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服务类专业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问题探析

2014-08-15 00:50刘苗苗
语文学刊 2014年5期
关键词:人文素质教育素质

○刘苗苗

(辽宁现代服务职业技术学院,辽宁 沈阳 110164)

近年,随着高职教育的蓬勃发展,人文素质教育受重视程度已然得到极大提高,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却未能随之跟进,有些人文素质教育开展得很是流于形式。服务类专业学生在高职院校诸多专业的学生中人文素质基础相对较好,接受的人文素质教育也相应较多,尽管如此,其人文素质教育状况仍有很多不足和缺憾。

一、高职院校服务类专业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

据教育部数据:2013年我国具有招生资格的高职院校达1266所,高职高专在校生人数将逾千万,占全国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然而,高职高专的人文素质教育状况却差强人意。

(一)理论界高度重视人文素质教育的开展

无论是教育主管部门,还是理论研究者,都颇为关注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开展及其成效。

教育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教高司[1998]2号)中强调指出:“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其中文化素质是基础。我们所进行的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重点指人文素质教育。”教育部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教授也认为:“科学技术越进步,社会物质文明越高速发展,就越要重视人文教育,重视社会精神文明建设,重视具有良好的全面素质(特别是人文素质)的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反之,单纯的片面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不但不能通过科技本身来解决,而且将使人类失去精神支柱,将使人类人文陷入严重的危机……”[1]

学界的理论探索紧随国家教育政策之后,关注到了高职院校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重大意义,研究者们从学科教学角度、现状分析、原因探索以及改善途径等诸多方面入手,来探寻提升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成效的办法。

然而,口头的呼吁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善和提升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的实际质量。在人文素质水平较高的服务类专业中也是如此。

(二)实践中高职院校服务类专业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状况

1.人文课科目设置单一,学生发展多样性受局限。除国家硬性规定的德育课、体育课外,历史、地理、美术、音乐等人文素质课程几乎绝迹,南方很多民办院校甚至取消了语文这一母语课程的教学;已开设的人文课程在师资质量上或多或少与学生的实际需要存在差距,甚至有的学校根据现有教师的专长和能力设课。在诸多人文科目中,德育教育被普遍地无限扩大化了。这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培养出的学生“千人一面”,缺乏个性,缺乏后续发展中的优势能力。

2.专业课教学与人文素质培养目标脱节。长期以来,我国职业院校的人文教育主要由人文教师承担,因而专业课教师头脑中没有形成自发性的人文教育职责的概念,在教学过程中亦很少涉及人文社会方面的知识和问题。“人文与专业教育相互割裂,各自为政,人文教师和专业课教师虽然面对同一教育对象,却进行互不相干的教学,即在教育主体和教学内容上都未达到一体化,学校很难形成人文教育的合力,难以创设人文教育的整体氛围。”[2]

3.课余文化生活缺乏创造力,人文培养意识薄弱。学校课余文化生活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高职学生的课余生活主要依据团委等组织的引导前进,学生自主开发的成分小,即便有,其水平也很有限。同时,学校的引导往往单纯从组织活动的视角进行,对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意识薄弱。

总之,服务类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并在教育体系中扮演日益重要的教育角色。可以说,人文素质教育是提升高职学生核心竞争力的灵魂和核心,离开它就难以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技能和素质兼备的合格人才来,就无法适应日新月异的就业市场,就会限制高职教育的发展空间。鉴于以上问题,我们应探寻有职业特色的适合服务类高职学生个体发展的人文素质培养途径。

二、高职院校服务类专业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存在问题及其原因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费德里科·马约尔指出:“人既是发展的第一主角,又是发展的终极目标。”教育的重点应该放在人的可持续发展上。[3]人不仅是教育的对象,而且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任何教育、教学活动形式,如果忽视了人,看不到教育对象的人格特质,就根本没有教育的科学性可言。

调查结果却显示:在服务类高职学生中,约有10%的学生了解什么是“人文素质”,并能比较清晰地理解和加以解说;约58%的学生知道“素质教育”这一含义,但对“人文素质”这一概念则仅限于听说过而已;其余学生表示根本没听说过“人文素质”的说法。调查表明,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普遍认识不足,人文知识欠缺,人文技能、职业核心能力有待提高,道德文明修养有待提升等。这侧面反映出高职教育面临诸多困境。

1.重视流于表面化,人文教学流于形式化,人文教育理念难以适应现代化高职教育的发展。

我国目前的高职院校大多由成人教育学院或中职学校转制升级而来,为了达到国家对高职建设的硬件标准,高职教育从一开始就偏重改善物质基础;为了招徕生员,高职教育就必须适应就业市场,教育观念具有急功近利的特性,这些都影响着人文素质教育的开展。

2.教育主体缺乏有效的人文培养手段,教育方法亟待改善。目前,高职院校基础课教师力量有限,人文素质水平不一而足;专业课教师群体学历普遍较低,人文素养水平整体上有限,这使教学方法上的改进困难重重。虽然先进的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在高职教学领域得到极大普及,但人文课程中的PPT很大程度上仍是理论知识的电子版罗列,“一言堂”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3.现有的人文资源被不同程度地浪费,且与专业教学结合不密切。选修课程、第二课堂、社团活动以及定期举办的体艺竞赛活动等,都应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场地,但是,一方面这些课程或活动的人文功能不能充分发挥,另一方面其人文成果不能为专业教育服务,不能内化为学生的职业人文素养,这有违职业教育宗旨。

另外,大学建设的城市边缘化趋势,使大多高职院校处于城市边缘地带,出于学生安全考虑,很多高职院采取半封闭式管理,这无疑阻隔了学生与外界社会的交流。以上这些都是影响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发展的因素。

三、提升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成效的途径

人文素质教育首先是人文学科的教育,其次是文化的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高等学校应要求学生选修一定学时的包括艺术在内的人文学科课程”,这是对人文学科在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工程中重要作用的肯定。职业教育应该把教师的“育人”功能放在首位,强化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效性;寓人文教育于专业技能培养过程中[4],突出社会实践的教育功能,积极开展校外实践活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发挥各种载体的潜在作用。

(一)从主观上调整教育教学理念,纠正对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忽视问题,引导社会舆论导向。

教育领导部门在观念上重视起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在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上加大力度;服务类高职院校本身应格外重视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调整课程设置,在人文学科开设和课时分布上加大力度;高职院校教师尤其是专业课教师,要将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融汇于学科教学当中,要在提高自身人文修养上下苦功夫;倡导学生自身改变急功近利的学习观念,要提升整体竞争力必须主动在提升个人人文素养上下苦工夫。

(二)据不同服务型专业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特点实施人文素质教育。

依据就业行业具体工作要求的差异,可将服务类专业划分为沟通服务型和技能服务型两类,这两类学生亦呈现出不同的人文素质特点。熟知不同专业类型学生的人文特质,有益于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开展。

1.沟通服务型。沟通服务型专业绝大多数岗位需要直接面对顾客,与顾客沟通达成一致后提供服务。岗位特点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沟通技巧和交流能力,而且学生的沟通水平直接关系到其职业发展前途和个体价值的实现。

沟通服务类学生一般都比较侧重于人文知识的传播和学习,学生也大多对文史艺术等文科知识更感兴趣,接受能力相对较强,与理工类高职专业的学生相比有比较优渥的先天条件。他们思维活跃,但大多精力并不关注学习;对人文概念的知觉程度在高职各专业学生中名列前茅,但极少学生属于有意识地自我培养,基本出于兴趣爱好;具有服务意识,处事方式比较圆滑,但由于缺乏人文底蕴的支撑而显得肤浅;就业观念成熟,自主选择就业的意识强;人生观、世界观更加功利化等等。他们对人文学科的学习更多取决于个人爱好。

这些学生的就业方向主要集中于一线工作岗位,如:酒店宾馆服务、旅行社导游服务、地铁服务、航空地勤服务、物流、文秘、商贸专业等不可尽数,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密,这类专业还将日益增多。

2.技能服务型。技能服务型专业的岗位不需要学生直接面对顾客沟通交流,但需要利用个人的专业技术、把握顾客心理需求,间接地提供服务。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决定个人职业发展和个体价值的实现。

技能服务类学生一般踏实肯干、任劳任怨,他们大多会从就业的角度来思考专业选择问题以及付诸努力学习,寄望通过自身的一技之长换取将来职业的稳定发展,其中爱好人文知识和具备体艺特长的人较少,但达到的水平往往更高,他们更关注专业技术学习。受“重技能训练、轻人文修养”的思想影响,只要学好专业技能、能就业就够了,对文化课不重视。这些学生的就业方向集中于计算机与网络服务、酒店后厨服务、美容美发服务、造型设计服务等以技术性强的服务类行业。

通过对两种类型学生的比较调查来看,两类学生中都有相当比例的学生来自高考的低分段,文化基础薄弱,人文知识欠缺,文化素养相对较差,缺乏学习约束力。另外,从专业选择视角的对比上说,选择沟通服务型专业的学生较活泼,服从性较强;选择技术服务型专业的学生性格相对踏实稳重,但灵活不足,读书目的单一,大多认为学好技术就会拥有一份好工作,不但轻视人文修养,甚至根本不了解人文素质的概念。熟知不同专业类型学生的人文特质,有益于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开展。

(三)从客观上改善办学条件,合理设置人文课程,开发丰富多样的辅助教育手段。

1.继续完善学校硬件设施等条件,使学生自由愉悦地接受教育,为人文素质教育提供物质前提和基础。

2.构建合理的人文素质教育体系,开设合理丰富的人文科目,保证足够的人文课教学时数,设置专业技能与人文知识教育平衡并重、互相渗透的课程,充分利用第二课堂等丰富多彩的课外辅助教学手段,努力提高人文教学的品质与效果,为学生可持续发展服务。

3.大力开展文体艺术竞技活动,创造发挥学生特长的展示平台,调动学生创造力,锻炼其参与和组织能力,提升学生责任感,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对学生人文素养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提高。

我国的招生体制决定了高职院校学生差强人意的人文素质状况,服务类专业院校的情况相对较好,而且为适应就业市场的要求,很多高职院校和教师已开始重视对学生人文素质方面的培养。英国教育家埃里克爵士说:“文化之路应贯穿于,而不是绕过一个人的专业,一个人能够把自己学到的技术融会在整个社会结构中的学生可以说是受到了人文主义教育,而做不到这一点的学生,甚至连一个好的技术专家也配不上。”[5]我们应该从“人本”角度出发,为培养和谐发展的“人”而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并不是单纯地为了适应就业而去培养只会工作的“机器”。

[1]宗永顺.浅谈高职学生人文素质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2).

[2]徐东.现代职业学校人文素质教育研究[J].理工高教研究,2007,26(2).

[3]张向葵,吴晓义.课堂教学监控[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4]宋峻峰.加强和改进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的策略研究[J].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6(1).

[5]汪建飞.专业课教学对文化素质教育的影响[J].安徽农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1,15(2).

猜你喜欢
人文素质教育素质
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的培养
大学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用好“变”的态度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