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霞 干胜道
(1.安徽财经大学 会计学院,安徽 蚌埠233060;2.四川大学 商学院,四川 成都610065)
文化管理是对管理理论的新发展,它从文化的高度来管理组织,以文化为基础,强调人的能动作用,强调团队精神和情感管理,管理的重点在于人的思想和观念。作为第三部门的非营利组织,有着与生俱来的文化管理特质,组织所适用的管理思想、管理目标、组织体制和管理职能、管理策略与手段都符合文化管理的要义。非营利组织的组织特征、组织结构的特征以及组织活动成果的特征都集中地反映出它在管理模式上追求文化管理的特质。[1]
1.非营利组织组织特征对文化力的诉求。目前,国际上关于非营利组织的定义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甚至在不同国家还有不同的称谓或相关的术语,如“非营利组织”、“独立部门”、“慈善组织”、“志愿者组织”、“公民社会组织”、“民间组织”、“免税组织”等等。由莱斯特·M·萨拉蒙(Lester·M·Salamon)主持的非营利组织比较研究项目认为,非营利组织应具备如下特征:组织性(formal organization)、民间性(nongovernmental)、非营利性(nonprofit-distributing)、自治性(self-governing)和志愿性(voluntary)。
由上述组织特征可见,非营利组织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具有很高自治性和一定志愿性的组织,利润或其他经济利益的追逐不能够形成组织行为的根本动力。因此,管理者应充分尊重和珍视组织内部的发展资源和动力,在内部挖掘所需要的经验、知识和智慧,并提炼和概念化。组织的自身性质决定了刚性制度资源的不足,文化环境的暗示下集体行动理论将得到更充分的发挥。[2]组织人文精神所体现出的内部能量是组织发展的内驱力,极大地推动了组织事业的发展。因而,非营利组织的组织特征中蕴含着对组织文化力的诉求。
2.准公共产品的提供对人文精神的需求。非营利部门生产的产品是准公共产品或准公共消费品,它是一种兼公共性和私有性于一身,介于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之间的物品,具有无形性、可物化性、生产与消费的同步性和可传递性。[3]众多准公共产品的质量都难以精确量化,一是由产品本身特点决定,二是由于大多数产品质量在于受益人感受和主观评价,同受益者个人意识相关。准公共产品的特性对产品供给方的非营利组织成员的道德水平和自律性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组织员工除了要拥有专门的知识和技能外,还要有一颗为他人和社会无私奉献的心,有很强的服务意识和自律意识,这也是文化管理中人文精神的重要内容。
文化管理中,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价值观,是人们心灵深处的信念、理性、情趣、想象力、创造力、凝聚力,是道德化的追求,还包括服务意识、民本意识和自律意识。[1]非营利组织的管理只有符合人文精神要义,才能更加合理与高效。当组织的愿景化作组织成员的内心信念时,当社会使命变成组织成员自身对真、善、美的追求时,人们就会更加自觉维护组织利益,提供更好的服务,生产出更高质量的准公共产品。非营利组织自治自律的特点使得组织中公认的核心价值观成为非营利组织中个体成员的行为准则,[2]成员自律性在管理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自我约束力,能够使组织成员在推进社会进步的过程中,具有争议、民主、平等、良心、诚信等优秀品质,强烈地认识到自己的责任。[4]
3.有效的非营利组织管理模式符合文化管理特征。非营利组织的特点决定了其有效管理模式不是传统的金字塔式,而应是倒金字塔式。“倒金字塔管理模式的确有效,虽然成效缓慢,但是一定有用。要让它产生成效,必须要时刻以各种办法来实践它。”这种管理模式要求将人作为组织最重要的资源,充分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员工潜能,使其成为管理主体。“成功的非营利组织体会到必须重视、教育与授权给员工,并且要让每个人致力于提供使全体顾客满意的服务。如果不这么做,组织将不再拥有顾客。”[5]这种管理方式恰恰符合文化管理“以人为中心”、“以激发人的自我价值实现为主要手段”、“突出人的主体地位”的特征。
文化管理是高于经验管理和制度管理的最先进的管理方式,在文化管理条件下,员工能够认同组织,主动性高,对工作持有明确、主动的态度,有利于员工为同一目标团结一心,共同奋斗。将组织文化作为非营利组织的基本价值观和行为规范,是组织管理创新、充满活力、持续发展的内在源泉,以共同价值观为指引,统一员工思想、统一员工意志、规范员工行为,引导员工完成组织使命。唯此,才能在非营利组织中创造出一个能产生新构想的组织气候,实行有效的倒金字塔式管理。
非营利组织在进行文化管理时,需综合考虑组织各方利益相关者利益,将文化管理与协同治理相结合,以实现文化管理的协同效应。同时,协同治理也需要文化引领,需要吸取文化管理的精髓。非营利组织协同治理与文化管理具有较好的融合性。
1.非营利组织协同治理需要文化精神。由于组织所处环境复杂多变,组织利益相关者众多,且信息掌握度不同,因而在协同治理过程中,非营利组织使命的“权威性”就尤为重要,“非营利组织的首要法则就是使命、使命以及更多的使命,并且必须遵守使命”。组织依靠使命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统一价值观实现员工思想与行动的一致性,员工及受益者之外的所有利益相关者在没有共同经济利益的条件下,要按照相同的意念行为,就需要在精神上,在文化领域形成一定的激励与软约束因子。“在某种程度上,员工得到的回报可以是组织的文化,组成一个团队,让员工想要被雇佣。”[5]协同治理需要文化驱动力形成的聚合力促成组织使命的达成。多而散的利益相关者需要文化向心力的召集,将他们团结在一起,向着同一个方向作为。
2.非营利组织文化管理需要协同共进。协同治理强调在一种非稳定的远离平衡态下,由于系统结构的涨落运动,随着环境变化逐渐调整和创新,不断实现一个个新的平衡态。非营利组织的文化管理需要在这种调整运动中,形成适应新使命与新情境的新理念、新文化,构筑新的文化构体、文化秩序、文化指令,充实完善原价值观,作为管理系统中的一种制衡力量,来协调各利益相关方。通过有意识地创建组织文化来实施文化管理,可以改善组织成员的素质,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改善组织中的人际关系,提高组织活动的效益。文化管理强调针对新情况、新问题,创新组织文化。[6]
3.非营利组织协同治理与文化管理具有共同要件。古典管理理论与行为科学管理理论将组织看作一个孤立系统,而现代管理理论则将组织看作一个开放系统。文化管理的实施要求非营利组织保持开放性,与外界具有充分的交流,这也是实施协同治理的要求,它们具有共同的“开放”要件。保持系统开放性为组织协同治理与文化管理的融合提供了共同的前提条件。
1.概念。非营利组织文化协同治理是指非营利组织结合各种外部环境因素和组织自身特点,以完成组织使命为宗旨,以组织文化为灵魂,进行文化创新,充分发挥文化凝聚作用和文化引领作用,为达成组织目标,制定体现人本精神的组织制度,构建反映民主精神的倒金字塔式组织结构,采用以柔为主、刚柔并济的管理方式对组织人事、财务、营销、日常运作、项目实施等进行安排,实现责权利的协调,从而最大程度满足组织内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使利益各方相对满意,最终产生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协同效应。非营利组织文化协同治理模式见图1。
图1 非营利组织文化协同治理示意图
2.内涵。非营利组织文化协同治理是将组织文化建设融入协同治理的一种管理方式,强调在协同治理中,将文化视为组织血脉,以文化鼓舞人、团结人,以人为本,利用文化的软约束作用,使各利益相关者能够以组织利益为核心协同作为,完成协同作业。
(1)管理宗旨。该管理模式下,使命仍然是非营利组织的宗旨。组织的一切行为皆为实现组织使命,不允许出现违背组织使命的行为。使命的实现是组织的最高目标,是一切行为的理由,组织文化建设与协同治理均应围绕宗旨进行。
(2)管理目标。为完成组织使命,需确定具体的管理目标,主要有三项。一是确立科学规范的组织章程,作为组织成员的行动指南,并制定切实可行的组织制度来规范成员行为。这也需要补充和完善非营利组织相关法律法规,为组织内部规范的制定提供一定的依据;二是建立高效的组织日常运作模式,使组织各项日常业务顺畅运行;三是确定项目管理目标,它依组织不同时期实施的具体项目不同而相异,但最终都要保证项目保质保量按时高效完成。管理目标的确定需综合考虑各方利益相关者利益,体现人本精神,组织目标实现的同时也意味着个人目标的达成。
(3)管理理念。采用文化管理理念,注重文化要素的吸收、丰富和提升,将文化信息贯穿于各个管理环节,为非营利组织管理的每一个步骤提供文化支撑,发挥文化的执行力,让文化成为一种最强有力的、内化的控制方式。通过组织文化体系的建立,实现人员对组织价值理念、精神的认同,推动个人利益与组织价值的共同满足与提升。
文化管理理念突出人本管理思想,即将组织成员个人价值的实现与组织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同时,在营销管理与服务管理等外部治理过程中,也要深入分析资源提供者与服务对象的个性特征,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细致的研究,考察其真实需求,尽可能使综合协同收益最大化。该理念的精髓在于以精神和理念的方式唤醒个人的意志和情感,激励人在事物的规律本源处寻找价值点和创新点,充分发挥人作为管理主体的作用,实现自觉管理。
(4)管理方式。非营利组织文化协同治理模式下,管理方式以软管理或精神文化为主导,兼用规章制度的硬管理,刚柔并济。建议采用倒金字塔形管理模式以增强文化软约束制约作用的效果。在这种组织结构下,员工是管理主体,管理者是“授权者”而非“约束者”。员工可以在良好的文化环境下,“更加勤奋”地工作,“更加自觉”提供各种准公共产品。
(5)管理内容。管理内容包括直接面向内部利益相关者的管理活动和直接面向外部利益相关者的管理活动,主要有组织内部日常管理与项目管理、组织营销管理、服务管理及其他管理行为。其中,人员管理和财务管理是日常管理和项目管理的两大主要内容,是内部管理的核心组成部分;组织营销管理分为为筹措资金进行的品牌营销行为与为销售产品进行的其他商业营销行为;由于非营利组织提供产品的特殊性,对提供与受益同步进行的非物质化的准公共产品输出进行专项管理,即服务管理,以提升其服务水平;另外组织还存在许多面向其他外部利益相关者,如监管部门、独立第三方、社会媒体、同业竞争者等的管理行为。具体管理内容的设定应以组织使命与管理目标作为标杆。
(6)管理效果。文化协同治理充分考虑了非营利组织所处的经济、政治、法律、生态、文化等环境因素,兼顾了各种要素提供者的相关方利益,采用了适合组织特点的结构设置与管理方式,创造了能够凝聚员工力量并提升组织价值的组织文化,通过与外界的交流和内部的民主管理,实现了组织系统向有序状态演化,促进了利益相关方之间产生非线性作用,促进了自组织效应的产生,具有良好的管理效果。
作为一种崭新的管理模式,文化协同治理针对非营利组织的特殊性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创新性。同时,该管理模式涵盖了非营利组织管理的环境友好性、决策民主性、人员协作性、信息公开性、管理规范性、问责机制有效性和监督机制健全性,科学而有效。
文化协同治理模式的有效性体现于管理的每个细节中,最终反映于以下几方面。一是能够更好地完成组织使命。较之于其他管理模式,文化的渗透力使得组织及其成员的任何行为在无形当中均向着组织使命的方向迈进,组织使命在不自觉中自行完成;二是能够使各利益相关方利益实现尽可能的均衡。管理模式内在的协同性使得组织对外部各项环境因素取利去弊,对内部各种资源和潜力充分挖掘,以最大程度地实现各利益相关者的相对利益,实现总体效应的更大化,大于各资源效应直接相加之和;三是能够高效地达成组织阶段目标和项目目标。组织员工在共同价值观的引导下,以组织为家,将组织的事情视为自己的事情,努力向着更高的阶梯奋斗,加之完善的组织规范制约,使得阶段目标和项目目标实现的步伐更快。四是能够在无形中提升组织价值。良好的文化氛围下,组织员工的个人价值与组织价值具有一致性,员工自身价值的实现过程就是组织价值的提升过程。因而,非营利组织价值会在员工不自觉行为中得以提升。
文化协同治理模式还有利于解决目前我国非营利组织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虽然我国非营利组织管理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透明度不够、公信力缺失、组织能力建设不足等问题仍普遍较为突出。文化协同理念的引入促使组织在加强自身建设的同时,密切关注与外界的沟通与协调,能够较好地弥补上述不足之处。
本文通过分析得出非营利组织管理适合采用文化协同治理模式,提出了非营利组织文化协同治理概念和架构,分析了该框架下组织使命、组织管理目标、管理理念、管理方式、管理内容和管理效果。分析结果表明,非营利组织文化协同治理是符合非营利组织特点的能够高效提升组织价值的一种创新型管理模式。
[1]孔杰,曾维和.非营利组织的文化管理及机制转换[J].学术研究,2004,(11).
[2]王建军,曾巧.我国社区非营利组织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社会科学研究,2003,(3).
[3]陈晓春,张彪.非营利组织准公共产品初论[J].公共行政,2004,(1).
[4]陈晓春,赵晋湘.非营利组织失灵与治理之探讨[J].公共行政,2003,(4).
[5]〔美〕彼得·C.布林克霍夫.非营利标杆管理[M].陆菲菲,陈洁莹,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6]高文武,王虎成.从管理思想发展趋势看文化管理与战略管理互补[J].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