经述及,90后高职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具有学习成绩不突出、经受挫折少、普遍心理脆弱、承受力弱,对未来的就业、结婚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压力和恐惧,自我意识比较强等特点,这些特点导致高职90后大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因此,对90后高职大学生的道德信仰教育也要坚持与时俱进,强化教育针对性。为此,要围绕当前高职大学生在思想道德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和教育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开展专题研究,科学设计教育内容,采取多种灵活的措施以及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方法,把道德观教育引入教材、引入课堂,使正确的道德观逐步渗透到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中。

(五)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道德教育是一种道德情感的体验和道德价值判断的形成过程,也是一种道德行为的养成过程。道德信仰教育的教学模式应该更加注重实效。一是要促使爱国热情得到激发。通过教育,使大学生们积极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贡献。只有知荣辱、明善恶、辨美丑,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才能更好地报效祖国。二是要促使焕发整体精神风貌。通过教育,使90后高职大学生们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务实进取的思想作风,在追求真知中提高素质,在提高素质中健康成长。三是要促使实践社会主义道德观的自觉性不断提高。通过道德观教育,使大学生们更加自觉和主动地参与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不断使心灵得到净化、觉悟得到提高,用实际行动服务社会、服务人民。[5]

总之,道德信仰教育是一项系统的、复杂的工程,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教育单位,一定要在教育的内容、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对象等方面依据时代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不断强化大学生道德情感方面的体验,使道德在认知的层面逐步上升到信仰的层面,从而有利于加强民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全面实现“中国梦”而努力。

[1]程迪南.浅析大学生的道德缺失[N].北京工大报,2009-03-12.

[2]百度百科.中国传统道德基本概念[EB/OL].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93498203.html.

[3]刘道玉.中国必须创新教育价值观[N].人民日报,2013-10-17.

[4]焦玲.让荣辱观教育在高校结出硕果[N].人民日报,2006-11-22.

[5]黄娜.高校大学生道德信仰教育方面的缺失及重建[J].学理论,2012,(1).

猜你喜欢
道德观道德教育信仰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魔鬼的门徒》的宗教伦理与道德观照
论信仰
铁的信仰
“微时代”道德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传统文化与大学生道德观教育研究
从传统学术道德观反思当今学术道德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