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牮芳
无论是原来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还是已经推行十多年的《语文课程标准》,都明确地提出语文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普遍存在着轻视朗读的现象。长期忽视朗读能力的培养会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及口语表达能力下降,最终导致学生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笔者以为,语文教学必须要重视对学生朗读的训练。
语感是一种修养,是在长期的规范语言运用和语言训练中养成的一种对语言文字比较直接、迅速、灵敏的领会和感悟能力,而读是训练语感最基本的方式和最有效的途径。这里讲的“读”主要是指朗读,即用明朗、清晰的有声语言,转换书面文字语言的出声阅读。朗读是多种感官参与的以声释义的活动,是把文字符号转化成声音,直接感受语言、训练语感的基本方式。语言本身有许许多多活泼的语气、节奏、句式、格调,蕴涵着作者的情感意志,学生通过富有感情的诵读和心领神会的揣摩,就能真切地、敏感地感知作者凭借语言信息所要表达的感情意旨。“读”还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增强感受语言的原始信息的能力。
朗读,可以使学生对课文中的思想感情易于领会和感受,特别是一些解释不清、难以言传的语言信息,可以通过朗读转换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例如朱自清的散文《春》中的第四节,学生通过朗读,脑海中便会浮现出百花争艳、蜂闹蝶舞的春花图。对一时难以解释的“赶趟儿”、“闹”等词语也就易于理解。
朗读,还可以使学生渐入作者创造的意境。如《听潮》一文,学生边吟边读边想象,自能融入作者听潮时的那种令人心驰神往的意境之中。除此之外,借助于读还能表达感受。学生依靠读时的语音语调、节奏强弱,把对课文的感知和理解表达出来,而这种借助朗读表达出来情感的做法,还能进一步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读有利于语言积累。学生要把书本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积累足够的语言材料是前提,而读是积累语言材料的过程。在教学中坚持以读为主,做到熟读、深思,那么教材中的语言材料就会源源不断地充实到学生的语言库中,日子长了读得多了,语言库储存的材料也就多了。如教学鲁彦的《听潮》一文,指导学生读第8段“海在我们的脚下沉吟着,诗人一般,那声音仿佛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那样芳醇……像落花飘零在水上”。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边读边思考,就会在读的过程中加深对海的“沉吟”的体会,理解拟人化词语和比喻修辞手法的妙用。“声音之低像微风拂过琴弦,那声音之轻,如落花飘零在水上”。此段中“芳醇”是新词,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咀嚼就会揣摩出与已学过的“芳香”的区别,从而把这些通过读获得的语言信息储存到自己的语言库中。随着时间的推移,读的课文的增多,语言库积累的语言材料也会不断增多。
读还有利于规范学生语言。精选的课文是学生学习语言的蓝本,也是学习过程的起点。因为,课文中的语言素材高于学生的语言水准,学生平时交谈常用的语言,有一部分是从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