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 香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之一”,“学生是学习与发展的主体。”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要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充分感受到来自教师、来自教材、来自学习伙伴的人文关怀。
那么,作为语文教师,如何合理利用现有教材,既引导学生实现学习过程的优化,又充分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呢?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的独特体验。”所以我们在预设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预案时,一定要充分认识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到目标分层。
教学《爬天都峰》时,其中有一项教学目标是用“犹豫”造句,我根据本班学生认知实际,把下限目标定为:用课文中的内容写有“犹豫”的句子;上限目标定为:自己创设情景,写有“犹豫”的句子。
确定教学目标,一方面要吃透“课标”、教材,找出其语言文字的特点;另一方面要研究本班学生语言发展的实际水平,针对不同学生的认知差异,制定适度而又有层次的教学目标,即每节课最好有上限和下限目标。下限目标是完成教学任务必须达到的最基本目标,是全体学生都要达到的;上限目标则是让基础好的学生有充分发展的余地。这样的教学过程既明确了多数学生必须达成的基本目标,又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向更高的目标攀登。教师对仅能达成下限目标的学生一定要充满尊重、关心和期待,以一颗爱心去包容他们,时刻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与学生平等对话,和睦相处,使学生在课堂中敢于说话,敢于提问,敢于发表独到见解。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真正在民主、和谐、宽松、愉悦的氛围中乐学会学。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这一发现、研究、探索的过程中,课堂提问的引导显得十分重要。作为语文教师,课上能否提出高质量的问题,能否使提出的问题达到预期的目的,是衡量课堂驾驭能力、评价教学水平的标准。同样,教师能不能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向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提出不同档次的问题,关系着能否成功激发学生动机。所以,提问必须考虑学生回答问题的档次。让一些学生回答课文中比较简单的理解性问题,能使其享受成功的喜悦。对有些较难的问题,教师要设置梯度,分档提问,让所有学生有所得,有所获。
教学《挑山工》一文,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挑山工的话有什么含义,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1.挑山工怎样走路?为什么要这样走?2.挑山工走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为什么他的速度并不比游人慢?3.作者说“因为我需要它”,他需要的是什么?4.你们怎么用这种精神激励自己?第1 和第2 题可让学困生回答,第3 和第4 题可先让优秀生回答。这样人人有事做,个个有所获,全体学生都能得到提高。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激励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投去一个赞许的眼神,或给予一句表扬的话语,或送去一片鼓励的掌声,也可用“你真行”、“真棒”、“好样的”等语言,使课堂充满人情味,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树立起自信心,变得乐于回答,敢于问答,善于回答。
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要“为学生营造一种可以充分发挥学习个性,各抒己见、甚至相互争论的研究性学习氛围。”我们知道,作业是评价学生知识掌握、能力提高、情感体验的常规环节和手段之一。但是,由于教师的课程目标意识不强,在教学上无的放矢,甚至率性而为,常常导致作业设计与课程目标错位。那么如何设计尽可能丰富的练习,让学生有自主选择的机会与可能,从而最大限度上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是针对现在全体学生“一刀切”、“一个模式”的作业现象,设置基本题、选择题、提高题;二是难度较大的作业,设置分类作业,让所有学生都有所获。
在教《我的心事》一课时,教师先将两道课后作业题“把课文中描写大林心理活动的句子画出来,读一读,体会大林的思想变化”、“说说大林是怎样一个孩子”设计成5 道不同层次的作业题:1.抄录描写大林心理活动最精彩的3 个句子;2.写一段心理活动;3.替大林给小姐弟俩写封信;4.想象作文:第二次见面;5.写读后感:大林的启示。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任选一题来做,学生便会有各自的收获。
当然,我们提倡开放作业的引进。因为以学生为本的开放性作业,想学生所想,乐学生所乐,张扬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同时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活动类”作业。活动类的作业就是多开展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如让学生回家看电视新闻,关心自己身边的事,畅谈自己的感想,节假日出去旅游等活动。
“拓展性”作业。拓展性作业可以根据学生所学课文扩展为作业。如学习《卜算子·咏梅》一文后,组织学生去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写作的背景,了解梅花的耐寒,知道梅花的品质,收集有关写梅花的诗句、文章,将陆游的词和毛泽东的词进行比较,讲述有关梅花的故事等,借此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研究性”作业。可以联系实际,让学生进行调查研究,查阅相关资料,进行采访实验。如学习《云雀的心愿》一文后,组织学生开展环境调查,做相关实验,进一步明白环境保护的重要。懂得爱护环境要从自我做起,从身边做起。
语文学习评价,是达成语文课程目标的基本手段之一。评价是为目标服务的,评价科学与否,最终取决于课程目标能否顺利达成。《语文课程标准》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对语文课程目标进行了全面而科学的设计,是我们对学生语文学习进行评价时必须牢牢把握的依据和准绳。但是,一些教师由于对新课标领悟不够,或者受传统教学思想影响过深,在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进行评价时,课程目标常常出现淡化、摇摆和偏差,从而导致评价体系与课程目标之间的错位。
为了充分发掘学生的潜力,体现语文教学对学生的关怀,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回答、作业等进行分层评价。对学困生判分适当松些,对优生判分适当严些;在完成作业时间上,对学困生松些,对优生紧些。对学困生做错的作业,暂不打分,等他们弄懂订正后,再给他们判分,使学困生在反馈评价中获得成功的体验。