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艺 付玉楠
(1.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体育部,云南 昆明 650000;2.北京建筑大学,北京 100044)
通背拳是我国众多拳术中的一种,历史源远流长,流传也十分广泛。通背拳是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的生活中和求生的道路上,模仿动物的动作,去粗取精,长期演练而逐步形成的,随着岁月的推移和文化经济及地理环境的影响,通背拳在不同的环境下逐渐形成了很多流派,在诸多流派之中,它们形态不同,风格各异,争奇斗艳,百花齐放,沙式通背拳就是这武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小花,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白猿通背拳流传于京城牛街,多连手、连拳、定势极少,有“不招不架打一下,招招架架打十 下”之说,腿法应用以七寸腿为主,讲究抬腿不 过膝,注重实战。白猿通背拳在传承过程中不断改进,增加了一些摔跤技术,在整个套路演练中,着重突出了一个“ 摔”字,采用远打近摔技法,长短有机结合,形成了打中有摔、摔中藏打、打摔结合的独特风格。
洪洞通背拳流传于山西及其附近地带,以侧身技击见长。由于其和陈氏太极拳有近缘关系,受太极拳影响,故洪洞通背拳吸收了陈氏太极拳中显著的“ 缠 ” ,集通背与太极之优点,形成了以侧身技击为主,双臂摔劈、冷弹脆快,而又虚实互易,巧力取人,顺势借力,快速多变,闪展灵活的风格和特点。与其它通背拳不同的是套路中较为突出的体现了一个“缠”字,故有人把洪洞通背拳称为“通背缠拳”。
少林拳术种类较多,动作大开大合,舒展大方,刚劲有力,变化有序。少林通背拳因受少林 拳术的影响,其身形、手法、腿法处处可见少林拳术之身影,用力顺达,刚劲十足,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有拳云:“少林通背拳以双臂轻灵快捷而见长,步若雄鸡之疾行,身若蛟龙之行空,头若猿猴之灵动”。少林通背拳和少林诸多名拳齐名,被世人认可、接受,并广为流传,有独辟新径之感觉。
八门通背拳是流传于我国西北部八门拳术中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武术套路。
其动作朴实,劲力纯厚,舒展大方,重于技击。八门通背拳擅长技击,重点在实用,身形手法突出一个“快”字,以快取胜,最突出的技击特点是“一犯五”的招法,形成自己的特有风格。所谓“一犯五”,就是对方出一手,我则用不同的手法连续进攻五次,使对方无还手之机,无还手之力,实际上就是五种不同打法的组合。
五行通背拳是由纵横武林的通背大师修剑痴在20世纪初创建的。技法主要取于长臂猿的动作,精编而成。其技法简洁,以摔、拍、穿、劈、钻五掌为主,附会阴阳五行金、木、水、火、土之法,而得其名“五行通背拳”。 五行通背拳注重实战,其技法按生克制化的特点进行编排,虚实刚柔、内外合一、力沉劲整、简洁清晰、变化灵活快捷是其主要特点。
两翼通臂也是通臂拳系中一支主要流派,原称两曦猿拳,运动特点是:步随身变,两翼运转,钻转拧翻,内展纵横,风格特别,用法别致。两翼通背拳的套路演练起来观赏性较强,运动路线、技法、手法多采用左右弧形运动,如同鸟的两翼左右翻飞,但由于它的运动轨迹多以弧线为主,导致出手速度变慢,制约了两翼通背拳的技击实用性[32]。
沙式通背拳是沙国政在繁杂工作之余,对自己数十年的武术历程,进行了系统地回忆、总结和整理。沙式通背拳是沙国政先生在继承前辈通背拳的基础上,对多位师父传授给自己的“祁式通背”、“五行通背”、“白猿通背”、“六合通背” 等套路、拳术动作和各种通背拳资料,进行了整理加工,去粗取精、刊正纠错、分类归并,又结合自己近60年的实践体验和心得,写成了“沙式通背拳术”手稿,创编了沙式通背拳术套路。
沙式通背拳继承了主流传统通背拳的精华,兼收并吸,融会贯通,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不断总结、创新,集白猿通背的“摔”、洪洞通背的“缠”、八门通背的“快”、五行通背的“简”、两翼通背的“大开大合”、少林通背拳的“短小精悍”等众多特点于一身,又柔入八卦掌、太极拳的技术特点,刚柔相济,内外兼备,开合自然,攻防兼备,突出实战,形成了独特的、风格特点突出的沙式通背拳。
白猿通背拳的快速连续击打较多,动作强度偏大,对习练者的身体素质要求较高,而沙式通背拳吸收了太极、八卦的优点,刚柔相济、动静适宜,体力消耗较白猿通背拳小,练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适量掌握,自主性更高。白猿通背拳在创新的道路上,将摔跤动作揉入套路中,突出了一个“摔”字,形成自己独有的风格特点。沙式通背拳却是在套路演练中增加了腿法,加强了腿法的应用,使得沙式通背拳掌中带腿、拳中含腿、步中有腿、腿中藏腿,实用性更强。
八门通背拳动作朴实,劲力纯厚,重于技击,身形手法突出一个“快”字,最突出的技击特点是“一犯五”的招法,形成了自己的特有风格。八门通背拳动作快速、变化较多,练习起来难度较大,在实际应用中往往难以做到五种不同打法连续运用,有效性不是特别明显。沙式通背拳同样注重快速技击法,不同的是沙式通背拳注重一招制敌,一招制胜。如绕步斩手,对方向我攻击时,左手由内向外格挡的同时,迅速上右步绕到对方左侧,以右掌斩向对方面部或脖颈,使对方受到重创而败阵。
洪洞通背拳吸收了陈式太极拳中的“缠”,集通背与太极之优点,形成了以侧身技击为主,
欠舒展。沙式通背拳融入了太极八卦柔的特点,同样有冷弹脆快,顺势借力,闪展灵活的特点,还有长拳的刚劲,使沙式通背拳刚中有柔,柔中有刚,刚柔相济,更利于实战。在套路编排上,快慢相间,高低起伏,舒展大方,优美合理,观赏性更强。
少林通背拳其形态多以大开大合见长,舒展大方,刚劲有力。少林通背拳因受少林拳术的影响,其身形、手法、腿法处处可见少林拳术之身影,用力顺达,刚劲十足,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少林通背拳是在少林拳、洪拳的技法和基础上升华而创编的,受少林拳和洪拳的影响较大,套路的运动路线以直线为主,起落、进退始终保持在一条线上,手上动作以拳法居多,重拳击出,短小精悍,结构严紧,突出实战。但从套路的演练上看,少林通背拳几乎失去通背拳的特点。沙式通背拳既有大开大合、舒展大方,刚劲有力,放长击远的风格特征,还增加了一些寸劲短打和太极、八卦的粘连和抖劲,极具实用性。因此沙式通背拳在技击方面不亚于少林通背拳,观赏性上强于少林通背。
五行通背其技法简洁,以摔、拍、穿、劈、钻五掌为主,附会阴阳五行金、木、水、火、土之法,而得其名。五行通背拳注重实战,虚实刚柔、内外合一、力沉劲整、简洁清晰是其主要特点。沙式通背拳的创始人沙国政先生曾拜修剑痴为师学习五行通背拳,因此沙式通背拳和五行通背拳有很多共同之处。它们的拳法特点都有“冷”、“弹”、“脆”、“硬”之特点。“冷”就是我们所说的冷不及防,趁其不备之意;“弹”是弹射,即快速之意;“脆”是指发劲干脆利落,不双臂摔劈、冷弹脆快,巧力取人,顺势借力的风格和特点。洪洞通背拳也注重技击,有“出手不见手,见手不算手”之说。但演练时动作幅度小,含胸收腹,藏头顾面,皆显得有点含得略过,稍拖泥带水,果断快速,如寸劲、抖劲,快发快收;“硬”有二层意思,一是指练就一身硬功夫,二是指在发力时,讲究以气催力,力量集于一点,如狸猫扑鼠式中的爪,要求以气催力,力达指尖。沙国政先生还拜翟树珍、王者政、孙禄堂、姜容樵等武术大师学习八卦、形意、太极等,集这些功夫于一身,所创立的沙式通背拳自然也就融入了这些拳种的风格,所以较五行通背拳内容更为丰富、实用性更强、也更具观赏性,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两翼通背拳运动特点是步随身变,两翼运转,其运动路线、技法、手法多采用左右弧形运动,如同鸟的两翼左右翻飞,观赏性较强。但由于运动线路过大,在实际格斗技击中略显稍慢,容易失去有利战机,也容易受到对方攻击。沙式通背拳在演练过程中角度多变,时而弧形运动,时而直线运动,时而辗转反侧,身法、手法、步伐快速灵巧的配合、变化,更注重实战的攻防兼备,其动作的开合舒展,起伏变化,也极具观赏性。
综上所述,各门派通背拳都有着各自的风格特点,有的侧重于实战,有的侧重于观赏,总的来讲,他们均不失为中国传统武术中的优秀拳种。沙式通背拳是继承了传统的通背拳,集众多通背拳于一身,并吸收溶入了八卦掌和太极拳的优点,使之内容更加充实丰富,刚中有柔,柔中有刚,刚柔相济,内外兼备,长短结合,开合自然,攻防兼备,突出实战等,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别具一格的风格特点,是中国传统武术中的一朵奇葩。
[1]张浏青主编,董保国示范.少林寺通背拳[M].北京:朝华出版社.1999
[2]武兵.山西两翼通背拳(上)[J].武当,2004,
(02).
[3]任刚.中国通背拳术[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