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地理学科人文素质的培养

2014-08-15 00:46姜淑艳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人文素质学科

姜淑艳

(敦化市江南镇中心学校,吉林 敦化 133700)

人文素质是指做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包括按照社会要求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以及个人与自然的关系,人文教育的目的在于学会做人,其核心是人文素质的培养。

一、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必要性

1.地理学科人文教育的内涵

地理学科是人文学科的核心之一。是渗透人文教育的主渠道。培养人文素质,就是通过教育让学生学会如何正确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教育学生关心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关心我国的国情,教育学生增强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地理理念。帮助学生在智力、德行、感情、体质各个组成部分达到和谐状态,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因此,学习地理不仅仅是地理知识和技能的增长,还应是学生情感的升华。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文素质只有内化到个人化的情感领域,才能真正成为学生内在的感情的素养。

2.地理学科培养人文素质的优势

新课程标准下学生人文地理素质的培养,已经成为地理课程教学的终极目标。地理学科富含 人文教育资源,在日常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一资源条件,深刻挖掘地理课程中的情感因素。促成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地理素质。

中学地理学科的内容可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自然地理知识,知识体系中隐含着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全球意识以及审美观念的教育内容;另一方面是人文地理知识,诸如语言文化、经济特点、物产、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等等,是地理学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这些内容决定了它在培养人文素质方面比其他学科更具有特殊地位。

新的《地理课程标准》中指出:“通过7—9年级的学习,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地理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养成爱国主义情感,热爱家乡,形成初步的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这也决定了地理学科在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方面较其他学科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对学生终身发展的作用

对于人的可持续发展来讲,人文素养的培养比数理能力培养更具基础性。因为人文素养是多方面能力的总支撑,人文素质的缺失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更深及对问题的洞察力,对各种事物发展的前瞻能力。而这些能力都是创造能力的内涵。同时人文素质是无形的,它必须落实在课堂教学的一举一动中,落实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里。例如,在学习《南方北方的人文差异》时,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南北方土地类型、耕作制度、交通运输方式、民居等,明确北方南方的地理差异主要受气候和环境的影响。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进而更近一步理解人文地理的形成,主要决定于自然环境,不同区域的人类活动与当地的自然条件有着密切的联系。初步树立了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思想理念。因此,地理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树立人文素质培养意识再采用适当的方法,激发和引导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使人文素质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动力。

二、地理学科人文素质培养的途径

1.学科渗透。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知识涵盖面广,因此,地理教师在地理学科教学中,可以利用学科渗透的方法辅助教学,凭借地理学科本身特有的学科知识体系,以及它紧密结合生活实际的特色,所涵盖的人文素质,是不言而喻的,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

在日常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不断尝试把地理知识同语文有趣地结合起来教,效果很好,学生也乐于接受。如:讲南北方气候差异时,用“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来验证气候对农作物生长环境的影响,使学生对南北气温的差异有了形象的认识;用“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来印证中国地势的西高东低,用“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来讲解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划分,既品味了诗歌的美感,又形象地记忆了知识,可谓双丰收;用“人间四月其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展示气候的垂直变化等等,还有语文中的诗词歌赋,成语故事等,用于地理学科辅助教学,既增加了地理教学的趣味性,同时又增强了学生的文学素养,体会了地理课程的博大精深,更体现了新时代的学科整合。

2.利用课程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爱国主义情感

地理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点在于图片并茂。为地理课的人文素质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素材。许多图片有较强的美感。有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它们或色彩明丽精致美观,或发人深思,激发人的情感,使人获得美的享受,或引发人对社会的思考。这些图片潜移默化中使学生既受到美的熏陶,又受到理性的教育。正如德国地理学家赫特纳曾指出:“在理论的地理学以外,还有一种美学的地理学。”地理学科实际上已经成为一门充满美学意义的课程。学科中涉及大量的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内容,通过学习地理,学生可以获得美的享受,美的陶冶。从而培养了审美情趣和自身内在的美。

地理课程资源中,还蕴藏着大量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国、爱家乡情感和培养民族自豪感,都有着无可比拟的作用。比如,在学习《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一节,在了解了台湾的自然、经济等方面的情况后学生能结合搜集的资料,从地理角度、 历史角度、民族、信仰、语言等方面,证明了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神圣的不可侵犯的领土。在学习《祖国东南海上的明珠-----香港和澳门》一节,学生对“一国两制”的伟大创举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认识到“一国两制”的实施,使香港、澳门顺利回归了祖国,保证了港澳的长期稳定和繁荣,同时,也为台湾的统一引导出一条新的思路。类似这样的事例俯拾即是,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润物细无声”地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

3.利用课程资源,培养相应地理理念

地理学科教材丰富,有图、有文、有模型、有多种仪器,为学生提供了直观的认识,特别是现代化信息手段的应用,更为地理学科的人文素质培养提供了硬件支持。大量的资料、视频等直观材料,使学生积累了丰富的地理知识,又由知识的深入学习引发了对一些地理现象的思考。将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形成了初步的地理理念。比如学习,水资源》一节,学生通过举世瞩目的三峡水利工程,认识了我国综合国力的强大;通过南水北调工程,认识到了保护好现有的水资源,节约每一滴水,比调水、蓄水更重要;通过理解节水标志的含义,学生理解了“石油危机之后,下一个危机便是水危机”,水资源短缺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节约和保护水资源尤为重要,深深体会了我们只有像保护掌上明珠一样爱护水资源人类才能继续生存发展。又通过设计节水公益广告,使学生明确了水是生命之源,请珍惜每一滴水,否则,地球上最后一滴水将是你的眼泪!使学生的资源观得到进一步提升。

再如,学习《土地资源》一节,运用图和资料,引导学生分析归纳我国土地资源的优势:陆地面积广,国土辽阔,土地资源总量丰富,且土地类型齐全;劣势:人口众多,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小,且土地类型比例不合理。人与土的矛盾突出。再由土地资源的分布、由水与土的匹配情况,分析水与土的矛盾,加强学生对各类自然资源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关系的分析,进一步理解:土地是可再生资源,如果使用不当,会导致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问题。引发学生对现实生活中存在问题的思考,让学生充分意识到:尊重自然,培养人地和谐观念。明确人就是自然之子,要在充分尊重自然的基础上合理改造自然,怎样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充分认识到:人类掠夺性的开发自然,利用自然,必将导致环境恶化,资源枯竭,必将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发展。

4.注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世界观的形成阶段,对问题的看法还处于较粗浅、片面的阶段。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多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训练他们由果寻因、由表及里的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学习世界地理《巴西》一节。大家都知道,巴西有全球瞩目的热带雨林。雨林对于调节全球气候,维护全球生态环境平衡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了解了巴西的自然地理和经济特点后,教师提出了一个探究题:一些沿海的低地国家十分关心全球木材生产的年生产情况,并把他们未来的命运与热带丛林的木材公司联系在一起,你认为他们的担心有道理吗?这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问题,无从下手。但学生经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理清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由于雨林面积减少—二氧化碳增加—全球气候变暖—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的低地国家。这样循序渐进地去分析,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森林既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又是不可替代的环境资源。更进一步了解了森林在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繁衍和维护生物多样性、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吸烟除尘、防风固沙等方面的环境效益。

地理课程作为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责无旁贷地担起了人文素质培养的重任。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主要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用正确的地理理念,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地理问题,使学生形成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和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观念,深化对当今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的认识,使学生初步具有对环境和其他地理问题做出判断和评价的能力。而这些相应的理念和能力,都是基础教育环境下,学生应具备的最基本的人文地理素质,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新一轮地理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推进,地理学科教学一定能够不折不扣地完成中学生必备的人文素质的培养任务,使学生真正成为符合社会发展和科学进步的新世纪人才。

猜你喜欢
人文素质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的培养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超学科”来啦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用好“变”的态度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