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秀玲
(呼和浩特市第四中学,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0)
《观沧海》与《天净沙·秋思》同写秋景,我将两首诗词放在一节课中比较学习。先让学生找出诗中描写秋景的诗句,并分析这两首诗的景物特点各有什么特点。《观沧海》是一种秋日壮阔之景,《天净沙·秋思》则是秋日悲凉之景。
“一切景物皆情语”,为什么同为秋景,但特点却各不相同,原来是作者要抒发的感情不相同。《观沧海》曹操此时有囊括宇宙、气吞山河的雄才伟略,《天净沙·秋思》马致远则是在异乡漂泊的羁旅之人。一节课,轻松地讲完了两首诗。
《次北固山下》和《钱塘湖春行》同样采用比较法学习,也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名诗有名句,抓住名句进行突破,这样既能理解诗歌的主旨,又能很好品味诗歌语言的意境美和音乐美。
如王维的《使至塞上》,紧紧围绕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进行赏析,引导学生分析此句描写了两个事物—— “烟”“日”,然而一“直”一“圆”写出了景物的突出特征,尤其最精彩,有了“大漠”“长河”的陪衬,顿使眼界开阔,意境立刻变得雄浑起来,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感受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同时再进一步赏析“孤”“落”,联系诗人的写作背景和生平,很容易品味出诗人将孤独感伤的情绪融入广阔的自然景色描绘中。
很多名句名篇,抓住名句赏析都能收到不错的效果,比如《饮酒》赏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己亥杂诗》(龚自珍)赏析“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教师在课上和学生共同学习完古典诗歌后,学生到底理解到何种程度,肯定不是学生会默写就可以,教师在课下布置学生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进行改写,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见摘录如下:
《天净沙·秋思》
干枯的枝蔓缠绕在老树上,而老树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小桥下潺潺的流水,水中倒映着几户农家,荒凉的已经废弃不堪再用的古老的驿道上。在萧瑟的秋风中,走着一匹瘦马。夕阳已经朝着西方渐渐落下了,可是,漂泊未归的悲伤到极点的人还在遥远的地方。
《次北固山下》
那天,我在外游玩,不知不觉旅途到了北固山之外。驾驶着小船在绿水中前行,潮水涨满的时候,两岸之间水面宽阔,顺风行船时,一帆高挂起来,船便像箭一样飞快地向前冲。夜将尽未尽的时候,一轮红日从海面徐徐升起,它发出万丈光芒,把海都染成金黄色。这时候,旧年还没有完全消除呢,可江上已经呈露出新年的春意。我忽然想到,写往故乡的书信,这时送到哪了呢?我希望这只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
以上就是我在古诗词教学中的一点总结,“学无止境,教无定法”,还需要不断的总结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